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儿湾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白云乡桥楼村佛儿湾。造像开凿于唐代,现存49龛253尊。其中,大石香炉、禅坐窟、阿育王宝塔、七佛十菩萨龛、天龙八部、地藏菩萨与六道轮回极为独特,魔女石刻造像为全国所罕见。1988年,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香炉石刻,为佛儿湾中一整块岩石经雕刻而成。该香炉系圆雕,高0.9米,直径1.6米,炉口圆形,底部八只兽足支撑,再现唐代风貌。蒲江佛儿湾造像石窟属唐代,从损坏及风化严重程度估计,专家认为该造像毁于“会昌法难”。据龛像发现的清代妆彩残痕,专家推断清代以后该石窟逐渐被淤泥与荒草丛林湮没。1983年,佛儿湾造像石窟被发现,其宝刹庄严揭开神秘面纱,重见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2018年5月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太清观年代:唐至清位于蒲江县的太清观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汉顺帝汉安元年,道教创始人张陵设立“二十四治”,传播道教。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引《张天师二十治图》载,蒲江长秋山“主簿山治”为“二十四治”之一,在邛州蒲江县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太清观是继白云盐井遗址、大佛寺摩崖造像、蒲江文庙、河沙寺大雄宝殿、魏了翁墓之后,蒲江县新晋的省级文保“第六大员”。太清观遗存文物,主要有:唐宋摩崖造像、唐代杨正见仙女井、吴元道墓碑、宋代天宝台石刻、宋道教真人头像、魏了翁洗墨池、明代石刻、明代白牛井碑、明代三清殿石壁、清太清观瓦滴水、清代培修玄都山碑记、清代太清观锡灯竿碑记、清长秋山重阳登高赋诗刻、清长秋山建修凌虚阁碑记、太清观农民协会武装革命斗争纪念碑。太清观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比青城山道教历史还早56年,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太清观保存大量的摩崖造像、道教建筑、碑刻题记,极具文物价值。太清观所在的长秋山重峦叠嶂、风光秀丽、景象万千,人文风物荟萃,富含革命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与人文故事,每逢六月六前往游览者甚众,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详情 ▷
西来场文风塔,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动工,建於关帝庙前,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二月竣工。砖石结构,三级楼阁式,通高13.6米。塔基须弥座,高1米,六角,边长1.6米。塔身第一级高4.3米,正面浮雕三国演义故事,三英(刘备、关羽、张飞)战吕布。扇形横匾刻“惜字宫”三字,左右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其下长方形横匾刻“报功堂”三字,左右刻对联“已沛资生德还掺惜字宫”。第二面,浮雕鹿(寓意为禄),蝙蝠(寓意为福),砖上竖刻莲花村倪山坡人倪膺祚。七律二首,其一:宝塔凌空势接天,中多美景妙无边。四周结束层层密,万象包罗色色鲜。乍骇云端抽玉笋,旋于池畔放金莲。伊谁捷足先登上,手摘星辰应有缘。其二:宝塔高标一望中,层层特起势临空。书收晋字烟光绕,凤舞丹山藻彩雄。地脉远培千古迹,文星真耀百年功。奇观自有无穷境,妙手由来夺化工。另外塔身下部长诗一首:“临溪之山青且幽。临溪之水碧如油……场曰西来接渡所,桥楼庙貌俱美焕,惟余字库(未修建),爰有同辈共筹量,此事当为不可慢……烧砖凿石壮奇观……”。…详情 ▷
麟凤村红军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麟凤村2组火烧庙,东北距李金维家100米,此墓埋葬了1935年11月牺牲的红三十二军战士2人。1982年10月9日,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蒲江县文化局、民政局培修。墓坐西向东,梯形土冢,封土表面有护有水泥,冢高1.43米,长4.6米,宽2.96米。墓碑为长方碑,书“红军墓”,碑高1.41米,座宽1.1米,碑面宽0.7米,座厚0.39米,碑面厚1.1米。墓冢周围有围墙,东西长16米,南北宽12米,高1.4米。围墙内花坛宽1.2米,有铁栅栏门二扇,上面镂空“烈士”“陵园”4字,园内保留松树2株,沿墙种植柏树13株,幕后种植水杉4株,北墙外种植桉树6株。该墓是我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详情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尖山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城西南20公里朝阳乡的桥楼村。造像分布在尖山寺附近山崖上,现存23龛159尊。其中唐代18龛154尊,明代2龛2尊,清代3龛3尊。尖山寺位处高山之尖,古名朝天寺,在蒲江通往丹棱的古道上。唐代造像为319号龛、23号龛。3号龛,高1.77米、宽1.43米、深1.4米,造像15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天龙八部。主佛结跏趺坐,坐高0.84米。4号龛,高1.6米、宽1.4米、深1.15米,唐代密宗造像25尊。主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立高1.39米,头已残,手分持斧、壶、念珠等法器。东壁现存造像8尊,有三头四臂的明王、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等。西壁同存14尊,有羊头人身、狮头人身神像跪拜、三头四臂明王等造像。龛门外造供养人2尊。1号龛、2号龛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造地藏王坐像。20号龛、21号龛为清代造观音像。22号龛为清代造像土地像。此外山崖上有宋嘉定元年(1208年)游人题记,端平三年(1236年)虞(虞允文曾孙、魏了翁女婿)、魏令宪(魏了翁侄子)等人登山题刻,明嘉靖三十四年…详情 ▷
白云乡盐井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白云乡窑埂村5组,白云乡去丹棱官厅埂公路经过盐井沟西岸。1998年9月成都考古队进行发掘,出土唐、宋陶瓷器残件。大王庙(博济庙)遗址,在盐井沟东。有明弘治五年,清光绪三年、二十年、民国十年石刻文字。该遗址分布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400米的盐井沟中,现存盐井2口,石砚槽14处,柱洞15处。1号盐井位于盐井沟东侧台地上,圆形盐井内径1.74米,2号盐井位于1号井下游190米处,在盐井沟东岸,直接开凿于岩石上,圆形直径1.75米。沟中柱洞现存15个,圆形,直径0.12米—0.26米,深0.12—0.26米,1号井上游有8个,其上应有盐井,柱洞是安放检槽支架所用。黑摊子基槽遗迹在2号井上游65米处盐井沟基岩上,槽沟长方形共14条,基槽长0.35米—0.95米、宽0.1米—0.17米,深0.07米—0.16米,是架设键槽所凿。2号盐井东北28米沟东岩壁上,有“元和八年”“勾当盐井人通引官王和伯”等人造佛像。灰沙嘴位于2号盐井西北400米处,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50米,堆积厚12—14米,碳渣、灰烬、盐渣、耐火石堆积。该遗址为研究隋唐至清代当…详情 ▷
金刚经碑及石刻位于蒲江县鹤山镇,年代为唐代。2013年9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是“文物陈列室,东21米至花台,东南至老年活动室后院墙,南27米至围墙,西以后至墙为界,北边14.5米至围墙”。…详情 ▷
蒲江县朝阳湖镇至成佳镇的衬腰岩山上留存茶马古道一段,因修建长滩水库的原因,古道南段与北端没入水库中,目前仅存衬腰岩至沙湾一公里,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道470米,铺设古道的石板长约1.5米,宽0.8米,厚0.15米。此路段留存有古迹“三星桥”,另有“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工竣碑记”一通。“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工竣碑记”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二十二日。碑身为四柱三开间三重檐石坊。碑文载:“蜀国多山,与西秦毗连,栈道有连云之险,剑阁有参天之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为然。我蒲处川南之一隅,山径居多,邑南关外,距城卅里许,地名衬腰岩,旧有山蹊古道。上通名、雅,下达新、彭,仕宦商贾往来必经之路,……前明宏、化时修砌后,历经三百余年,倾塌已久……,民等目击心维,公同商议,修造石梯,自衬腰崖山脚起,由马搭湾、落坪寺至万明桥止,约有五里之地……,历经三载,工程造竣,路约千寻……,岩岩鸟道,经攻错而历康庄,带月夜行,则观阁遥临,籍慈灯以普照,按轡以游,幽人于焉吟咏……,平坦闻鸡早发,则尖峰远映,仰高山而景行,束装载道,韵士于焉品题。当兹春暮,共庆落成,垂名勒石,嘱余为记……。”碑上还有两…详情 ▷
成佳茶乡指的是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的成佳镇,该地是每年“中国采茶节”的举办地,“成都乡村美食节”的必到之处,享有“中国绿茶第一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美誉的“西部茶都”,是国家级旅游景区。蒲江成佳镇露多、雾重、湿度大,森林茂盛,十分有利于茶叶绿素和芬芳物质的形成。以成佳镇为主的茶乡面积达到10万余亩,其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游人到茶乡可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茶乡文化生活,感受茶艺、茶经、茶道、茶技等精彩表演,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观光区。蒲江县成佳镇位于成都、雅安两市交汇处,紧邻石象湖、朝阳湖和蒙顶山风景区,距成都市区90公里、西南航空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74公里、雅安市区43公里,成雅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并设有互通式立交桥,交通方便快捷。蒲江县成佳镇幅员面积39平方公里,是“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和川西茶区的核心区,因地处成都市西南门户,而享有“天府茗门”美誉。全镇发展标准化茶园1.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65家(其中十大新川茶企业2家),带动周边种茶25多万亩,年鲜叶交易额2亿元以上…详情 ▷
龙拖湾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城东南3.50公里的蒲砚村古佛山,主要分布于龙拖湾、庵子岩、土地嘴、石马庵4处相邻的地点。龙拖湾在古佛山西麓、有南北朝至唐、宋造像10龛80尊,北朝西凉嘉兴元年(417年)摩崖题名碑1通,南北朝造像:《佛说月上女经》,唐代造像:男观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飞天,宋代造像:一佛二弟子二力士五供养人。庵子岩在古佛山东麓,明代造像3龛34尊,石窟高4.30米,宽4.70米,深1.90米,造西方三圣、天王、童子31尊,有成化十九年(1483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题记。…详情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城东18公里的插旗乡龙泉村。现存唐代造像4龛182尊。1号龛,高、宽各1.5米,深0.7米,造二菩萨立像。2号大佛窟,高6米,弧形顶,宽4米、深3米,造像131尊。大佛为弥勒像,结善跏趺坐,左手抚膝,举右手,着双领袈裟,脸圆胖,头上细螺髻,火焰形背光,背光外缘为火焰,中层为花卉,其中有坐佛7尊。弥勒坐高4.2米,肩宽1.7米。左壁开12个小龛,造像87尊,其中有二佛并坐、四方四佛、九品弥陀、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四菩萨二力士等。右壁开小龛7个,造像34尊,分别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菩萨等,浮雕经幢两座。弥勒佛左右高浮雕二弟子四菩萨二力士,弟子双手合十,高1.15米;力士一手持杵,一手握拳,裸上身,肌肉勃起,强健有力,高1.5米。弥勒左右两旁有明代雕刻阿弥陀佛、弥勒坐像各1尊,莲座上刻“嘉靖四年(1525年)七月十七日,内江匠人刘世卿造”。3号龛,宽3米、高2.4米、深1.5米,现存造像49尊,造像分4排,有三头六臂、三头八臂神像…详情 ▷
大塘镇大悲寺石塔,位于八角井村14队,临溪河北岸玉龙山,建于道光年间,系大悲寺住持广印禅化身石塔,通高4.2米,塔基长方形,边长2米,高22厘米。其上为须弥座,六角形,每边长98厘米,高60厘米,转角处刻狮头。石塔六角攒尖顶,3层,从上到下:第一层高1.1米,六面,每面为边长34厘米的正方形,分别雕刻:1、草书福字。2、晋代陶侃母亲湛氏截发易酒肴,招待客人范逵(《列女传故事》)。3、汉代孝子姜诗涌泉跃鲤,妻庞氏手提鱼。4、晋代孝子14岁杨香打虎救父亲杨丰。5、周代孝子老莱娱亲,老莱子已70岁,左手持巴郎鼓倒地作小儿啼以娱父母,6、汉代董永,头插草标卖身葬父。第2层高1.1米,每面高46厘米,宽42厘米,六面分别雕刻:1、篆书镂空寿字,2、汉代孝子郭巨为了母亲掘地埋儿,天神赐以黄金,3、孔子弟子孝子子路为亲百里负米而归。4、魏国孝子王褒闻雷泣墓,在母亲墓前哭泣,5、晋代孝子王祥为后母,卧冰求鲤。6吴国孝子孟宗为父母哭竹生笋。第3层,高1.36米,每面高72厘米,宽58厘米,石刻。六面分别雕刻:1、塔门,向南高1米,宽58厘米,厚41厘米。塔…详情 ▷
蒲江武庙大殿位于蒲江县大北街粮食局内,南方有文庙大成殿,周围为库房。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85)至二十六年(1761)建成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1988年7月20日,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西北向东南,二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面阔三间23米,进深四间16米,通高10米,建筑面积368平方米。该建筑为研究清代蒲江县建筑工艺提供了一定的实物材料。2018年5月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鹤山街道梨山村之长秋山南麓。据其造像风格,断代为唐代至清代摩崖造像,大多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蒲江县志卷二·方外·寺观》记载:“大佛寺,县东十里,石崖上大佛一尊,高丈余,前有石池,终岁不竭。”大佛寺摩崖造像122号龛,系一环首方碑,高1.27米、宽0.43米,文字漫没。这通龛碑应该是记述大佛寺历史的最确切材料,可惜文字不存。故而,大佛寺营建于何时,今已不可考。以摩崖造像时代推之,当于唐代兴建。大佛寺摩崖造像,现存17龛,303尊。该造像主要分布于大佛寺后南北走向长100米、宽5米、距地高10米的白砂石山崖上,可分为两个区域,一为崖壁东部的大佛区,另一处为崖壁西部的千佛崖。大佛区造像4龛,均坐南向北,1、2号龛的时代大约在唐,3号龛未刻成,4号龛为清代造像。1号龛,系马蹄形大佛龛,龛下方设高台。龛中造一尊弥勒佛像,高5.25米、肩宽1.62米、头高1.15米、胸厚0.56米。佛像倚坐即善跏趺坐于高台上,身体端坐,两脚自然下垂。螺髻,面相丰圆,披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祇支。左手抚膝,右手上举…详情 ▷
蒲江县博物馆开馆于2014年,作为县级地方历史类博物馆,其基本陈列根据蒲江发展的历史,浓墨重彩地书写四大主题:一、船棺葬主题;二、盐铁主题;三、佛教石刻主题;四、魏了翁主题。充分展现蒲江独具特色的“乡土志”,使当地人充分认识蒲江发展的历史,也让外地人了解蒲江独特的文化,成为一个宣传蒲江人文的重要窗口。服务事项载魂之舟,盐铁重镇,佛光道影,鹤山心香地址蒲江县大北街59号联系电话02888532520服务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700(逢周一闭馆)交通线路1、成雅高速蒲江站下朝阳大道鹤山北路驭龙桥大北街蒲江县博物馆;2、成新蒲快速蒲塘路了翁路大北街蒲江县博物馆。…详情 ▷
蒲江县河沙寺位于蒲江县城东二十九里的翠峰山山麓,在寿安镇龙泉村6组。河沙寺,兴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兴公禅师创修。兴公禅师给寺院取名河沙寺。是因为佛祖释迦牟尼,曾教导弟子须菩提(印度舍卫城人):“若化河沙众,皆得阿罗汉。”要教化像印度最长最大河流恒河中沙子一样多的人们,使他们都信仰佛教,都修行成为阿罗汉(《圆觉经》)。元至正中(13411362年),河沙寺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沙门妙玄修复河沙寺。河沙寺主持玉峰和尚,法名善珵,“幼从蜀王”,跟随朱元璋的第11个儿子蜀王朱椿从南京到成都,宣德四年(1429年),来蒲江主持河沙寺,他“性情简古,戒行精严。日课《华严》,冰暑不辍。民之从化者,如云臻水赴。”景泰七年(1456年)他请来临邛(今邛崃市)梓匠(木匠)王讓(字伯谦)负责重修大雄宝殿,他预备烧制了大量长瓦,用于今后覆盖大殿。长瓦长31.5厘米,上宽24厘米,下宽20.5厘米,厚1厘米。1匹上刻有诗句:“二月取瓦到如今,感得施主来斋僧,淄流细雨无作记,家门请吉保安宁。”…详情 ▷
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迁此,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台登城(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废县,为临溪镇,作为县城长达517年,历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唐、后蜀、北宋8代。明末镇毁残存北面城墙1段,长200米,残高45米,夯土基厚5米,遗址清代已开成耕地。随处可见砖瓦、陶、瓷器残片。保护范围:北段城墙遗址200米,东段残迹270米,南段残迹250米,西段残迹250米。整个古城城区,皆属保护范围之内。1982年10月9日,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为研究蒲江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详情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魏了翁墓及魏公祠位于蒲江县城东北4公里处的高桥乡潘沟村潘家山山坡上。墓前有一条山溪蜿蜒流过,两岸山坡,均为茂密的松林。墓为土冢,长11米、宽3米、高2.5米。墓前原有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重竖的墓碑,现已毁,仅存残破片段。附近公路旁原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蒲江知县王有仙(宣城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蒲江知县何咸亭(松江人)所立的“宋魏文靖公先茔神道碑”两通(清碑今运蒲江县文管所保存)。墓前40米处,有石人2尊,两石人相距8米,头已毁,宋代袍服装束,残高1.7米、肩宽0.6米、胸厚0.4米。石兽3尊,头亦毁,残长1.2米、高0.5米、厚0.45米。墓前原为清代光绪年间兴建的魏公祠。墓南50米处过山溪小桥,即为魏公祠龙门,过小桥,进龙门,上11.3米为18级的石梯,即有房屋5前,长30米、宽10.5米,正中一间为楼阁。再上石级,为东、西耳房,各3间,长5米、宽2.5米。耳房再登石级为大殿,面阔17米、进深7米,左右为厢房。正中悬“魏公祠”匾额,内供宋魏文靖公牌位。四周筑有土墙围护。…详情 ▷
蒲江县文庙大成殿建于蒲江县城东街,毗连东门。据《蒲江县志》记载:“蒲江县文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原于县署之南。又在清朝康熙34年(1695年)迁于东街新建,又于乾隆22年(1757年)及嘉庆25年(1820年)重修完竣。”其庙与东街交界处,建有高大的石屏墙一通,全部系青石墩砌成,石墩之间留有空口,石墙上盖琉璃瓦和宝顶脊梁。长约30多米,厚约80公分,气势雄伟,颇称壮观。庙的由来其庙两侧,各开一门,门侧各建石碑一通,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以示尊崇孔子。其两门之间,乃一平坝,面积约半亩。向北而行,便是“三桥九洞”。三桥两侧,各砌呈长方形石栏杆。桥下为池,春夏之际,常闻蛙声四起,此起彼伏,似若仙乐之鸣。其九洞之下,各掘一小凼,小凼积水,称曰:“泮水”。在清朝年间,每科入学“秀才”。由“教谕”带领,持香周游三桥九洞,称曰“泮水生香”。桥北有一小坪,坪北地势较高,砌石梯十余级,拾级而上,建筑前厅,厅左(东)为厨房食堂。厅外地面用青石板铺面,面积约半亩。东西两侧,各建平厢房,民国时皆为“蒲江…详情 ▷
鹤山镇单沟村7组文峰塔,在城东六里蒲江河龙潭子北岸高岗上。原有古塔一座,毁于明末战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蒲江贡生王引恬等四十三人发起重建,报经知县康文蔚批准,发起募捐,经几个月时间建成,用钱一千一百余贯(一贯一千枚小钱,计用钱110万)。竣工之日,知县康文蔚主持宴会庆祝。文峰塔系一座密檐式砖塔,属于风水塔。七级石砌塔基,高1.2米,边长4米。第一级向西开塔门,高2.6米,宽67厘米。塔门上书“文峰塔”三字。塔身六角形。二至七级,均六面开一小窗。塔身中空,过去安长木梯上下,通高18.3米。民国十七年(1928年),彭家光《文峰塔》诗:文笔高峰白塔幽,潜龙静卧水东流。山开屏障连城郭,浪涌帘晶映斗牛。瑞起文人光汉族,灵通造化起民忧。居闲拟欲常来此,把酒临风任自由。1988年7月20日,蒲江县人民政府宣布文峰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