平水王社庙位于龙泉市龙渊街道徐山后村社殿岗,建于明代,平面呈纵长方形,朝北。通面宽6.53米,通进深9.01米,建筑占地面积58.8平方米。单体结构。前有照壁。正殿三开间,进深4柱7檩,抬梁式五架梁结构。…详情 ▷
古溪桥、顺德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古溪桥为单孔石拱廊桥,东西向横跨古溪之上,清道光十八年重建(1838年)。拱桥全长29.30米,宽5.60米;廊屋九间,明间做法考究,上覆斗八藻井,两侧轩廊,下设神龛;桥廊建筑重檐结构,局部三重檐,桥廊两端牌楼式,中部重檐歇山,高低错落、起伏有致。顺德桥为木拱廊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东西向横跨垟顺溪,全长35米,宽4.5米,由木拱架和廊屋两部分组成。木拱架由“三折边”、“五折边”两套拱架系统构成,结构复杂;上架廊屋16间,硬山屋面。古溪桥将牌楼、重檐歇山等建筑形式融入一桥之中,使之造型美观,富于变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顺德桥规模较大,其木拱结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详情 ▷
项边古宅位于安仁镇项边村,系明清古民居。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平面室纵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为台门、天井、前厅、平面道。东侧有厢房,前厅五开间通面宽199米,通进深97米。两厅皆为悬山顶,古镜形木质柱础,板瓦阴阳合铺,天井卵石砌地,四围条石砌筑,石面浮刻古钱图形。横梁斗拱结构,模仿宋代,十分壮观。…详情 ▷
天平山,市级风景区,海拔1267米,广阔数百亩,平坦如砥。古有楞严寺,始建于宋,清乾隆年间新修茸,道光年间再次将旧寺扩充,愈加宏伟,蓄于丛林中遂成胜景。其山路曲岭隘,同治年间里人倡捐砌石30余里,岭半有清泉一沟,曾建“听泉”亭。现山顶有天平湖,水面60亩,碧绿的泉水来自湖底是非常罕见的。湖边古寺,倒映水中,别有情越。这里峰峦竞秀,云雾缭绕,水光潋滟,松风呼啸,为避暑胜地。它四季野花散发幽香,常年山果任人采食。其十大景观:白岩、乌光石佛、朱元璋天堂寻将及花轿、纱帽、石印、仙鹤、灵鹫、金钟、擎天岩柱等奇岩怪石,不但维妙维肖,还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详情 ▷
上田战斗纪念馆位于龙泉市城北乡上田村。1935年,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浙西南根据地。9月上旬,红军挺进师在上田村附近的仓砣社殿内召开了浙西南根据地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会议,刘英、粟裕主持会议,部署了反围剿工作,并发动了著名的上田战斗,击敌军一个营,打死打伤百余人,俘虏敌连长等官兵42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其余白军败逃。为纪念这次战斗,上田村建有全省第一个村级革命纪念馆——“上田战斗”纪念馆,被浙江省列为国防教育基地。至今政委会遗址保存完好,墙壁上红军留下的革命标语依旧可辨,是浙西南地区难得一见的革命胜迹。同时上田村是千年古村,明清古民居比比皆是。…详情 ▷
安仁窑址位于龙泉市安仁镇,年代为宋至明。从安福至安仁口的仙宫湖畔,散布着大大小小龙泉青瓷古窑址二十几处,均系宋、元、明时代的古窑场。当湖水退落,被湖水冲刷过的古窑址就显现出一堆又一堆的古瓷片,蔚蔚壮观。从中可使游人联想到当年“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舶往来如织”的繁华景象。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龙南菇民建筑群主要有菇神庙和菇民居两大部分组成。菇神庙俗称五显庙,是菇民首领商议菇业大事和集中进行商品贸易的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龙南菇民建筑群共包括四座菇神庙两座菇民居。现在保存较好的是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有4处菇神庙和2处菇民居布局严谨、结构合理为研究菇民的生活习俗提供了实物例证。…详情 ▷
下樟村位于丽水龙泉市西北部,史称“云坞古村”,宋时龙泉管师复隐居于村后白云崖,管师复广种樟树以驱毒虫,然后附近有吴氏等山民迁入。明末清初郑承恩从福建荣阳迁徙下樟(郑氏系郑成功后裔),并形成村落。因村水口有一千年古樟,故得名“下樟村”。古村四周绿树成荫,森林茂密,云雾缭绕,幽若仙境。古村起源于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村四周山高涧深,森林茂密、石奇瀑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其展示得淋漓尽致,村内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古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与自然生态浑然一体。村中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至今保存完整,形成一定规模的古代建筑群。从群体布局看,古民居高高低低坐落在狭长的坡地上,因势而造,随周边山势的走向而变化朝向。村内现有龙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郑玉奎烈士故居,古建筑云坞书院、郑氏祠堂等。村落内建筑大多为几百年历史的古民宅,极具明清建筑特色。民居多为三合院,建筑主体多坐西朝东,两侧为厢房或辅房,因地势起伏较大,建筑前后间距极小,且不设院墙。建筑内部门、窗开启一律面向各自院内,有精致的雕刻和绘画;建筑材料为山里的原木…详情 ▷
云水渠源于龙泉市原龙渊镇西侧岩樟溪与锦溪汇合处之蒋溪堰,上至宫头下至马埠,自西向东流经整个龙泉市区和大洋畈,至龙泉盆地入瓯江上游龙泉溪。云水渠自西向东伴街而去,云水渠是古时先民筑堰引蒋溪之水东流入畈的人工灌溉渠道,全长5公里。…详情 ▷
龙泉宝溪景区位于龙泉市宝溪乡境内,景区核心区域为宝溪乡溪头村。景区内古村散落,民风淳朴,生态极佳,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用矿泉水洗澡的地方”。中国龙泉宝溪景区位于龙泉市宝溪乡境内,距龙泉市区约50公里,景区核心区域为乡集镇所在地溪头村。宝溪乡地处龙泉市西陲,与福建省交界,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7600余人,所辖面积为148平方公里。古村散落其间,民风淳朴,生态一流,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用矿泉水洗澡的地方”。宝溪乡先后荣获了“全国环境优美乡”、“浙江省卫生乡”、“浙江最美生态乡”、“治水美镇”等称号。2014年荣获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卫生乡”,生态人文建设成绩卓著。境内有秀美旖旎的披云山,海拔1680米,是著名的三江(瓯江、闽江、钱塘江)之源与道教胜地。宝溪文化底蕴深厚,青瓷龙窑文化、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景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与精心施工,打造出一个服务功能完善、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观园”。所以,来宝溪不仅是生态养生之旅,更是文化体验与传承之旅。不灭窑火——宝溪…详情 ▷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位于城东南约3公里的芳野村中,芳野原名坊下,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分校设此,村名改为“芳野”一直沿用至今。分校旧址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3千余平方米,建筑共二进,二进间有天井、两侧厢房,一进与两侧厢房及伙房均为二层,二进为三层。中西合璧式建筑。该屋系芳野村绅士曾水清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所建,故名“曾家大屋”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浙江大学被迫内迁,1939年秋,在龙泉开办了分校,该屋即为龙泉分校旧址。分校当年设有文、理、工、农、师五个学院。还设有附属小学一所。有著名的教授30余名,全校学生近1000余地人。浙大龙泉分校除了坚持教课外,还开展了各项学术活动,至1945年冬迁归杭州总部,前后历时七年,浙大分校在此不仅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对促进龙泉山区文化发展,及发扬求是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龙泉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于1990年3月10日签订了关于“原浙大龙泉分校旧址保护的座谈纪要”,有鉴于此,龙泉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6月17日确定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22日,…详情 ▷
龙泉窑制瓷作坊由龙窑和作坊两大部分组成。龙窑结构有火膛(窑头)、窑室、窑门、烟室(烟囱)四大部分构成。外部则有窑头前的工作间与挡风墙,窑门外的通道和护窑墙,窑顶上加筑窑棚等。作坊有瓷土粉碎(碓房)、陶洗池及蓄泥池,制瓷作坊等。与传统龙泉窑制瓷工艺一脉相承。龙泉制瓷作坊共包括晚清至现代的作坊共13座。…详情 ▷
1988年龙泉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县,龙泉市作为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境内保存了众多革命斗争纪念旧址。其中5点被浙江省人民政府以“龙泉革命纪念建筑群”名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龙中共龙遂县委旧址前厅仓坛红军挺进师政委会会址季步高烈士故居前立面塘源红军挺进师师部会议旧址溪头中共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军银行旧址…详情 ▷
革命烈士季步高1906年出生于安仁镇季山头村,1925年赴广东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曾任广州市委书记。1928年7月在香港被捕,同年冬就义于广州。其故居座落在安仁镇季山头村中心,1981年7月,季步高烈士故居被列入龙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龙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季山头村以季步高烈士故居为核心,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在其周边辐射建设了季步高烈士石像、先烈亭、观光鱼塘、观光林、文化长廊、文化礼堂等,季步高烈士故居的参观价值进一步得到强化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季步高故居瞻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详情 ▷
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部,与屏南、龙南、兰巨3乡镇27个行政村毗连,总面积23万亩。以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是我国十二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素有“华东古老植物摇篮”之美誉。【机构概况】1975年由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与庆元县百山祖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并晋升为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管理局、管理处、保护站、保护点四级管理。保护区管理局设丽水市林业局内,为正县(处)级事业单位,龙泉和庆元分别设立管理处,为副县(处)级社会公益类纯公益业单位。【自然条件】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闽浙丘陵区,属洞宫山系,由武夷山脉向东伸展而成。区内地形复杂,群峰峥嵘,峡谷峻峭,沟壑交错。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矗立在保护区核心地段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长三角第一高峰。主脉为瓯江上游龙泉溪主要支流大溪和小溪的分水岭。保护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区内相对较高的海拔与茂密的森林,加上独特的地形和水文地理环境,小气…详情 ▷
徐氏家族是源底村旺族,迄今已有23代子孙,700多年历史,出现过徐仰山、徐敬五等众多爱国志士,令后人怀念、瞻仰。在徐氏祠堂,“敦本惟源”四个大字正立中间,两边书有“继祖宗一派传真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字样,“克勤克俭,惟读惟耕”成为徐氏祖训,也是徐氏族人安身立命之本。徐氏先民早先靠贩卖木材起家,经几代人辛苦经营、克勤克俭,才日渐发展致富,成为源底村的旺族,但是物质的丰饶并没有改变徐氏族人的初衷,反而还保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家族子弟勤学苦读,争做有志之士。辛亥革命志士徐仰山故居石柱上有一幅对联,“欲高门第须与善,要好儿孙即读书”。徐氏的古宅正门多有“东海旧家”“山辉川媚”“山水文章”“月山拱秀”等题字,不仅表达了徐氏家族对文化精神的完美诉求与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更表达其对子孙儿女读书进修学识的殷切期盼与保家卫国的高尚品格。革命时期,徐氏家族涌现出了徐仰山、徐敬五等一批志士绅士,用自身行动践行着徐氏家风。和平时期,该家族还走出了众多从事军政法律、文化教育、医学卫生、科学研究、商贾经营等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虽星散各地,但融…详情 ▷
叶溥故宅位于龙泉市西街街道宫头村,年代为明。叶溥故宅(姜家大屋)位于浙江省龙泉市西街街道宫头村136号。建于明朝,为当时名宦、人称“叶青天”的叶溥故居,至今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到清代时为姜姓大户所有,姜家大屋由此得名,现称叶溥故宅,建筑面积3544.5平方米。叶溥,字时用,号槎溪。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叶溥故居建于明代晚期,叶溥故宅是龙泉市城区内规模较大的古民宅之一,平面基本上为正方形,坐南朝北。纵轴线上自北而南为台门、前厅、后厅。前厅前为天井,后厅前、后均为天井,两侧为厢房。总建筑面积约2775平方米。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龙泉市育才学校文化遗产陈列馆,是一个多专题馆,2009年4月,丽水市委、市政府将我馆命名为我市第3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分三个展区(一)龙泉窑青瓷展区。(二)龙渊古迹寻踪展区。(三)书画摄影艺术品展区。陈列馆面积115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900多平方米,安装了安全、消防设备,监视报警设备,空调音响设备,以及办公室1间,接待室1间,保安室1间。陈列馆隶属育才学校。配置了负责人1人,工作人员2人,保安3人(1人专职)。陈列馆全部资金来源于育才学校董事会。陈列馆开馆以来,接待了社会各界的参观、学习、交流活动,尤其是我市的青少年学生,集体组织参观学习,取得了很好的热爱家乡、加强美育教育的效果。陈列馆在下阶段将紧紧抓住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愿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推动我市文化发展、文化繁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3年5月,陈列馆以第二展厅的内容,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龙渊古迹寻踪》一书。…详情 ▷
源口窑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元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位于道太乡源口村西北约3公里。1982年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龙窑长约97米。出土瓷器可分粗、细二类,器形有碗、高足杯、洗、盘、碟等。装饰手法以刻、印花为主。题材有莲瓣、花卉、双鱼及八思巴文。胎呈灰白色。釉色青绿,不少泛黄或青灰色。窑具有匣钵、碗形垫托和垫圈、垫饼。另外,还发掘了工场遗址4处,清理淘洗池12个、陶车坑10个、素烧窑炉4座以及房基和排水沟等遗迹。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详情 ▷
龙泉市是目前廊桥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廊桥文化与剑瓷文化、香菇文化一样,在全国享有盛名,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全国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境内现存廊桥近70余座,其中有平梁、石拱、木拱,形式结构类型齐全。其中较为具有代表和价值的10处廊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