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诺依古城是古代喀什所属的城镇之一,位于喀什市东郊约30公里处。此古城在唐、宋期间甚为繁荣。据说是喇汗王朝某些君主南来是时的驻跸之地,估计毁于十一世纪之后,其北面山坡上有莫高佛寺遗址,山坡下有荒废了的古代坎儿井。…详情 ▷
导游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坐落在市内体育路,占地965平方米。介绍墓主是11世纪中期的维吾尔族诗、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生于1019年,卒于1080年左右。公元1070年前后,他用古回鹘文写成了一部长达13000余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这部长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数学和医学等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陵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正门宽4.2米,高8米,正门两侧各有一座高达8.7米的圆柱形塔楼,陵墓由墓葬群、门楼和主墓室组成。主墓室外方内圆,上覆穹窿顶,顶正中有一个小塔楼。陵布局独特、宏伟、装修古朴、肃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详情 ▷
喀什地区博物馆建立于1992年,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基本陈列为《新疆丝路历史文物陈列》,展出新疆各地出土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唐时期以及喀拉汗王朝的文物数百件,再现丝绸之路辉煌灿烂的历史。大楼坐西朝东,钢筋混泥土结构,包括附一层共三楼房,展厅一室,实用面积850平方米,库房面积160平方米。《新疆“丝绸之路”历史文物展》通过“丝绸之路新疆段线路示意图”,丝绸之路新疆段中道和南道相交汇处的喀什噶尔史前、汉唐、宋元、明清及民俗等文化陈列,来展示丝绸之路上的绿洲文化,及其与东方的黄河流域文化、西方的两河流域文化、北方的北方草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向广大观众展示新疆丝路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发展的轨迹,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珍贵藏品石祖柄石杵西周·高16.3厘米。平顶,顶下三个凸棱纹,凸棱纹下为杵体。铜春秋。高57厘米、口径44.5厘米、足高16厘米。圆口,平折沿,弧腹,喇叭身,高圈足,环形双立耳。饰缂丝边缘绢棉长袍北宋·开襟,方领,窄长袖,掐腰,宽摆。颈、肩、前襟、袖口、下摆、后背下摆…详情 ▷
布拉克贝希泉景位于喀什市区东北部的低洼之处。早年有9眼清泉,按一定间距排列,各为一池,各池间又有小沟相通,溢水流向附近一柳林,为一处完整的优美泉景。这9股泉眼已有4股干涸,现有的5眼泉分别为:玛尔江布拉克(珍珠布拉克贝希泉景泉)、塔希布拉克(石泉)、艾得尔哈布拉克(龙泉)、诺尔布拉克(渡槽泉)、纳瓦依布拉克(纪念14世纪中亚文坛巨星阿里谢尔·纳瓦依)。喀拉汗王朝时期,这里曾是皇家游览区,曾在泉西坡地上建有行宫;1526年,喀什噶尔总督米尔扎·海达尔·库勒尕尼将泉景纳入城区,在泉边建起3座具有中亚撒马尔罕风格的高大楼阁;17世纪末“霍加政权”时期,阿帕克霍加在此兴建了布拉克贝希大清真寺;蒙古人也在泉边建过佛寺、茶馆、旅店等设施。清代称为“耿恭泉”,高处筑有耿恭台,为纪念东汉名将耿恭而定名。至20世纪初,泉边围有栅栏,近旁种植果木上万株,并有专人守护,为一处游人不绝的风景名胜。…详情 ▷
喀什盘橐城是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城堡位于喀什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又叫作“艾斯克萨”城,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宫城,公元73年,班超立足疏勒,将盘橐城作为其经营西域的大本营,荡平匈奴势力,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宏伟大业。景点分布:20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合希合曾到盘橐城遗址实地勘测,当时沿存北面和西面两段土筑城墙,北墙长287米,醒墙长205米,墙基厚约7米。城的平面近似一梯形,占地总面积近20亩。建国后古城遗址大部分为工厂单位占用,仅有一段长约8米,高近3米的旧城残垣遗留下来。1994年,为纪念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当地政府在原古城遗址上修建的盘橐城占地14.5亩,以班超雕像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对称,后衬36米长,9米高大型半圆浮雕屏墙,建有大门、古亭、石牌坊、古城墙、烽火台建筑。…详情 ▷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位于喀什市中心,总面积3.6平方公里,景区涵盖老城核心区、艾提尕尔清真寺、高台民居等18个游览参观点,其中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街巷纵横交错、建筑高低错落,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喀什老城景区位于喀什市城北的高崖上,以江库尔干巷和布拉克贝希巷为主线,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居住着2094户1万多人,是一处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喀什老城景区,是两千年多前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疏勒国的国都所在地,这里留下了很多厚重历史文化遗存,有自治区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主要由老城街巷、维吾尔民居、九龙泉等,是集维吾尔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这里曾经是1200多年前喀喇汗王朝的王宫遗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是喀喇汗王朝的皇亲和贵族后代。游客可以通过家访维吾尔族居民,亲口品尝纯正的民族餐饮;亲眼目睹维吾尔民居的习俗和手工制作;亲手触摸各类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等。…详情 ▷
喀什丝绸之路博物馆建于1992年,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基本陈列为《新疆丝路历史文物陈列》,展出新疆各地出土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唐时期、以及喀拉汗王朝的文物数百件,再现了丝绸之路辉煌灿烂的历史。…详情 ▷
墨玉河亦称喀拉喀什河,因出产墨玉而得名,生产的墨玉是雕琢玉器的上等玉。墨玉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全长808公里,墨玉河自西南向北流经墨玉绿洲,在阔什塔什与白玉河汇流成和田河。墨玉河年径流量21.9亿立米,灌区有6.7万公顷耕地,53万人受益。墨玉河与白玉河都是和田最大的河流。为更好地利用水资源,80年代分别在墨玉河和白玉汀上游修建了渠首。该渠首是一卒拦河悬板分层式引水枢纽工程,具有引水、泄洪、排沙等综合效果。渠首采取正面泄洪,底层排沙,上层侧向引水形式。该工程在规划、设计方面,借鉴和田分层式引水渠首的成功经验,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有所突破。十二年来,运行效果良好,受到中央、自治区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详情 ▷
塔吉克博物馆位于喀什,馆成立于1959年,原为地质矿产部内部展室,后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内收藏各类矿石、宝石样品1.6万余件,但由于场地所限,只展出4500件,其中90展品是塔本国出产的矿石,小部分是通过交换由其他国家提供的。展馆面积320平方米,展出了地质学的不同学科的展品: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古植物学。博物馆既全面展示塔吉克的地质分布情况,又展示了矿产的分布情况,并展出了矿产和不同起源演化阶段的样品。…详情 ▷
鸿福8226大漠绿洲生态园于2014年1月18日开业,是喀什东城开发区首个正式营业单位,以南方植物、热带雨林、西域风情与东南亚热带风情及本地民族风俗相结合,有太阳部落、九色神鹿、藏风阁、香妃慧居、晴雪石窟、大漠酒坊、淡风穹庐、云影雅丹、江南古韵9大景观,其情其景,美不胜收,是全疆目前最大规模、最具特色、最佳环境的园林式酒店,被誉为喀什经济开发区会客厅。本产业园分二期开发,其一期项目包括大漠绿洲生态园和九大文化苑项目,其中,大漠绿洲生态园建面达15000平米(包括3000平米配套),投资1.5亿,于2013年6月奠基,2014年1月18日正式开业,在半年内完成设计、施工、装修和全面开业,创造了喀什速度的新奇迹。大漠绿洲生态园是喀什特区开业的第一个项目,是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过程中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籍由生态园的开业,喀什特区打开面纱,其今朝今颜及建设成就开始迅速为广大喀什市民们所知,对深喀大道沿线人气提升巨大。已开业的大漠绿洲生态园一园九景,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区,包括太阳部落、九色神鹿、藏风阁、大漠古都、晴雪石窟、大漠酒坊、淡风穹庐、云影雅丹、江…详情 ▷
高台民居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噶尔老城东北端,现为喀什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该区建在悬崖上,共有近六百户人家。从颇具现代化的喀什新城隔河相望,老城的地势明显高出一截。高崖两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历史上,高崖的北坡与南坡连为一体,后来被洪水冲断,南北分隔。北崖即今老城喀喇汗王朝王宫所在地,南崖就是现在的高台民居。阔孜其亚贝希维吾尔语意为“高崖土陶人家”,经过千年历史的发展,高崖上形成了奇特的民居建筑。这里巷道狭窄弯曲,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随处可见,生土建筑比比皆是。现有居民640多户,4000多人,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保留了多处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详情 ▷
阿曼尼沙汗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宫,阿勒屯,与清真寺连为一体。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坐上,陵顶为园塔状在陵宫内,宫殿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阿曼尼沙汗纪念陵构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阿不都热西提之妃。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岁入宫,34岁因难产而逝。她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她拜访社会艺人、诗人,民间歌手,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详情 ▷
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多来提巴格路以南,是公元74至91年间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班超以盘橐城为根据地,抗击匈奴,安扶西域,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并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后在原古城遗址上修建了盘橐城,以班超雕像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对称,后衬36米长、9米高大型半圆浮雕屏墙,建有大门、古亭、石牌坊、城墙、烽火台等建筑。“盘橐城”早在公元1世纪,我国史书中即有记载。初为疏勒国国王兜题驻跸之地。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正是在这座城里,擒拿了匈奴傀儡—疏勒国王兜题,击败匈奴势力,安定了西域,所以亦称之为“班超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此城毁于战火。盘橐城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当时与汉同时存在的强大政权便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匈奴对中原的侵扰、掠夺,使其成为中原王朝的宿敌。作为疏勒国行宫所在地的盘橐城同样也在亲匈奴的疏勒国王兜题的统治之下。公元73年,班超奇袭盘橐城,重开丝绸之路,从此班超在西域的威望日渐提高。公元92年,班超被擢升为西域都护,直到公元102年70岁时,班超才卸任回到长安,班超在盘橐城经营西域长达…详情 ▷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地处喀什市苏扎克水库东侧,是一个集历史、人文、景点为一体的文化氛围浓厚并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情园。园内镶贴玉石最多的蒙古包连体建筑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构思巧妙,设计新颖,中间一个大包,配备高档灯光、音响,周围连通8个小包,为不同民族风格装饰的卡拉宴会厅,是游人观赏、休憩、娱乐的理想之地。…详情 ▷
阿巴和加麻札位于新疆自治区喀什市的东北郊。阿巴和加麻札是喀什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墓地,包括墓室、礼拜寺、讲经堂等,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规模日益扩大。陵墓是整个建筑物的主体,近于长方形,底宽约35米,进深为29米。在陵墓的四角各有一个圆形的立柱半嵌在墙内,圆柱底直径3米左右。圆柱的顶端,各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召唤楼,楼顶有一弯表示伊斯兰标记的新月。陵墓屋顶是用土块砌成的半圆形大穹窿,其圆拱直径达17米多。用普通的土块砌成如此大直径的圆拱,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在墓的穹窿顶端,也有一个圆筒形的小楼和一弯新月,与陵墓四角的小楼和新月遥相对衬。陵墓全高约26米,以绿色的琉璃砖从上至下贴面,在砖面上还写有一些古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伊斯兰宗教训诫。礼拜寺外殿装饰华丽,最外层的列柱柱头形式多变,柱身雕刻细致。位于礼拜寺转角处的高大塔楼与大门两侧的塔楼,构成了伊斯兰教的建筑特征。主墓室内共埋葬着阿帕克和卓一家五代共72人。(国家文物局)…详情 ▷
艾提尕尔清真寺(维吾尔语:)位于中国新疆喀什市中心解放南路,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中亚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清真寺之一。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是全疆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在国内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响,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522亩,坐落在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广场西侧。这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坐西朝东,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和礼拜殿四大部分组成。这里原是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大将屈底波·伊本·穆斯林留下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地,公元1442年,喀什噶尔王沙克色孜·米尔扎首先在这里建立了一所清真寺,1538年,喀什统治者吾布力·阿迪拜克为了纪念他已故的叔父,又将寺院扩建,16世纪,叶尔羌汗国君主将其扩建为能够做主麻日礼拜的大清真寺,1798年英吉沙维吾尔族女穆斯林古丽热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尔,人们用她遗留的旅费扩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尔”。后由一位维吾尔族女富翁卓力皮亚汗捐资扩建,并购置600亩田产作为寺产。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全新疆穆斯林聚礼处,每天到这里礼拜的人达到23千人,星…详情 ▷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墓位于喀什市西南45公里的疏附县乌帕尔乡艾孜来特毛拉山山岗上,这里环境清幽,林木葱翠,气候宜人。现在的陵墓是1985年重修的。陵墓东侧有一清真寺,供信奉伊斯兰教的游客和附近村民祈祷之用。陵墓北侧有一文物陈列室,陈列室陈列着《突厥语大辞典》和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介绍等有关书籍与材料。陵墓的正前方有一眼清泉,人们称之为神泉圣水。泉边有一古杨树,树干苍老遒劲,枝繁叶茂,被人们视为一大奇观。马赫穆德·喀什噶里(10081105年)是公元11世纪我国维吾尔族著名语言学家。他经过长期调查研究,于1076年用阿拉伯文著成了世界第一部《突厥语大辞典》。这部巨著结构严谨,条目清晰,收进的词汇极为丰富,堪称一部关于突厥民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中亚各国的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为研究突厥语诸部族的历史、地理、物产和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现在这部巨著已被许多国家用十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父穆罕默德本侯赛因是喀喇汗王朝的皇族,为巴尔恩韩城的首领,精通伊斯兰经籍和突厥文化。其母布维拉比亚知识渊博,为其子的成才作出了毕…详情 ▷
人们可能不知阿帕霍加墓,但都知道香妃墓,因为这个神奇的故事流传久远到喀什浏览的们必去此地一睹风采。阿帕霍加墓又名香妃墓,座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占地面积30亩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这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造型宏伟壮观,风格庄严华丽,为整个建筑群之冠,也是新疆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主墓为方体圆顶,横长36米,纵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墙上,由绿色硫璃砖贴面,间以黄蓝二色瓷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还有阿拉伯文警句。墓室内的墓台上,排列着大小不等的58个坟丘,埋葬着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相传墓中有个名叫“希帕尔罕”的女子,曾纳为乾隆皇帝的妃子,浑身散发着阵阵香气,颇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死后葬于故里此墓中……但此传说并无史料记载。墓室门内摆放着送香妃遗体返故里的古老马车与用具,香妃的美丽传说更为阿帕霍加墓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阿帕霍加墓是我国古代维吾尔族建筑艺术的典范。阿帕克霍…详情 ▷
喀什大巴扎是新疆十大农贸市场之一,它的全称是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位于喀什市东北北角的吐曼河东岩,占地面积250亩,有中亚物资博览会之称,大巴扎内设21个专业市场,有4000多个固定售货摊位和一条食品街,上市商品种类齐全,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旅游、观光、购物的理想场所。…详情 ▷
艾提尕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位于新疆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境内,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集古代建筑、文物、集市、手工艺品展示和民俗文化为一体,于2007年11月,通过国家旅游局的评审,被批准为国家4级旅游景区,成为南疆三地州唯一一个国家级4景区。艾提尕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主要依托于艾提尕清真寺及其周围的老城区潜在的旅游资源,景区主要包括艾提尕黄金首饰一条街、民俗产品一条街、艾提尕清真寺、艾提尕广场、观光塔、喀什噶尔民俗馆。景区介绍艾提尕清真寺最初修建于公元1442年,是全新疆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艾提尕尔”的维吾尔语意是“最高等级的清真寺”,也就自然成为节日聚会的场所。其最初只是小型的清真寺,1538年扩建成为“加满清真寺”。十八世纪后期,一位名叫祖丽菲亚的妇人,和一位名叫古丽热娜的妇人,先后将自己所有财产捐献给这座清真寺,使之最终于1798年得名“艾提尕尔”。艾提尕清真寺揉合了当地独有的地方和民族色彩而形成的建筑艺术,已经成为喀什的代表建筑。艾提尕清真寺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西亚建筑艺术与维吾尔族传统方法…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