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口村传统民居位于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北是十三个村筑起来的寨,李渡口现存历史建筑四合院(局部)20座,有建筑60余间,主要位于中心街两侧,中心街东西长约230米,街道两侧排列着众多大小商号建筑(大多已毁),部分保存完好,现多作为民宅使用。寨内明清建筑连片成群,建筑格局以四合院为主,以两进和三进院落形式居多,前有门楼,中有过厅,后有堂楼,有东西配房(楼)。红石基础,砖木结构,五脊六兽,上棚小灰瓦覆顶。古楼、古房、古窗,保存完好。沿街两侧为一层商业建筑,或是底层是商铺的二层建筑,这些建筑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集中反映出明清时期豫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1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渡口村的非物质文化也相当丰富,古刹庙会、秧歌舞(省级)、纺织、名人故事(修堤治黄的李义仁、行善济贫的李文秀)。…详情 ▷
冢头大王庙位于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南寨门外,清代建筑,座北面南,现存东、西大殿并排各三间,东、西大殿屋面相连东大殿檐下两根柱子,柱子之间有横枋,梁头设有斗拱,屋内前后有四根立柱,檩与牵杆之间均有一组木雕,上棚灰瓦,五脊六兽;西大殿与同东大殿相同,大殿梁、檩、横枋上都有彩绘,两殿之间有通往后院的一米宽便道。大殿前是抱厦,东西各三间,主体完好,上棚被翻修,门窗被改建,曾经做学校。抱厦前有东厢房六间,西厢房三间,砖混结构,小灰瓦覆顶。迎面有戏楼两层三间,座南面北,保存完好。西大殿西侧还有民国建筑三间。东厢房室内墙壁上有三块清代石碑,其中一块是重修大殿及庙门碑记,落款是大清乾隆拾玖年岁次甲戌季秋立石。该庙大殿气势宏伟,内有多幅壁画,东、西大殿相连,建筑布局独特,有很高的文物保护和观赏价值。201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冢头镇大王庙明清时期曾是陕西、山西商人往来的驿站,又称山陕会馆,是万里茶道上唯一有两座并列主恭大殿的会馆,其建筑文化传递出包容、和谐、双赢的茶路精神。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商业特点和建筑特色,具有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详情 ▷
八路军豫西抗日曹沟纪念馆位于郏县安良镇北部边缘,与钧瓷之都——神垕镇毗邻,是中原地区的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域内野花林果繁茂,多有窑洞石屋,环境幽僻,自然风光秀美,民风醇厚朴实,更有白云寨、灵泉寺和凤翅山洞点缀左右。山灵水秀自古有之,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在此屯兵牧马。千年之后,王树声、戴季英、皮定均、徐子荣、张才千、刘昌毅等一代伟人,曾居守这里,决胜千里,抗击日寇,谱写了壮烈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斗争史。八路军豫西抗日曹沟旧址原有院落3个,房屋23间,窑洞11孔,炮楼3座,暗堡1处,地道数百米。南院驻扎禹郏县独立团,前院设禹郏县抗日民主政府,后院为六专区党政军机关办公地,设司令部、政治部、区专署等机构。院内房舍大多为清末建筑,保存尚好。2015年9月1日,八路军豫西抗日曹沟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被授予“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16年1月,作为中共河南区第六地委六专署六军分区旧址被核准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窦堂孝子坊位于平顶山市郏县长桥镇窦堂村,清代建筑,横跨于该村东西大街之上,坊为红石建造,宽8.35米,厚2.8米,占地面积23.4平方米,梁下有两块青石匾额,上块书“孝子坊”三个大字,款为“乾隆拾柒年建”,下块书“皇清钦旌孝子太学生冯赞,坊两侧自下而上为四对雄狮,横梁透雕二龙戏珠及人物图案。该坊是清郏人冯赞所建,历经民国使用至今。建筑对研究清代古建风格及石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1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三苏园文物景区,位于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三苏指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亲苏洵三人。三苏坟背依嵩岳余脉莲花山,面对汝水旷川,黄帝钧天台在其前,左右两小岭逶迤而下,宛若峨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坟院四周有墙垣,南垣正中开门,古朴典雅,门两边所蹲石狮森严威风。陵门内矗立一座高约两丈、宽丈余的石坊。左右坊柱上镌刻着苏轼狱中示子由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坊后是飨堂三间,飨堂后是祭坛,祭坛后是三苏坟冢,院内院外遍植柏树,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有“苏坟柏树数不清”的说法。院内碑碣林立。坟院门外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羊等。坟院西南三百米处有广庆寺。寺内有三苏祠,供奉三苏塑像。寺祠坟前罗列历代官员修葺、祭祀碑刻。其中有清乾隆年间河南巡抚毕沅所立者,称“毕沅碑”。毕沅曾编纂《续资治通鉴》,精研金石之学,官至湖广总督,名声甚重。年,在广庆寺东高台地上新塑苏轼雕像一尊,基座用大理石砌成,巍峨飘逸。…详情 ▷
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陕庙,也有人称其为关帝庙。会馆坐北朝南,大门两旁站立一对高大石狮。迎门是一座照壁,馆内有前后殿、戏楼、钟鼓楼等建筑。进门是三间面北戏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歇山式台顶,这里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看戏,是会馆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全国很多地方的戏班都在这里演出过,对于众多商人来说,也许千里行商的乡愁,只能在聆听家乡戏中得到安慰。戏楼檐下是精美的木雕,花卉、禽鸟、人物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狮图,或舞或斗,惟妙惟肖,檐牙起翘,螭龙含珠,金鳞闪闪,屈曲盘旋于蓝天绿檐之中。戏楼两侧是钟鼓楼,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上下飞檐挑角端设套兽,各有挂铃一枚,微风过处,叮当作响。楼脊两端吻兽高大,造型生动,把这些吻兽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有剪除、主持公道之意。楼脊中间有砖塑麒麟驮宝瓶,高出屋脊数尺。馆内东西廊房各11间,正殿五楹,殿内供奉关公。由殿两侧…详情 ▷
信义医院旧址时代:1935年地址:郏县西大街县人民医院内许昌市中心医院的前身是中华基督教信义豫中总会于1912年创办的“许昌信义医院”,已有百年建院历史。许昌信义医院原名福因堂医院,1912年始建于临汝,是中华基督教信义会豫中总会在河南较早建立的一所教会医院。1913年,其迁至许昌现址。1921年,美级瑞典人孔雅德任院长时更名为许昌信义医院。1948年,许昌第二次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接管,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办,后更名为许昌专区人民医院(简称许昌专医院)。1959年,原许昌信义医院部分建筑画归许昌通用机械有限公司。教会医院出现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实际上是为传教活动服务的。在医学方面,许昌信义医院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它使西方医学传入许昌,并不断发展。抗日战争时期,该院曾极积支援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该院救治了大批伤病员。目前,这5座西式近现代建筑保存壮况基本完好。物部门堪查,这5座建筑的白铁屋顶除个别地方漏雨外,楼内的木结构楼梯、地板、门窗保存尚好。作为美国教会组织所办医院的旧址,…详情 ▷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村旧居位于郏县广阔天地乡吴堂村、邱庄村、杨庄村。年代为1968—1982年。1955年,郏县大李庄乡农业合作化规划试点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许昌地委的高度重视。8月中旬,在郏县县委指示下,组织起草了《郏县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刊登在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互助合作》第15期上。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主持编撰《怎么办农业合作社》一书时,对郏县大李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写下了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2月,主席批示连同《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被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从主席批示发表到1968年,全国有229.96万城镇未能升学的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形成上山下乡的第一次高潮。1968年8月23日,郑州召开20万人大会,欢送郑州市第一批知识青年到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安家落户。从1968年开始到1982年止,郏县共安置知青插队落户3000余名,其中,广阔天地公社共接纳郑州、洛阳、许昌、北京等地6批知青668名。知青村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详情 ▷
中共河南区第六地委六专署六军分区旧址(中共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革命旧址),1945年,位于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北部边缘,与钧瓷之都神垕镇毗邻,是中原地区一个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居伏牛山群峰环绕之中。这里,野花林果遍地,多有窑洞石屋,环境幽僻,自然风光秀美,民风醇厚朴实,更有白云寨、灵泉寺和凤翅山洞点缀左右。山灵水秀自古有之,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在此屯兵牧马。千年之后,王树声、戴季英、皮定均、徐子荣、张才千、刘昌毅等一代伟人,曾居守这里,决胜千里,抗击日寇,谱写了壮烈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斗争史。中共河南区第六地委六专署六军分区旧址(中共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革命旧址)占地53亩,原有三个院落,三十三间房屋,二十一孔窑洞,三座炮楼,一处暗堡,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院内房舍大部分为清末土石、砖木结构。南院驻扎禹郏县独立团;前院设禹郏县抗日民主政府;后院为六专区党政军机关办公地,设司令部、政治部、区专署等机构。另有医护所、所、抗日宣传队的院落和窑洞点缀左右,大多为清末建筑,经百年沧桑,历战火洗礼,保存尚好。对展示史事,传承文明,激励人民,教育后代具有积极的影响。曹沟…详情 ▷
姑嫂寺位于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姑嫂寺村中东部,南北长78米,东西宽63米,。传说建于公元前206年左右,由姑嫂庙(西庙)和姑嫂寺(东寺)组成,可查重建大修有明万历二十七年、清顺治四年、康熙十九年、雍正十二年、光绪十三年等,西庙面积300平方米,面南,有大殿、卷棚、奶奶殿等;东寺面积4914平方米,有观音殿、园觉殿、天王殿、山门殿、僧房等。古建精美华丽,斗拱、梁架、饰物众多,面南,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教化人民和谐、丰富文化知识的好场所。2008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塔林坡行政村曹沟自然村。是河南省罕见的规模性八路军豫西抗日遗址,在河南抗战旧址中具有代表性。这里,伏牛山群峰环绕,野花林果遍地,环境幽僻自然,多有窑洞石屋,民风醇厚朴实;更有白云寨、灵泉寺和凤翅山洞点缀左右,风光毓秀。曹沟山灵水秀自古有之,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在此屯兵牧马,曹沟也因此而得名。千年之后,王树声、戴季英、皮定均、徐子荣、张才千、刘昌毅等一代伟人,曾居守这里,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谱写了壮烈的八路军豫西抗日斗争史。1944年4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援助其深入南洋的孤军,发动了河南战役,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四十万大军一触即溃,豫西地区很快沦陷。为了收复失地,解放河南人民,1944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先后组建了八路军六个支队,在王树声、戴季英等率领下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创建了北抵黄河,南接伏牛,西起崤山,东邻平汉,雄踞中原的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成了豫西抗日根据地腹地。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延安杨家岭会议决定成立河南军区,至1945年5月,中共河南区共开辟了六个专区,其中中共河南区…详情 ▷
临沣寨原名水田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境内。据《水经注8226河水》记载:“柏水经城(宝丰)北复南,丰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间,故称“水田村”。因红石而得名的临沣寨,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临沣寨又名红石寨、朱洼寨,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该镇地质资源丰富。处域东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岗、洼五种地形。曾列入《名山记》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环绕,山林叠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为郏县八大景之首。临沣寨被专家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43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有“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沣寨的历史据资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南北朝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约466~527年)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柏水经(宝丰)城北复南,沣溪…详情 ▷
张店村传统民居位于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张良故里),张良故里原属韩国城父邑(今宝丰县李庄乡)。秦灭韩置颍川郡,汉继秦改城父为父城并置县。张良故里在父城东南十里。袁宏《后汉书》载:朱宠初任颍川太守,以正月岁首宴群吏,问功曹史郑凯曰:“闻贵郡山川多产奇士,前贤往哲,可得闻乎”凯对曰:“……留侯张良,奇谋辅世,玄筭人徽,济生民之命,恢帝王之略,功成而不居,爵厚而不受,出于父城。”潘民中所著平顶山《名胜古迹诗》选注中写道:“张良故里在父城东南十里,南依巴蜀山脉,北朝汝河河曲,左凤山,右紫云,山拱水护,物产丰富。张良去世后,子孙之一支回归故里,繁衍生息,历代不绝,唐之后名张店至今。清同治《郏县志》载:“汉留侯庙,在小丰保。张子房,韩人,而郏县东南近邑也。其击秦灭楚,为韩报仇,有忠孝大节,为之立庙正矣”。2006年,罗哲文为张良故里题写“西汉留侯张良故里”。2008年10月张店村也因此被住房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张店村传统民居,明、清,现存文物古迹多处,主要有:裕恒堂、花门楼、西酉盛、北义和、西官宅、古井等建筑,周围分布着子房庙、张良浴马潭、张良品箫…详情 ▷
刘楼观音寺位于平顶山市郏县长桥镇六楼村,清代建筑,坐北面南。现有明公祠三间,前檐明柱两根,红石柱础,青砖灰瓦,五脊六兽,脊饰龙云花卉图案;关爷殿三间,砖石结构;鲁祖殿三间,砖石结构,山墙为红石砌成;火神殿一间,砖石结构,红石“钱”形窗,前墙左窗下镶钟逵火帝庙施财碑记一块,康熙三十七年。佛爷殿三间,面阔三间,进深七檀,室内两根明柱,三梁起架,黄绿琉璃瓦覆顶,五脊六兽,脊饰莲花图案;佛爷殿后是观音殿一间。该寺建于清代,历经民国使用至今。建筑对研究清代古建风格及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1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薄姬冢也即薄姬墓,在冢头镇北隅穿镇而过的蓝河之滨。墓高约11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郏县志》记载:“汉薄后,郏人。”她原是秦时魏王豹的家眷,公元前204年,纪信生擒魏王豹后,薄姬进入刘邦王宫,做了一名织女,后又擢升为宫娥,进而得到刘邦的宠爱,生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即位后,薄姬成为皇太后。…详情 ▷
太仆遗址位于郏县城西北太仆寨。面积约6万平方米,包括太仆寨全部及其四邻。遗址灰层内含丰富,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和龙山文化以至商周文化,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陶器有:鼎、罐、甗、陶纺轮。陶质为:红陶、灰陶、夹砂陶、蛋壳陶。石器有石凿、石镰、石斧。纹饰有绳纹、网纹。另外还出土有兽骨、鹿角、蚌壳等。出土的器物还有铜鼎、罍、方壶、镞、车马饰、玉壁等190余件。器物造型精美,且多有铭文。经考古学家唐兰鉴定为西周末期郑器。遗址的东北部灰层中,还残存着两处石灰层。石灰层厚210厘米不等,长10余米。它为研究我国使用石灰的时间提供了依据。重点保护范围:以2号公路与广阔渠北沿交汇处为起点,向北200米,向南20米,向东680米;东端有120米长的一段,南北宽为250米。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外扩100米。…详情 ▷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位于郏县广阔天地乡广阔大道北侧,占地3100平方米,建于2001年,2002年8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广阔天地乡过去叫大李庄乡,后来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批示才改为广阔天地乡(公社)。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知青运动,全国先后有1800万知青投身于这股洪流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当年,广大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这里成了他们向往的地方。该乡为了铭记这段历史,2001年在距郏县县城西南3公里处兴建了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知青园,2002年10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知青园内的景点有毛主席塑像、手迹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广阔天地博物馆、知青旧居、知青井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馆舍环境优雅,是为了纪念毛主席的亲笔批示,展示知青文化而兴建的馆舍建筑。由主展厅、放映厅、接待室、购物厅、花区等组成。通过千幅图片、百件实物、雕塑、文字、声像等手法,记录了以全国知名知青:卢忠阳、薛喜梅、杜银娣、黄法娃等为代表的一代知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事实。动人的故事将人带回那火红的年代,给人们以启…详情 ▷
姚庄旅游区涵盖姚庄回族乡全境。该乡辖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有人口10260人,其中回民占55,是河南省21个回族乡镇之一。姚庄回族乡在空间上是“三山加一川”,在历史上是陆路与水路交汇处,素有美食之乡、矿泉水之乡、金镶玉之乡和长寿之乡的美誉。在历史上陆路与水路交汇有九龙口之称美食之乡、矿泉水之乡、金镶玉之乡和长寿之乡近几年来,乡围绕”打造全域休闲环境,发展全域休闲经济”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按照“全域旅游、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乡村一体、工匠建设”的工作思路,并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卫生乡、“国家生态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种荣誉。姚庄回族乡挂牌成立了姚庄旅游区主题邮局,先后投入资金8600万元,对人居环境开展集中整治,突出抓好生态廊道、农田林网和百果围村建设;大力推进水系联通工程,沿运粮河、陡沟河两岸打造沿河景观带;建成乡游客服务中心,接待大厅、影视厅、导游室、投诉室、会议室等一应俱全;完成民族团结大道升级改造、沿街商铺统一门头、立面改造等工作;完成旅游…详情 ▷
狮王寺东临蓝河,北靠三峰山南麓。2006年,狮王寺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当时的寿圣寺闻名遐迩,其辉煌达到何种地步现已难考证。据载,寿圣寺南北长97米,东西宽65米,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唐代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原因,寿圣寺屡屡遭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玄烨出巡路经寿圣寺西侧的官道,是时,已是夕阳触山,而且众人饥渴难耐,见偌大一座寺院,便敲门入寺,求住持给予方便,并借宿寺中。之初,康熙并没有亮明自己的身份。住持见来人气宇轩昂,睿智超人,便热情接待,并命寺僧为客人洗尘敬茶,尔后安排斋饭款待康熙。晚饭后,住持便与康熙饮茶谈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国计,小至民生,海阔天空,二人无所不谈。很多时候是康熙有问,住持有答。住持还向康熙介绍了寿圣寺门前两尊青石大狮子年久幻化精灵的故事:石狮子时常夜静时分游走四方,驱邪除鬼,救护路难之人。当地村子上一些胆大的人,常趁夜深人静之时,察其行动,跟踪暗访,见石狮抖身离位,四处游走,巡查各地,见贼赶贼,见鬼驱鬼,救护遇难百姓。据传周围民众受其救护者甚多…详情 ▷
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郏县城内东南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既是郏县的学宫,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又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迁到郏县,被称为郏县派。郏县派是四十三代中兴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来又有十大支派的鲁山派、宁陵派部分族人迁至郏县,成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间,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资创建孔氏家庙孔庙,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设施毁于战火。金泰和六年(1206)县令奉旨在孔庙旧址修建官方文庙。明清两代曾大修和增建,确定其今天的宏大规模。现存的大成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两庑等,均为清代木构建筑。该建筑占地5万平方米。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且保存完好;建筑规制是取法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的精华而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檐下大额枋与平板枋透雕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卧榻桌椅…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