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蓬科遗址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乡大蓬科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周。1992年6月12日,大蓬科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齐故城排水系统的布局,是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现已探明有三大排水系统,四处排水道口。同时又在大、小城南、北城墙外挖有很深的护城壕,与淄河和系水东西沟通,使其水系相连,四面环绕。小城排水系统在西北部,自“桓公台”东南方向起,经“桓公台”的东部和北部,通过西墙下的排水口,流入系水。大城内排水系统有两条。其一在大城东北部,沿东墙北流,通过东墙下的排水口注入淄河。其二位于西部,由一条南北和东西河道组成,此处的排水道口已于1980年发掘清理,东西长43米,南北宽7米,深3米,用天然巨石垒砌而成,水口分上下三层,每层5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水经孔内间隙流出,人却不能通过。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为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罕见。…详情 ▷
范家遗址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年代为商至西周。2015年6月23日,范家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地下印刷所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许家村,为地下洞室建筑。在地下10米深处,分两室,一为印刷车间,长7米,宽4米,高3米;二是休息室,在印刷车间西北,长6米,宽3米,高2.5米,与印刷车间相通。两室四周墙壁用砖石砌成,水泥填缝;室顶呈拱形,用水泥密封。设有两个出口,其一在离印刷车间东南40米处的许绍先家旧楼的西墙下;另一处位于休息室西北15米处的许同芳空院内的西屋里。另外还设有两个通气孔,分别通向村外的水井内。当时的北海银行地下印刷所有8位工作人员,总负责人商志卿,技术负责人王伯和。工作人员用两盏汽灯照明,轮流工作。工种有人工裁纸。刻字、印刷和封包等。印刷钞票之名称为“益寿临广流通辅币”,用64开道林纸双面印刷而成。票面金额为五角、二角、一角、五分4种,共印刷和发行50万元。在印刷流通辅币的同时,从1940年11月份到1941年4月份,还印刷一元面额的本位币1000万元左右。基本上用于党、政、军经费的支付,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皇城镇党委、政…详情 ▷
后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约500米处的淄河东岸二级台地上,西北距临淄齐国故城约2.5公里西南距辛店约12公里。后李文化也因临淄后李遗址而得名,后李文化遗址距今约8500~7500年,是山东地区目前已知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济南、邹平、章丘、淄博、潍坊一带,居民已过着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定居生活。器物类型简单,圜底器较多。196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学生调查实习中发现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小规模试掘。1988年至于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发掘。共开探方179个,揭露面积约6500平方米。通过发掘发现,遗址的文化堆积厚达2米~5米,划分为12层。自下而上的层次是:12~10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遗存,9层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辛文化遗存,8~6层为周代遗存,5~3层为西汉至明清遗存。在后李文化遗存中有灰坑、墓葬、烧灶、房址、陶窑等。灰坑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墓葬有小型土坑竖穴式和土坑竖穴侧室两种形制。房址为半地穴式,不规则圆形,地面为夯土,坚实较硬。陶窑为竖式陶窑,…详情 ▷
尧王庄遗址位于今稷下街道办事处尧王庄北,淄河西岸。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1965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在临淄实习时发现并进行了发掘。文化层厚1.5米左右,出土遗物有夹砂红陶甑以及陶鬲、罐、盆、鼎、鬶、甗等器物残片。器壁较厚,器身多饰粗绳纹,腰部饰附加堆纹。2013年,尧王庄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车、马是我国古代陆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制车是一个集大成的手工业部门。我国古车以其优异的性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骑乘所用马具中极为重要的构件马镫,也是我国首先发明的。在这方面,我国曾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该馆1991年筹建,1994年9月落成,占地2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包括春秋车马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春秋殉马坑殉战车10辆,马32匹,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为当代全国之冠,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古车陈列展厅陈列后李车马坑出土的各类车和临淄地区出土的古代车的复原车,直至全国出土的各类古代车复原车。集中国古车研究成果之大成,荟华夏历代车乘珍品之精萃,充分展示了我国车乘的悠久历史和造车技术在世界车辆发展史上的领先地位.古车博物馆附近没有公交车,开车去比较方便。里面有,可以微信扫码听讲解。地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详情 ▷
姜太公祠位于临淄城区,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而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太公祠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周文王访贤遇到姜太公,遂请回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周武王继位又尊称师尚父。姜太公辅佐周王朝灭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齐国。太公治理齐国,采取“因俗简礼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政策,注重农、工、商并举,大力发展生产,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其后姜太公又辅佐周公平定纣的儿子武庚的叛乱,为赏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赋予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专伐大权,成为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的大国。姜太公死后按周礼返周而葬,齐人思念太公恩德,葬衣冠于此,从主殿穿堂而过,便是太公衣冠冢,表达了齐地人民对姜太公这位齐国的开创者,齐文化奠基人的怀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横眉上的”周师齐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丰功伟业。…详情 ▷
溡源桥位于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年代为明。2013年,溡源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溡源桥位于矮槐树以东,横跨乌河,为石拱石板桥。长35.5米,拱厚0.25米。共3孔,每孔跨径1.5米。明朝永乐年间在木桥的基础上改建。此桥尚存。…详情 ▷
薛家庄遗址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年代为新石器时代。2013年,薛家庄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晏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又称晏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世称晏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晏婴冢,今在齐都镇永顺庄东南350米处,墓高11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3米。墓前有明万历二十六年五月(公元1598年)钦差巡抚都察院御史应元题“齐相晏平仲之墓”石碑和清康熙五十三年重修碑共三座。《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婴墓在齐子城北门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岂易吾志乃葬故宅旁,人曰清节里。”《青州府志》载:“慕容德登营丘,望晏子冢,顾左右曰:礼,大夫不逼城而葬,平仲死近城,其有意乎晏谟对曰:臣先人,俭以矫世,卒岂易地葬乎《临淄县志》载:“晏子祠在城西北晏子墓前,清康熙五十二年建。”1981年,在墓四周建砖墙224米,大门南开。1982年秋,摹刻清道光七年《古代友贤传略》所载晏平仲像,同时刻置晏氏传略石碑。文曰:“事齐灵、庄、景公,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尚节俭且能力行,身为辅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机敏,善辞令,奉使楚国,临大节而不辱。晏子死后墓于故宅旁。”晏婴冢是临淄八景之一,有“古冢遗迹怀晏相”诗句。…详情 ▷
高阳故城位于今朱台镇南高阳村西约200米处。南临乌河,东、西、北三面皆为平原。城址高出地面两米左右,四周残垣痕迹清晰可辨,呈长方形,南北约750米,东西约650米。城内耕土层下建筑遗迹颇多,并时有战国时期瓦当出土,高阳故城遗址,今高出地面2米左右,四周残垣痕迹清晰可辨,城内耕土层下建筑遗迹甚多,并多次发现春秋战国和汉代瓦当。1984年,该遗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往事越千年。悠悠岁月虽然磨蚀了故城的容貌,但透过历史的痕迹,我们仍然可以追寻到那段令人回想的繁华与辉煌。如今,当地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高阳馆外酒旗风”,是明朝嘉靖甲子(1564年)科举人韩超然撰写的《临淄八景诗》中的一句。诗中的“高阳”即指高阳故城,置身故城遗址,轻风拂面,撩人思绪。遥想当年高阳城酒馆林立、酒旗猎猎的繁华,仿佛又使人闻到了飘香的美酒,看到了故城“家家有佳曲,户户垂酒幌”的盛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高阳故城设郡置县。汉袭秦制,在高阳(渠丘)故地设立西安县,属齐郡。《后汉…详情 ▷
西天寺造像位于山东省淄博市。西天寺是南北朝时期后赵皇帝石虎所建,初名为兴国寺,后改为广化寺,几经兴废。北魏时期达到鼎盛,寺院南北跨度1.5公里,是当时国内寺庙建筑中规模较大、佛像数量较多、香火较盛的一座。明初在广化寺旧址上重新建寺,更名为西天寺。西天寺造像5.6米,是华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单体石佛造像,俗称“丈八佛”“无量寿佛”。寺内正殿九间,砖木结构,红砖绿瓦飞檐斗梢。正面供高达丈余的铜铸释迦牟尼坐像,旁立佛家众菩萨塑像,两侧序十八罗汉塑像,前殿供弥勒佛像,两庑为执事房,另有僧舍院落多重。院内钟楼,悬一口高约2米的铁钟。寺内钟楼旁有高两丈余的赑屃驮龙头碑两憧,记述该寺的兴建经过。大殿以东院落内,有东西并列的圆形塔六座,俗称棒棰塔,为该寺以往主持名僧骨灰葬地。另在寺南约1500米处有塔群,矗立石塔六座。六塔东西排列,除两座较小外,余四座塔基径长约丈余,高约三丈有余,系纯石结构的八棱七级石塔,雕刻剔透玲珑,人物鸟兽惟妙惟肖。今寺为清代重修,悬山式木质结构,主体建筑为25.5米,长19.9米,面积为505.46平方米。寺内存有清代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进士…详情 ▷
公泉峪建筑群位于今南王镇西4公里的公泉峪中。公泉峪,名源于泉。传说宋朝年间天大旱,周围几十里无水,唯此泉水流不息,且清而甘,众皆来此汲水,故名公泉。此山谷则称公泉峪。公元986年(宋雍熙三年)王实在此置石刻造像。公元1081年(宋元丰四年),天又旱,群众在此祈雨而应验,故认为此地是白龙居处,公泉上方之山洞则题铭为“白龙洞”,并在此建白龙庙。公元1122年(宋宣和四年)、1479年(明成化十五年)两次重修,进士曹凯并置书馆于此。公元1514年(明正德九年)又刻石重修。白龙庙,现院墙已圮毁,唯存无梁大殿及山门建筑。大殿南向,一门二窗,青石结构,拱式顶,外覆以灰瓦,长7.3米,高5.7米。山门,东向、拱式,青石砌垒,宽1.15米,高2.8米,进深3米。门楼高2.6米,宽3.4米,长4米,四脊尖顶。系明代重建,公泉即在此院中,今仍有少量泉水。亚圣祠,独院,其结构与白龙庙同,祠堂长6.4米,宽5米,高4.6米,系明代建筑。相传孟子曾在此讲学,故修祠以志。在白龙庙上方山顶处有一洞,名白龙洞,现洞口残破,右侧有“元丰四年三月三日……铭刻”…详情 ▷
时代:周至汉在临淄故城内及故城周围有一群贵族墓葬,共计150余座,墓葬年代为西周、东周和汉代时期,墓主身份多为国君、公侯,如著名的太公衣冠冢、二王冢、四王冢、管仲墓、三士冢(历史故事“二桃杀三士”之三勇士)。田单墓、西汉齐王墓等。墓群内的墓冢,许多还存有高大的封土堆,像位于齐故城东南115公里的四王冢,封土方基圆顶,高达100米~120米,远望战国时田齐的四位国君,即威王、宣王、泯王、襄王,故有四王冢之名。其他各座墓冢封土堆大小不一,有的不足10米,状若小丘,甚至有的现在已不见封土,大概为后代所夷平。临淄墓群中发掘的西汉大墓有临淄大武窝托村齐王墓的5座陪葬坑,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多达12000余件,其中多有珍品,如鎏金银盘、鎏金铜熏炉等。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稷山,又名孔夫山,因古时山上建有后稷祠,古名稷山。后稷,古代周人的始祖,他善于种植五谷,曾在尧舜时做过农官,教民耕种,因而为“五谷之神”。齐故城有稷门,也取名于稷山。1983年,群众开山采石,在石崖上发现一古墓,里面摆满了随葬品,有铜鼎、镏金编钟、镏金熊足饰、石磬等棺椁已经腐朽不少文物也已流散。这个墓构造奇特,先是凿一竖墓道,深20米,至10米左右,向北凿一横墓道,然后凿成椁室。省、市、区文物管理部门曾经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考证,发现稷山和相毗连的井山上有汉墓十几座。构成了庞大的汉代石洞墓群,1984年由淄博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淄博市重点文物保单位稷山汉墓群”标志。1986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山顶石池进行了下挖,至底约25米,中间曾发现汉代小型车马器,证明实为一汉墓下陷而成的方池,约在南北朝后,在北壁上刻上造像与“孔大夫”三字,并建庙宇。稷山现存古柏5株,石碑一方,加上汉石洞墓室,仍不失名山之美,稷山墓群的发现,精美文物的出土,更增加了稷山的文化内涵。…详情 ▷
稷山位于齐故城以南10公里的齐陵镇梁家终村东南方,海拔171米,石灰岩质,历史上就是齐国名山,现在是淄博市临淄区与青州市的界山。据《齐乘》引《齐记补》言,因春秋时山上有后稷祠,故名稷山。后稷是周族的始祖,神话中的后稷由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之脚印怀孕而生,因没有父亲曾经被抛弃,故又名弃。他善种五谷,在尧舜时代做过农官,教农民耕种,被认为是最早种植禝的人,而奉为“五谷之神”。古齐都有稷门,也取之于此山。后稷祠在战国中期坍塌,齐宣王时代曾经在此建立孔子庙,故稷山又称“孔父山”或“夫子山”。山顶东部有一座方池,边长3米余,深两米。在池北壁有石龛造像两组,东西并列。西侧龛内刻有一男子盘足而坐,龛外刻两侍者执笏鞠立;东侧龛内刻有一女子盘足而立,左立一侍男,右立一执扇侍女。两龛之间,有榜题刻“孔大夫”三字。西壁刻有尚未完工的人面两个,刻工粗糙简陋。后经考究,此处系一汉墓的竖墓道,齐地人利用墓道口石壁造像,因此造像年代不会早于汉代。在这一汉墓的西侧,曾有清康熙年间所立重修夫子庙碑,1983年运至青州博物馆收藏。至今稷山上仍存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碑记一方,已经断为两截,碑记上…详情 ▷
齐故城遗址位于临淄区辛店镇北7.5公里处,东依淄河,西临系水,为周代齐国的都城,西汉时又为齐王国都治,历时千余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两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长约21公里。故城的城墙多数已湮没地下,少数因挖土及河水冲刷而无痕迹,现仅存一些断垣残迹。物部门钻探考证,城墙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春秋、战国、西汉时又多次修补。城墙系夯土而成,依地势而建,多不取直线形,有24处拐角,现有14处保存完整。小城周长7275米,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7米;大城周长14158米,墙基宽多在20米以上,最宽处达43米。据《齐记》载,齐城有门13座。见于史书的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但未记确切方位,故后人各执一说,比较肯定的西门有申门、雍门;东门有广门。现已探明11座城门,其中小城5座,大城6座。门道跨度均在8.2米以上,最宽者达20.5米。…详情 ▷
董褚遗址位于淄博市临淄区孙娄乡董褚,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周。1992年6月12日,董褚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死后,葬于临淄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