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黄道周故居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菜园底224号,年代为明。简介:建于明初。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合院式建筑。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门楣上悬“苏峰拱秀”匾额,系当年黄道周亲笔题书。明间为厅堂,后檐隔断为龛台,龛内悬挂晚清民国时期所绘黄道周画像。主厝东西侧为面阔三间的护厝,南侧以山墙围合,中为内天井,有水井一口。明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黄道周在此出生,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之前一直在此居住。黄道周(15851646)字幼元号石斋,东山铜陵人,明末著名理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天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铜陵黄道周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铜陵天后宫位于东山县铜陵镇码头社区打铁街,年代为明至清。简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建,清嘉庆十七年(1816)、咸丰六年(1856)重修。坐西南朝东北,二进式布局,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8.5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殿和主殿的明、次间均为明堂。天井设曲面石板桥为径,两侧以过水廊房相连。前殿墙体以条石密缝摆砌,镶嵌花鸟人物石雕,前廊梁架亦为石构斗拱。主殿殿内制安龙凤石柱,形制奇巧。木构梁架描金绘彩,精雕细刻。宫内尚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具呈闽铜船户告示碑》一方。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铜陵天后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谷文昌墓位于东山县陈城镇赤山林场谷文昌纪念园,年代为1987年。简介:1981年1月谷文昌同志因病在漳州逝世。1987年东山人民将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1999年东山各界捐资120万元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谷文昌陵园,2003年经中央批准建立谷文昌纪念馆,2004年开馆。谷文昌(19151981),原名程栓,河南林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山工作14年间,带领全县人民与风灾、旱灾抗争,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发展生产,把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岛变成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2018年,谷文昌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碑为基点,西北至墓前30米,其余各向外延伸20米。…详情 ▷
解放前的东山岛,风沙肆虐、寸草不生。“荒山秃岭和尚头,林草奇缺水如油。风沙无情田屋休,三餐难度人外流”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随军南下解放东山的老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制定出筑堤堵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找到适宜东山种植的树种木麻黄,并在全县掀起植树造林热潮,至1964年共造林8.2万亩,全县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绿化,141公里的海岸线筑起“绿色长城”。1987年,东山人民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1999年,东山各界捐资120万元,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谷文昌陵园,内有谷文昌塑像与谷文昌陵墓;谷文昌纪念馆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建立,2004年2月,建成开馆。2012年对馆区进行拓展规划建设,形成谷文昌纪念园。纪念园由现有的谷文昌纪念馆、陵园、塑像、管理楼以及正在筹建中的纪念广场、东山成就展示馆、停车场和馆区绿化等系列配套工程组成,占地面积约170亩。同时,从山只村通往纪念馆的道路按生态旅游海岛路一并规划建设,绿化亮化美化,形成景观大道,并把周边的防护林、黑珍珠观光园、沙生植物园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以谷文…详情 ▷
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年代:明、清座落地点:东山县铜陵镇桂花街简介:俗称“演武亭万福公”,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建,原是用来收葬东山岛先民无嗣或无主尸骨,并筑祠坛祭奠其亡灵。明景泰三年(1452),铜山水寨开始抽丁戍卫台湾、澎湖,清统一台湾后,东山先后出戍台湾、澎湖的班兵有40000余人。官兵殉难或病故后,通常先将其骨殖装进陶瓮,后再移回东山葬于此。保护范围:墓区及其附属建筑物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09年,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年代为1941年。简介:民国三十年(1941)为纪念东山民众积极捐购飞机支援抗日而建,三十一年(1942)落成。纪念碑为塔式方尖碑形制,通高8.27米,用花岗岩石板密缝干砌而成。碑座四方形,边长4.06米,设三级台基,碑身分三层,高7.7米,寓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碑正面镌刻篆书“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底座落款为“中华民国卅年冬建,东山县长楼胜利,书记长马友涛”,背面勒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征募委员会所立碑记,详细记载东山县民众齐心抗日、募款献机以及建碑经过的内容,两侧镌刻征募委员会委员姓名和捐资献机500元以上者芳名。2018年,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纪念碑基座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情 ▷
宋司礼监墓位于东山县西埔镇亲营村,年代为清。简介:宋末皇帝赵昺南逃东山岛,亲营村人潘穆齐为救赵昺,抗击元兵殉难。墓坐东北朝西南,以三合土与花岗岩石构筑,墓碑阴刻“钦赐男司礼监穆齐潘先生附茔”。2013年,宋司礼监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墓周边各外延10米。…详情 ▷
座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素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人们常说,到了闽南,不到东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东山,不到风动石,则更是一大憾事。的确如此。这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47米,长4.46米,重约200顿,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磐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盘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诗曰:“风吹一石万钧动”。风动石上有明永历戊子(1648年)秋巡抚路振飞题刻的“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陈士奇”。盘石右侧有明代霞山居士题写的“东壁星晖”四个大字,左边竖起石碑由明水师提督程朝京题诗。风动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东山岛,企图抢走这奇异的风动石,用了数…详情 ▷
东山岛位于中国厦门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东去台湾高雄110海里,南下香港210海里,环岛有32个岛屿,总面积有19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重点旅游区。东山岛是福建对外和对台经济贸易的重要口岸,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规划的二十一世纪港口旅游城市,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重点投资口岸。东山岛,冬暖夏凉,终年无霜,年平均气温20.8摄氏度,东山风光极具南国海滨特色。主岛七个月牙形的海湾首尾相连。绵延30多公里,是天然海滨浴场。风景名胜铜山古城,明朝大将戚继光,郑成功屯兵遗址,大学士黄道周故居深井村;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铜山风动石,石僧拜塔等自然景观更是妙趣天成,龙、虎、狮、象四屿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流连忘返。东山海域是闽南渔场中心,海产丰富,尤其以龙虾,石斑鱼闻名遐尔。地址: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类型:水上运动岛屿半岛游玩时间:建议13天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风动石景区:60.00元骑术中心:10.00元马銮湾:20.00元金銮湾:免费…详情 ▷
唐朝彝故居,也称永锡堂,东山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铜陵镇公园街511号。始建于明末,分前、后座,后座为一厅四房,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建筑式样为悬山顶、土木结构。内存“永锡堂”木匾和木刻对联。故居前竖一对石旗杆。保存完好。唐朝彝为清康熙六年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详情 ▷
梧龙林氏家庙位于东山县西埔镇梧龙村,年代为明至民国。简介:又名“作求堂”,明永乐二年(1404)始建,嘉靖三十二年(1553)扩建,清康熙九年(1670)、民国二年(1913)重修,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6平方米,由前厅、主堂和庑廊组成。祠前有三合土旷埕和月眉形泮池,并立夹杆石旗杆一座。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前厅、主堂均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保护范围:东、西、南外墙各向外延伸20米,北面泮池南岸向外延伸10米。2018年,梧龙林氏家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东山碑廊位于东山风动石、关帝庙与古城墙之间的一片坡地。古城北门内有一岔路通往莲花池。在这条林中小路的中段两侧,一高一低面对面矗立着两座石碑坊,低的为“民俗角”入口,高的便是碑廊的入口。拾阶而上,过了碑坊,只见一道长长的碑墙,顺着山势,缓缓而上,雪白的墙上,镶嵌着一方方泛着青光的古碑。碑墙每隔一段凿开或方或圆的门洞,两面墙脚均以青石板铺就平整光滑的廊道,可双面观赏古碑,又显空灵开朗。墙头仿悬山屋顶式样,饰以碧绿琉璃瓦,在太阳底下,流光溢彩。碑墙的延伸,或挺然独立,或依傍大石,或紧贴岩壁,在那片坡地上圈出一个近似方形的园子。园内巧妙利用山坡地势,修整出若干个台地,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曲径台阶,上上下下,通达其间。台地上绿草如茵,草地上保留着自然的山石,点缀着杂色花木。园内北端一棵年青的榕树傲立,与南端一棵象牙红树相对,一个如佩玉的君子,一个似戴花的少女,双双高出碑墙,极富情调。碑廊的古碑,有告示、纪念、颂德、标志、民约、重要历史人物墓志、墓碑等,内容涉及明清时期东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它们富有历史、艺术价值和十分重要的证史、补史与借鉴的作用。…详情 ▷
漳州马銮湾位于东山岛东南部,是东山开发最早的景区,马銮湾湾长2000多米,纵深150米,水深23米,湾内风浪小,海底平坦,海面宽阔洁净,无污染无暗礁;沙滩宽约60米,沙质洁白,细软,干净如洗;背靠青翠茂密的林带。阳光、沙滩、海水、绿色。马銮湾,理想的海湾浴场。地址:福建漳州市东山县康美镇西南类型:海滨沙滩等级:游玩时间:建议12天电话:0596563692905965639927开放时间:全天开放,但晚上海滨浴场无法游泳。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情 ▷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东山关帝庙,是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1996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的建筑结构相当精巧。它的庙门为牌楼式,称“太子亭”,由六根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独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流光溢彩。关帝庙内回廊厢房、丹墀龙陛,华表僧舍,建筑工艺精湛。庙内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础、铜钟、香炉等珍贵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东山关帝庙还是台湾及东南亚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每年均有众多的关帝信徒到东山关帝庙追源谒祖、朝圣观光。东山关帝庙成了两岸民间交流的一道桥梁。门票信息:包含在风动石景区的45元门票内详细地址:漳州市东山县联系电话:05965662927…详情 ▷
东山县博物馆位于东山县风动石景区内,创建于1988年7月,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下辖黄道周纪念馆,占地面积2453平方米,建筑面积4349平方米,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合署办公,人员编制6名(含东山县文物管理所2名编制),实际在编人员5名,固定临时工(博物馆服务部合同工)5名,属于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东山县博物馆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不断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展览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先后举办五十多个陈列展览,对东山文化建设、普及科学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东山县博物馆(含黄道周纪念馆)现共有三个展厅,其中博物馆新址拥有一楼与二楼两个展厅,一楼展厅常设“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二楼机动展厅,现设“海峡两岸同根文化展”。黄道周纪念馆拥有一个展厅,分左右侧使用,左侧常设“黄道周史迹展”,右侧作为多种陈列展览的机动展厅,现陈列黄道周纪念书画。东山县博物馆因处于国家级旅游景区东山风动石景区内,每年观众数达85万人次,各地中小学生、驻岛部队指战员、每年应征入伍的新兵等,经常组织到馆参观、学习。特别是台湾同胞前来参观、访…详情 ▷
在东山岛东北部,有一片宽阔的海域,是东山港的出口,进出东山的渔船、商船、货船、游轮都要从这片海域经过。因此,该海域也成为东山的咽喉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该海域与东山主岛相连接处,是一片巨大的海滨礁石群,怪石嶙峋,各具情态,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千层雪浪花,引人入胜,是天然的海蚀地貌奇观。礁石群上,防风抗沙耐碱的木麻黄、相思树等树木,葱茏滴翠,郁郁蓊蓊。在绿树丛中,一条蜿蜒巨龙,起伏出没,连绵不绝,雄距在东海之滨,保卫着东山安宁,这就是闽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铜山古城。铜山古城建于明朝。据《铜山志》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骚扰,派江夏侯周德兴到铜山,选择险要之地,征调云霄、诏安、漳浦等地民工,临海砌石,环山筑城。铜山古城建筑完工后,在此建置铜山水寨,设福船、哨船、冬船、快船等各种船只共46艘,派141名官兵驻守。当时的铜山水寨与福宁的烽火、福州的小埕、兴化的南日、泉州的浯屿,合称“闽海五大水寨”,是福建沿海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地之一。铜山古城沿海滨而建,蜿蜒绵长,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原城的周长571丈,高2.1丈,墙厚1丈,女嫱…详情 ▷
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东山岛“百亿新城”,位于东山岛金銮湾畔,占地14平方公里。雄伟气派的仿“凯旋门”石坊高高耸立,“百亿新城”四个金光闪闪大字。宽敞笔直的金銮湾大道直通海滨,大道两侧棕榈树、黄芯榕和各类花树郁郁葱葱。一幢幢欧美风格的豪华别墅整齐排列。海鲜大酒楼、会展中心、夜总会、、外商俱乐部,夜夜灯红酒绿,轻歌曼舞。沙滩跑马一展雄姿,紧张刺激的水上运动项目更是百玩不厌。东山百亿新城项目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国民经济的形势下规划建设的。香港太平洋企业集团公司投资商慧眼识珠,看中东山这块“风水宝地”,联合中外财团、金融机构,规划在东山金銮湾畔建成一个占地14平方公里,年接待能力达300万人次的国际性豪华旅游都会——百亿新城,将建成继澳洲黄金海岸,美国夏威夷,泰国芭提亚之后的国际水准的旅游新城。百亿新城工程于1993年2月正式开工,现已投资8亿元人民币,建成了400多座别墅、水上运动中心、骑术训练中心和一个别墅式国际俱乐部。这里环境优越,是各种海上运动的理想场地。多次在此举办全国国际水上运动赛事。目前,建成…详情 ▷
东山战斗烈士陵园位于东山县西埔镇石坛村后的石坛埔,距县城西埔2里多,建于1953年,是省政府公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保卫战是国共两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次战役。1953年7月16日,民党当局为了策应美国的侵朝战争,为实现“大陆”的美梦,拼凑四个主力团,两个海上突击队和两个伞兵中队,约13000人,在军舰、飞机和水陆两栖坦克的配合下,悍然窜犯东山岛。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东山岛军民英勇奋战,最后在我援军的强大攻势下,共歼灭国民党军3000多人,敌军仓皇从海上逃走。历时36小时的东山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斗结束后,为了纪念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烈士,就在我军民曾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过的石坛埔,兴建了方圆一公里的“东山战斗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东山战斗烈士陵园建筑雄伟壮观。从北大门进入陵园迎面是一座高大而庄严的“东山战斗纪念碑”高13.8米,正面镌刻“东山战斗纪念碑”七个金光闪闪大字。碑背面是原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的题词“烈士英灵,雄镇海疆”。碑座由水磨青石贴成,上面刻有各部队和福建省党政的题词。四周是花岗岩砌成的…详情 ▷
铜钵净山院位于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年代为清。简介:又名铜钵妈祖庙。明万历十七年(1589)建,历代重修。坐东北向西南,由前殿、拜亭、天井、主殿组成,占地面积549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梭形金柱,硬山顶。2013年,铜钵净山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赤土窟,南至螺仔墓,西至塘彼岸,北至倒摘金钗。…详情 ▷
铜山城墙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年代为明。简介: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建。墙体为花岗岩垒砌,墙高2~5.5米,垣宽2~4米。北起西门兜,南至4号哨所,依山势逶迤环绕,总长约855米。城墙内辟跑马道,外设女墙雉堞,有东门、西门和北门三个城门。东门(晨曦门)为完整的月城形制,面阔12.8米,进深11.2米。历史上,戚继光、沈有容、郑成功、施琅、陈化成等先后率部在此驻扎。保护范围:城墙墙基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铜山城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