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游景点-P108
蒙城是皖北地区的一个古老县城,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县城西门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新民街,街的中段有一条南北小巷,长约3米,宽不足一米,巷内两人迎面相遇,必须侧身相让,方能通过,所以,人称“一人巷”。“一人巷”的由来,已有4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县城有两个大户人家…详情 ▷
蒙城县常兴镇西北15华里的老李集西北首,原有一座华祖庙,庙院内有棵高大的千年古树,当地人都叫它“鸿雁树”。此树高出院墙,远远望去,好似青罗伞盖,挺拔直立。树的叶子与柿树相仿,开白色小花,花瓣中心含有米粒大的绿色圆粒;结出豆大的红果,可食,其叶子可以泡茶,茶色紫红。…详情 ▷
蒙城僧王府,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僧王,即僧格林沁,蒙古族科尔沁旗人。道光五年(1825)袭封为郡王,咸丰三年(1853)受命为参辇大臣,率骑兵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因有功,后为亲王。同治二年(1863),蒙城县城被捻军苗沛霖(寿县苗圩人,捻军首领)部围困数月之久,城内…详情 ▷
蒙城东关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古代建筑,是历代文人祭孔和演礼办学的黉宫。黉宫内苍松掩映,殿宇雄伟,殿上覆盖着五色琉璃瓦,飞檐翘角,蔚然壮观。飞檐下,砖木浮雕着飞禽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据《蒙城县志》记载:黉宫内大成殿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殿内供奉有…详情 ▷
南简城是一座古城。据传为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所建,距今16余年历史,又称简文帝城,当地人称为简城。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东南17公里处,距板桥集镇陶圩村沟南陶庄5米,这里曾为古代重要城邑。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有东西走向主大街,两侧商铺林立,市井繁华,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详情 ▷
蒙城县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民国三年(1914年)十二月,蒙城建立通俗教育会,民国十七年改为民众教育馆。馆址初在文王庙,后迁至文庙明伦堂西侧(现漆园金店),与明伦堂、圣人殿、藏经阁、文昌阁等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文化中心。教育馆总体布局可分为大门、前…详情 ▷
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建置志·古迹》:“曹操演武台在县东半里许,俗称为曹操坟。”在民国初年,曹操演武台遗迹尚存。因为年代久远,当年的演武台已经成了一个土堆,所以俗称其为坟。演武台建于何时呢民国三年《重修蒙城县志·武备志》记载:“建安十四年(公元29年),曹操率水…详情 ▷
蒙城县西四十五华里的马集乡鹤庵村境内,有一座古老的庙宇鹤鸡庵。数百年来,在涡、蒙、亳等县享有盛名。每年的农历二月中旬开始,方圆数十里、甚至数百里外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都云集到这里,尽管每年的这一天,往往是阴多晴少,有时风尘迷漫,有时阴雨连绵,但依然难以动摇人们…详情 ▷
安徽涡阳县城东北3公里石弓集西北隅22省道南侧有一小山在山石西侧一方石面上有似人卧痕迹长有数尺。传说,陈抟在此鼾睡,一觉八百载,把青石压成人形痕迹,故称为陈抟卧迹。现在人形卧迹依然可见。…详情 ▷
蒙城东四十五里移村集,有两棵堪称历史文物的白果树。据说,汉朝时期,移村集乌家有个当朝的大官,通称“乌老”。乌老在家乡建造了一座花园,叫乌家花园。这个花园不知早在什么时候就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两棵白果树。一直到现在,这里还流传着两句话:“朱洪武起初,大树两棵”这就是说…详情 ▷
蒙城在周、春秋战国时称“漆园”,唐天宝元年改为“蒙城”。漆园旧址在今城东北涡河北岸二里许的姜楼庄西北和刘寨庄西。这北依梁土山,南临涡河水,有茂林修竹,沃野平川,肥壮牛羊,勤劳农夫。每当春回大地之时,真是花红柳绿,清香阵阵,鸟鸣蝶舞,景色宜人。每当早晨,迷雾茫茫,湿…详情 ▷
蒙城南行四十五里,横穿蒙凤公路有一条芡河,跨河有座大桥,名曰陈仙桥,群众都称这里是四十五里上天梯。老辈子传说下来的故事,大家都信以为真,不胫而走,陈仙桥也因此成为蒙城的一个景点。传说是因庄子而引起的。《史记》载,庄子曾为漆园吏。而庄子又曾经垂钓于濮水,濮水就是现在…详情 ▷
皖北名镇王人集,位于利辛县西部。唐朝时开始筑城驻军,称为西城;明朝时称五樟县;清朝时因出了一位百岁的王姓老人而改称王老人集;解放后就渐渐简称为王人集了。古城一直保存到解放初,后来被破坏,现仍留下一条名闻遐迩的古街道。这条街道曾经是由北方通往古颍州的官道,素有“三里…详情 ▷
在涡阳县城东12公里处的涡河北岸。涡河高炉大桥贯通南北,向南3公里与37省道相接,水陆交通便捷,是亳州市文明古镇之一。据《涡阳县志》载,东汉末期,曹操在此沿涡一带屯兵数十万,并建高炉,打造兵器,准备攻打吴国,扫平中原。高炉镇因而得名。曹操为犒劳三军,又将各地酒师召…详情 ▷
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路中段路南,薛阁塔南侧,为亳州著名园林。明正德9年(1514)薛惠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改授吏部考功郎中,因谏武宗皇帝南巡,受迁权夺俸,引疾归隐家乡,后在亳州城南郊建一座“退乐园”,有人认为此名“过直”,后改为“常乐园”。其孙薛凤翔记云:“小筑…详情 ▷
谯城区谯东镇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也是亳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地处我市东郊的谯东镇,素以无公害中药材、蔬菜种植和省内名品铜关粉皮而著称,境内无工业污染源,环境优良。所辖铜关村早在1年前即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生态平衡示范村。近年来,谯城…详情 ▷
道生园座落在涡阳县交通局院内,占地2平方米。该局是为纪念老子而建的一座园林。该园有亭、廊、堂、榭、山、水、桥、架八景。步入得一堂,堂顶为九龙迎圣,紫气缭绕,万鹤翔集,九龙喷水,为老子沐浴。左右为长廊,两侧绘有老子、庄子的历史故事。园内有聚仙榭、修亭、千石山、飞瀑、…详情 ▷
位于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西,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聚落遗址。堆上原建有李斯庙,故又名李斯孤堆。高土山丘,堆高约3米,面积14万平方米。现为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孤堆下有数米厚的堆积层,1961年冬至1975年夏,省、县博物馆两次进行试掘。出土有骨器、石器、陶器、蚌器等…详情 ▷
位于亳州市谯东镇,是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2级旅游景区,还先后被国家和省政府评定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植物园2年兴建,占地22亩,中心区2亩。植物园集中药培养、种植、示范…详情 ▷
介绍在涡阳县城东12公里处的涡河北岸。涡河高炉大桥贯通南北,向南3公里与37省道相接,水陆交通便捷,是亳州市文明古镇之一。据《涡阳县志》载,东汉末期,曹操在此沿涡一带屯兵数十万,并建高炉,打造兵器,准备攻打吴国,扫平中原。高炉镇因而得名。曹操为犒劳三军,又将各地酒…详情 ▷
介绍位于涡阳县城西225公里处的涡河北岸。据《颍州志》载:“义门唐时为真源县”,唐天宝1年(751),安禄山血洗真源县,县衙仅剩一仪门,因此改真源为“仪门”,涡阳建县时,将“仪”改为“义”。古时,镇上庙宇林立(大小庙宇72座),名胜众多,故称“庙集”。至今尚有千佛…详情 ▷
介绍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而得名,位于亳州市交通路西端,是安徽省重点开放寺院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尽休创建,后经华山僧人妙湛、五台山盲僧德升、山西药商董继文先后扩建,规模宏大,建筑巍峨。为纪念盲僧德升和药商董继文,白…详情 ▷
介绍建于1992年,原为曹操纪念馆,后因全国停建楼堂馆所而改为旅游项目。三国揽胜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的仿汉建筑群旅游项目,它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再现了三国时期十个精彩的历史事件,现又增添了皖北书画研究中心,进一步扩大了景点的文化内涵…详情 ▷
介绍座落在涡阳县城中心,占地22平方米,由原体育场改建而成。该广场是新世纪城市建设标志性的经典之作。它集大型雕塑、音乐喷泉、绿地草坪为一体,突出道家文化特色。在下沉式广场中心园地坪铺有太极图图案,在其南端安装九根龙型图腾柱。老子文化广场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详情 ▷
华祖庵为祭祀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的庙祠。华佗字元化,一名敷。华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间,由庙祠、故居、古药园三个院落组成,占地面积86平方米,庙祠内外双狮雄踞,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神医塑像,热诚慈祥倔降飘逸,神采奕奕。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医史文献和文…详情 ▷
介绍安徽古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座落在魏武帝曹操和神医华佗的故乡亳州市地处大京九铁路沿线,1992年在其核心企业古井酒厂(现已改制为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属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全国轻工行业的重点骨干。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2多个直接投资或…详情 ▷
亳州老城的小街巷是您追忆历史,体验民风民俗的又一绝佳去处。您可先浏览城北保存完好的“花戏楼”和南京巷钱庄一带,然后顺着小街巷信步浏览一番。其实光听那些街巷的名字就特别有意思:“幅铺市”、“花子街”、“干鱼市”、“竹货街”、“打铜巷”。我想您在浏览中也许就能找到对应…详情 ▷
兴华农业综合示范庄园涡阳风景宜人的涡阳兴华农业综合示范庄园始建于1997年,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涡阳县城西郊75公里处,省道37线南侧15公里处,陈大镇境内。该庄园总面积675亩,其中:一期工程395亩,投资1355万元,现已完成,二期工程即将启动。目前涡阳县兴华农…详情 ▷
陈抟卧迹位于涡阳县石弓镇小山子窝之西岸,有方大凸石,东高西低,稍倾斜,上有巨人仰卧所压之痕,首颈、躯干、四肢清晰分明,旁有马狂躁时踢趴之蹄迹,一切惟妙惟肖,穷形尽相。传说此痕为陈抟卧息压成。五代宋初人陈抟,不图仕进,曾在华山修道,称“华山处士”,著有道德经《指元篇…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