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铜佛寺历史悠久,寺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清朝施琅曾孙施国宝重修时易今名。现存大殿为三开间宽18米,五进深19米的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内供奉清顺治十二年至十六年期间铸造的铜佛十六尊,佛像高四、五尺,佛相庄严,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可谓雕技精湛,以此著名。近年又于大殿之后新建双层楼阁式歇山顶弥陀殿一座。大殿前露庭曲栏、东侧曲桥跨池,紧接百源川池,绿木成荫,风光绮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于1941年冬至1942年3月在此挂锡,为寺门撰联曰:“教门干百喻如梵网,佛道本源其唯戒光”,百源寺名藏于联中。近几年来香火日趋兴盛,来此观览参拜的游客信士络绎不绝,每逢初一、十五为「绕佛日」,各地香客齐聚寺中,梵呗之声不绝于耳,钟鼓之音响彻云霄。为泉州市的佛教胜地。(图片来源:中国寺庙)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详情 ▷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位于鲤城区东街菜巷12号陈宅护厝。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撤销闽中工委,建立福清、莆田和泉州3个中心县委,泉州的党组织由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领导,书记李刚。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由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联合成立中共闽南特委,李刚任书记,泉州中心县委书记由邓贡直代理。1938年秋至1940年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泉州东街菜巷12号陈造成旧宅开展革命活动。1940年4月,“泉州抢米”斗争使一些党员身份暴露被捕,中心县委被迫从东街菜巷陈宅转移到树兜。信息来源:鲤城区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宝海庵位于鲤城区厂口街后山,泉州大桥北侧,坐东朝西。该庵原称宝林院,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明崇祯年间被洪水冲倒,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鼓山僧莲西重建,改名为宝海庵。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黄觐光偕乡耆重修,光绪十年(1884年)乡老陈祥元等募新之。庵在清末以后长期失修,并被占用,濒临倒塌。1981年在贞女林现尊姑主持下,得到旅星广净、广安二位法师及各界人士的支持捐助,先后于1984年翻建后殿及宿舍;1989年重建前殿,1990年重建大雄宝殿,同时在泉州大桥下建厨房、贮藏间等设施;1995年翻建殿后三层宿舍楼;1998年重建大悲殿(后殿),始成今日之规模。庵分三进,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第一进为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有廊。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悬山式,祀三世尊佛。后殿祀观音,其中有尊送子观音抱的孩童是旧时物。庵内存有古石雕佛像三尊;庵后原有放生池,后被填没,现有清光绪三十二年刻的“宝海庵放生池”碑一方立于庵之南侧大桥下。…详情 ▷
泉州旧监位于鲤城区县后街。1949年6月27日,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集美和委员朱义斌、郑种植、王经贤等研究,决定利用狱中斗争争取到的傍晚七时放风时间,以投石为号,采取内应外合的方式劫狱,由颜嘉祥带领张尚楚、许昔丛、吕清河4名精干游击队员,从内坑前山出发直取泉州城,28日夜,在泉州地下党员许东汉、史其敏的配合下,将被关押在国民党晋江县政府监狱里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和安溪中心县委的重要干部施能鹤、王新整、傅维葵、霍劲波、林泗太五人顺利地劫救出来。这就是震动全省的“泉州劫狱”斗争。“泉州劫狱”斗争的成功,政治影响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国民党晋江县长、专员先后被撤换,有些国民党军官也开始向共产党靠拢。信息来源:鲤城区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泉州开元寺,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的东西二塔等景观。目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公(按: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详情 ▷
前身是创办于1916年的“百年老字号”源和堂蜜饯厂,2011年开园以来,按照“保护性开发、创意性改造、传承性融合”的思路和土地性质、产权、主建筑风格“三不变”的原则,对破旧的源和堂蜜饯厂老厂区进行改造,基本保留老厂区的建筑、路网、景观等格局,运用工业元素,融入闽南地区独特的“红瓦坡顶、出砖入石”建筑文化特色。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详情 ▷
释迦寺位于鲤城区东鲁巷南段东侧。1998年3月公布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寺旧址为元朝蒲寿庚书房之一隅。元、明易代,别创为一小庵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学士李廷机之女许婚未嫁而婿夭亡,矢志出家,李廷机遂修以居之,并扩建佛堂、斋堂等,释迦寺方初具规模。薪传自清源山弥陀岩临济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弥陀岩中兴祖通化祖师遣徒重拓,辟为弘法道场,接度在家僧众,故其规制有似近代居士林。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明代锡兰王子世利把交刺惹后裔世济美购置厝、地、田、池作为寺产,现释迦寺尚存契约2纸。清朝御史陈庆镛及提督、知府等,先后为寺竖匾、撰联。1989年翻建重修。释迦寺西向,有前庭、前殿、大殿。大殿为歇山式建筑,后堂两殿北侧为功德堂与厢房,后堂北为抚院。寺的前部宽14.3米,后部20米,进深44.75米,面积约760平方米。寺中供奉释迦佛。其中一尊释迦佛悟道坐像,高10厘米,青铜质,为五代时造。寺中还珍藏着“万字”大藏经全藏、宋版元印《大云经》一部(均寄存泉州开元寺藏经阁)。原还有清刻…详情 ▷
泉州书店位于鲤城区中山中路泉州新华书店。1926年12月中旬,受中共厦门特别支部干事会指派的共产党员唐生、洪平民依靠泉州国民党左派人士陈盛明的帮助,在泉州中山路小泉涧巷口租了一间店面,开办“泉州书店”,出售《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辨证唯物论入门》等书刊和鲁迅、茅盾的文学作品,成为泉州地区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店员有白黎华、白黎明和洪赤农等。书店于1927年4月泉州“清党”期间被查封。信息来源:鲤城区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据道光《晋江县志》记: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有关方志记载:南薰门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市舶司内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诗吟咏,是一座戒贪、颂廉亭。市舶司东侧即市舶库,西南即水关、鹊鸟桥,西为水仙宫,市舶司迁榕城后,司荒废,后渐为民居,现仅存遗址。水门水关,在竹街西,北为鹊鸟桥。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沿破腹沟建翼城,以翼卫罗城,水门水关即建于斯时。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临郡契玉立南拓罗城以就翼城,在德济门至临漳门中间水关左建南薰门。南薰门水关,原高约5米,宽3.5米深2.7米,拱券,条石砌顶,券顶即是城墙。水关后有石闸门,其长石槽尚存。水关上的城墙,1956年拆除。而桥北的鹊鸟桥…详情 ▷
万正色故宅位于泉州市区东街第三巷万厝埕。原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后卖给王姓,俗称其府第为“万厝埕王”。宅主万正色(1637—1691年)字惟高,一字中庵,福建晋江人。康熙三年,招降海盗陈灿有功,提为陕西兴安游击将军。从西安将军瓦尔喀平吴三桂,十五年,加太子少保衔,调任福建水师总兵,继而提升水师提督。十八年,追叙克阳平关功,加左都督。从康亲王杰书征战福建,降服耿精忠,驱逐郑锦,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康熙三十年,卒,年五十五。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及《师中纪绩》等书。因年少曾五年就读于姑姑的长兄卿相潘湖叟黄锡衮家仁颖书院习武,清初他改黄姓从军人称黄总兵。现存建筑部分还保留原貌,五开间,三进深,有双护厝、东厅,布局严谨合理,装饰精美,为清代宅第建筑珍品。…详情 ▷
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详情 ▷
黄宗汉故居位于泉州市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内,有二座住房,各三开间,三进深,还有护厝、书房、花园等,占地1亩多。故居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府第,现主体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详情 ▷
泉州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内。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七年(982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进深5间,为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文庙内还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详情 ▷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弥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经幢。左右钟、鼓楼对峙,为攒尖顶重檐建…详情 ▷
泉州府城隍庙,祀韩琦为城隍神,座落于泉州市区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今新村小学),俗称“大城隍”,以别于晋江县城隍庙(俗称“小城隍”)。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初名明烈王庙,原址在明代泉州卫西侧(今泉州六中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改称城隍庙,洪武四年(1371)重建。明永乐、正统、正德年间相继修葺。嘉靖二十三年(1544),城隍庙迁建于资寿寺废址(即今所)。清乾隆年间(1736—1795),修建中殿、前殿、东西两庑及六贤祠、山门。道光十年(1830),邑中士绅因庙宇朽蠹,乃募捐重修,使整个城隍庙形成了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的庞大建筑群,占地十余亩。其规制同府衙,甚为雄伟壮观。山门对面有照墙,正中是“麒麟壁”,雕嵌工艺精湛,是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廿世纪50年代,府城隍庙逐步破损,1972年拆庙创办小山小学(现新村小学),1974年麒麟壁移至泉州开元寺西塔东北侧加以保护。泉州城隍庙为泉州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历来庙内常常举行降雨、祈晴等斋醮法事,清代官方增加春、秋两祭,城隍信仰深入民间。此外,泉州府属各县城隍庙,每年均要到泉州府城隍庙内谒祖请香。…详情 ▷
泉郡接官亭,俗称观音大士亭,坐落于泉郡临漳门外黄甲街,亭古名盛,有“闽南”之美誉,历来香火鼎盛。据郡志载,宋庆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甘棠、棠阴、龟山三桥,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明万历辛丑夏,洪水泛溢入亭,水退不见菩萨佛像,里人称菩萨己驾波归南海普陀山。同年江水漂来旃檀巨木,滞亭边不去,拾入亭中,异香盈亭,夜灿毫光。里人异之,遂聘名师巧匠,依唐阎立本所绘之观音大士像雕就菩萨“三身”,一立二坐,庄严妙相,形神兼备。盖“三身”乃法身、报身、应身,系菩萨应众生之机缘而变化之佛身。观音亭建筑群造型奇特,由前后左右中五亭组成,占地面积5880平方米,建筑面积746平方米。中亭曰过街亭,左右为拜亭,前亭供奉十八罗汉,后亭中祀观音大士及善才龙女,左祀梵天圣母妈祖,右祀地藏王菩萨。五亭成“十”字形结构,抬梁式硬山顶,斗拱翘脊,古色古香。观音亭近几年蒙众善信支持,耗资数百万陆续修葺、增建:原观音亭升高米余、依旧制重建,庄严典雅,风貌依然。复建之大殿、中殿则巍峨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中殿供奉送子观音,大…详情 ▷
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位于鲤城区南俊巷承天寺内。1937年8月,中共闽工委与国民党莆田县党部、县政府、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驻泉州二三九旅谈判达成抗日合作协议。翌年3月下旬,中共闽工委领导的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特务大队的原闽中红军游击队,经历“泉州事件”后,从泉州承天寺出发到达福州洪山桥兵营休整,改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第二连,4月中旬开赴皖南前线参加抗战。1959年10月,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在承天寺内建立纪念碑,碑文为“抗日战争时期闽中红军游击队集中此地改编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信息来源:鲤城区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傅示祖厝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金龙街道龙岭社区爱国路。1934年,党在龙岭村建立地下交通站,任命村民傅示(又名陈氏)为地下交通员。同年,国民党军第9师李延年率部进驻泉州,残酷“清剿”红色据点,许多革命同志被迫隐蔽起来,等待时机,傅示家即陈氏四房祖厝便成为党的一个隐蔽处。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始,泉州地下党领导人粘文华、辜仲钊、朱汉膺、吴天亮等都曾到此隐蔽过。他们一方面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宣传革命道理,另一方面想办法扩充革命队伍,共发展地下群众30多人。在极端困难的岁月,傅示一家人为确保隐蔽同志的安全和生活保障,联络其他地下党人日夜严守家门,并带领地下群众到山上拾麦穗、挖地瓜等供隐蔽同志充饥。1947年4月开始,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先后指派颜嘉祥、谢光握、郑秀治、黄奕明到龙岭开展革命活动。1949年5月,中共晋、南、同工委紫帽山区工委会成立,区工委经常在傅示家和王知家开会部署革命斗争工作,如:领导龙岭及上村地下群众武装火烧外洲桥、配合内坑地区游击队攻打国民党粮仓、镇压特务破坏活动,等等。同年8月31日,傅示带领当地武装青年随同游击队主…详情 ▷
梅石书院位于市区东北梅石街泉州一中校舍内。东西长37米,南北长83米,三进深,中为讲堂,后殿祀罗一峰,两旁建屋48间。西侧有石裂为五瓣,形似梅花,称梅花石。明代翰林院编修罗一峰(罗伦)被贬到泉州,于此建草堂讲学。明嘉靖八年(1529年),御史聂豹等人在梅花石附近建一峰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改称梅石书院。现书院改建为泉州一中校舍,梅花石尚存。…详情 ▷
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位于鲤城区南俊路泉州市晋光小学内。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共产党人姚禹玄(张庚)、吕展青(吕骥)和进步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泉州进步话剧、歌咏运动就已十分活跃。抗战爆发后,宣传抗日救亡的戏剧、音乐团体更加发展,遍及城乡。泉州晋光小学是当时晋江抗敌歌咏研究社等抗日救亡团体经常举办歌咏演出活动的地点之一。信息来源:鲤城区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