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蒙自老街,看到很多蒙自的历史古迹。古老的街道、古老的房屋,朴实的民风、民俗,还有各种传统美食。地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详情 ▷
在蒙自县城人民西路,由建水绅商所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是蒙自诸多会馆中较大的一处。原有山门,中殿,两厢,后殿等建筑,坐北向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存中殿单檐歇山顶,前设卷棚顶廊檐。…详情 ▷
新安所镇是一个传承千年的军屯文化古镇,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地位,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立贲古县,设制于新安所一带,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在新安所设立守御千户所,驻扎军人,屯田戍边之后,地名一直沿用新安所。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建新安所古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所归蒙自县。2000多年的历史沧桑,1000多年的军事活动,孕育了新安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区域内星罗棋布的文化古迹,现存明清历史街道5条,军事遗址3处和土寺庙9座,古民居120余座,古墓葬800多座,古石碑23通和古戏台、古商铺、古驿道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0月7日,新安所古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情 ▷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与法帝国主义相继签订屈辱的《天津条约》,《中法续订界务商务条约》等,法国取得开设《蒙自正关》特权。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派工程师吉理然率人勘测滇越铁路路线,强占民居,强拆民房,引起民众公愤。大屯人杨自元(彝族)很快与志同道合的沈恩彩,李弯三等组织数千民众,手执长矛,大刀,于5月14日晨,直逼蒙自洋关。法领事宋嘉铭等负隅顽抗,杨自元率众聚集茅枯,火烧洋关。…详情 ▷
法国租界旧址蒙自法国租界旧址位于蒙自县城中心地段,南湖东北隅,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曾闻名遐迩。1883年~1889年,中国名将冯子材在中法战争越南之战中率众大败法军。但昏聩的清光绪王朝则屈从于法国的威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续议商务专条》,允许法国拥有在蒙自东门外南湖畔及东村大片土地开商埠、设领事馆、海关、银行、商行和监狱的特权,随后德、意、日、美也在这里设领事。几年间,外国的铁路局、银行、商行、教堂和0馆等多达30余家在这里建立。自1889年蒙自法国海关开通至940年日本侵略者轰炸蒙自的52年间,每天有5000驮~6000驮货物进出蒙自。从法国进口来蒙自的商品,法国海关规定少征30的税款,法商从蒙自出关的矿产和其他农特产品则要免征40的出口税。由于洋货充斥蒙自城乡,蒙自新安所原有的500多家年产2万匹土布的小工业破产倒闭。后来,蒙自法国租界的海关、领事馆等迁至昆明。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秋,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学府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迁至蒙自,将原法租界的哥胪士洋屋和海关税务司署办公大厦用作“联大”文法学院的校舍。法租…详情 ▷
蒙自玉皇阁又名通明阁。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玉皇阁及东西两阁组成,中间的玉皇阁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27年)曾重建,东西两阁位于玉皇阁两侧,清雍正十二年(1731年)建。玉皇阁及东西两阁组合在一起呈“三阁鼎立”之势,为蒙自县城时代最早的一组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位于蒙自县城的最高位上,是古时阴阳家所称的蒙坝龙头,建阁者的愿望是把阁建在这里,以镇住蒙自龙气地脉,使蒙自能消灾平安。今天的玉皇阁也的确是蒙自人民寄托自己保安和幸福愿望的地方,初一和十五的香火都很盛。平时还有一些民间艺术在这里弹洞经,更为玉皇阁增添了一些庄严肃穆的气氛。洞经音乐本是道家诵经的乐章,入清以来,儒、释、道合流,道教日衰,儒家兴盛,洞经音乐逐渐为儒生把持而成为儒家乐礼。故除道、释两教的庙会演诵外,儒家祭祀孔子也一样演诵。传入蒙自后,清乾隆至民国的百余年为其鼎盛时期。蒙自的洞经共有三堂,老洞堂最先成立,时间在清朝中叶,王惟璧、李文柄为管,以诸天寺为诵经地点;其次是志化坛,掌坛人为李敏斋(名济宽,善中医),以玉皇阁为诵经之地;最后是义化坛,堂坛是张尔昌(字炽斋,张名之父…详情 ▷
周家宅院,位于蒙自县城文澜镇武庙街15号,始建于1916年,为富绅周子荫家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809平方米,建筑面积3259平方米,为单檐硬山顶木结构楼房与园林结合的四合院建筑。2013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在蒙自县南7公里黄家山麓,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坐东朝西。1989年进行发掘,洞内文化层堆积厚5米,出土人类头骨,牙齿化石,打制石器,角制品等,并存人类用火遗迹,经测定距今约10000余年。1991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以上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进入旧石器时代以后,红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而马鹿洞遗址发现的蒙自人头骨的非正常痕迹,为我们认识红河古老文化的族属,提供了重要线索。…详情 ▷
碧色寨位于红河哈尼彝族自治洲蒙自县的草坝镇,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这里渗透了众多中国劳工的血汗,也见证了一段段历史。车站至今仍保留着法国式铁路用房,挂在车站墙上饱经风霜的时钟,英文(巴黎)字样依然清晰可见,让人想起当年的繁华。碧色寨是滇越铁路上百年老站。这座边地火车站是火车迷们的必游之地,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心头好。除了铁路边上那些黄色的老房子,铁路两边山坡上还有许多古旧的建筑,包括以前法国人的养牛房、站长室、职工食堂、酒吧。当年此地不仅车水马龙,更是洋人汇聚之地。现在这里有一幅木制地图,标明了铁路两岸村庄里的当日遗存。可以根据地图在村庄里寻找当年的印记。目前碧色寨车站仍然在运营,有机会可以和这里的工作人员聊聊。碧色寨车站位于蒙自县城北10公里的草坝镇碧色寨村山梁上,居犁耙山东麓,占地2平方公里。碧色寨车站是鸦片战争后,法国根据1903年《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修建的滇越铁路。碧色寨车站位于蒙自市草坝镇碧色寨村.清宣统元年(1909)4月13日滇越铁路铺轨至碧色寨车站建成.宣统二年(1910)滇越铁路全线通车成为滇越…详情 ▷
红河州博物馆坐落在蒙自市天马路65号红河州行政中心红河广场西侧,于2003年12月建成,馆址占地面积32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21平方米,有文物藏品8089余件,是红河州唯一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2005年10月8日开馆,200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走近红河州博物馆,别具一格的中西结合建筑十分显目,取材于红河少数民族转山和圈舞习俗灵感的锥形体造型上,装饰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图案和纹饰,而风格各异的窗口造型则来自于少数民族对日月水火的崇拜。漫长的岁月中,红河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不朽的文明,在“古老神奇的红河”、“绚丽多彩的红河”和“富饶美丽的红河”三大专题5090平方米的展厅中,展出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美伦美奂的陶瓷器、神秘莫测的铜鼓、优美的书画作品、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和工艺品、民间乐器、宗教祭祀用品以及锡工艺品等一千多件,代表着先人们不朽的科技成就和艺术才华,凝聚着祖先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红河州博物馆浓缩了红河文化的精髓和历史情怀,承载着全州400万各族儿女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它以歌颂红河瑰丽的河山、勤劳的人民为使命,以展示红河悠久…详情 ▷
蒙自海关旧址位于云南省蒙自县城南湖东南隅。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设置的蒙自海关及税务司署旧址。原有房屋五十余间,今仅存一幢建筑,坐南朝北,通面阔23米,通进深14米,抬梁式木结构,单檐歇山顶。1938年夏至1939年春,曾辟为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教室。…详情 ▷
邓学先墓位于蒙自县新安所镇南1公里任家坡。圆形围石封土墓,高1米,径3米,碑坊式墓碑,高1.08米,宽85厘米。邓学先(18011831年),字典于,号虹桥,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虹桥善诗文,有《抱其书屋诗集》收入《云南丛书》,后人有集《虹桥遗诗补》一卷。…详情 ▷
缘狮洞缘狮洞座落在距县城东北方38公里的静灵山上。洞的四周风景如画,古松挺拔参天,果树成林,花草茵茵,蜂飞蝶舞。洞前有鸣鹫河穿越而过,河对面是清道光一年(1821年)曾任台湾知府的曹世桂墓(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洞3000米处,有1988年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的青铜墓葬群。洞南是美丽富饶的鸣鹫坝子。缘狮洞海拔1800米,居高临下,依山傍水,远远望去,在霞光的辉映下,气势非凡。缘狮洞,又称为“观音洞”,属喀斯特地区石灰岩溶洞,镶嵌在悬崖峭壁间。始于清代的缘狮洞古建筑群,虽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缘狮洞依山而立,顺崖蜿蜒上升。其建筑艺术具有独特价值。这是一座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构思之独特,造型之巧妙,在我省古建筑中实属罕见。整个建筑为“灵”字型,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颇为壮观。建筑群分为三天门、八卦池、归真祠、聚仙阁、三清殿、白玉楼、晨钟、暮鼓、缘狮洞等三十多套殿宇。牌坊按“灵山”二字布局,从八卦池旁拔地而起,倚山凿壁,砌台筑基,建成的殿宇、楼阁、牌坊,坚固不朽,颇富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和苗族艺术的…详情 ▷
蒙自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50年1月,在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对烈士陵园进行整体规划扩建,占地56461平方米,分别有土地革命战争、解放革命战争、守土卫国作战中捐躯的革命烈士539名,园内建设均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式建筑。陵园正大门为牌坊式结构,门额上方匾额“蒙自烈士陵园”为同志所书进入大门,正前方是宽阔的悼念广场,广场上巍然屹立着16.4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绕过纪念碑,是烈士墓区,这里安息着李鑫、杜涛、巨伯年、李启、何军林等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革命烈士,墓区前方南北两侧是革命烈士骨灰存放室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园内水榭亭台、鱼池曲桥、步云桥、休闲长廊、接待办公楼、停车场、松柏苍翠、绿树成荫、山石相连映衬于林木花圃间、庭院灯光音响、多媒体影像等设施俱全,是弘扬革命精神、培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纪奠先烈、抚慰烈属、开展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蒙自革命烈士陵园于1988年7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云南省重点革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1998年3月被红河州人民政府…详情 ▷
蒙自南湖:在云南蒙自县城南。明代在积水洼地上开凿而成,引城东法果泉水入湖。湖中堆三座土山,名为“蓬莱三岛”。清筑堤建桥,渐成“十顷平湖堤柳合,一庭清景藕花香”的景区。南湖位于蒙自县城南,总面积41万平方米。最初这里是雨水汇合成的小泽,又名草湖。明代将其开掘成湖,在湖中堆积成三座土山,以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命名。公署内竹秀林幽,鸟语花香,一个个精巧雅致的亭台楼阁隐于翠绿丛中。公园内终年杨柳依依,四季碧波粼粼,景致有如仙境。从前,当地的文人学士常喜欢到这里吟诗作赋,发奋苦读,故又称“学海”。云南过桥米线的故事起源于这里。南湖素有“小西湖”之称,史称“泮池”。中心有菘岛,岛上的花木栽培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在菘岛古坊门厅侧,建有闻一多纪念碑和纪念亭,环境卫生条件良好。位于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文澜镇南部南,故名,总面积41万平方米。最初这里是雨水汇合成的小泽,又名草湖。明代将其开掘成湖,在湖中堆积成三座土山,以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命名。公署内竹秀林幽,鸟语花香,一个个精巧雅致的亭台楼阁隐于翠绿丛中。公园内终年杨柳依依,…详情 ▷
蒙自观音殿观音殿位于蒙自县东与攀枝花村毗邻的布衣透壮族村二龙山。1938年西南联大教授浦江清,汤用彤,钱穆等同游二龙山,登玉皇阁,对寺院有详细记录。现玉皇阁已倾祀,存阁后观音殿,近年来已重建山门,大殿。此处深藏山坳的古寺,以其深幽的环境,吸引着香客和游人。地址:云南省蒙自县二龙山…详情 ▷
哥胪士洋行是外国人在蒙自开设时间长、营业额大的洋行之一。哥胪士原为法国建筑滇越铁路的职员,由于采购货物供筑路工人,顺便于1906年,在东村路边设一小店,营销日用品及五金零件。1911年辛亥革命蒙自兵变,哥胪士趁机0小店,骗得民国政府赔款4万元,准其通商。于是哥胪士就将县城东门处的弥里村全部买下,扩大重建哥胪士洋行,经营进口五金百货,出口豆类、蔬菜等。哥胪士洋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40年歇业。房屋由地方政府无条件接收,先后用作民国政府中央银行蒙自支行、县卫生院址。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合大学迁至云南,其中文法学院曾设在滇南重镇蒙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均在蒙自任教,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的校舍,包括蒙自租界址的蒙自海关,法国临时署和哥胪士洋行和武庙街周柏斋的住宅颐楼等处。其中颐楼有名听凤楼,既是联大的女生宿舍,又是蒙自县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占地约23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单檐硬山顶三层楼房。哥胪士洋行现为省级保护单位,为法式建筑风格。…详情 ▷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同年10月,三校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局势持续恶化,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保存教育与文化命脉,以其卓越的贡献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创造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英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八位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朱光亚、王希季、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四位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并有173位师生被评选为两院院士;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西南联大设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共26个系,以及2个专修科、1个选修班。西南联大成立初期,因昆明校舍不足,文学院、法商学院于1938年4月迁至蒙自办学,合并为“文法学院”,又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于1938年5月4日开学。后因国民政府中央初级航空军官学校由桂林移驻蒙自,需占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校…详情 ▷
长桥海旅游度假区位于蒙自县域的雨过铺镇和文澜镇中心区之间,景区以北回归线为主题,以“长桥卧虹”的桥文化、“铁路博物馆——碧色寨车站”的法国铁路文化为内涵,以“水”为巨大的景观载体,以田园风光作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即“北回归线、桥文化、铁路文化、中西文化、湿地公园”的景区主题,有岩溶断陷盆地景观、长桥海湿地等自然景观。信息来源:中国红河旅游网…详情 ▷
在蒙自县城阁学街1215号原司马大夫弟。故居坐西向东,现存三院正房和书房等建筑40余间,为清代木结构民居建筑。尹壮图(17381808年),字万起,号楚珍,清乾隆丙午年科进士,入翰林院,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得罪朝廷权威,贬为内阁侍读。晚年回乡从事教育,曾掌教昆明五华书院,建水崇文书院,开远灵泉书院,蒙自观澜书院等。尹氏有以书法著称,著作有《评批纲褴性理语录文稿》四卷。…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