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峡禹斧狐峡禹斧,积石峡,也称孟达峡,禹劈积石导河之地。黄河从清水乡马儿坡入口,由西向东,蜿蜒曲折,贯穿20公里出关门峡口。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对峙,地势险峻,可谓咫只天涯。黄河贯通其中,河道狭窄,礁石暗伏,咆哮倾泻,最窄处野狐可跳越,由称“野狐峡”。传说夏禹治水因积石峡紧锁,偌大循化一片汪洋,禹王凿开峡谷,滚滚黄河一泻千里,显露出沃野一片,即今循化。数干载往矣!然而开凿者的斧痕,迄今仍依稀犹存。有诗曰:“禹劈积石益千秋,凿开金锁走蛟龙,拓宽沃野通九州,唯有斧痕古今留”。在索同坡黄河上段南岸有一巨石称“禹王石”,相传大禹导河时曾憩息其上而得名。后人为纪念禹王治水的功绩,特在今积石山县大河家地修建禹王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地方战乱中被焚毁,今遗址尚存。…详情 ▷
白驼映泉白驼映泉位于街子乡三兰巴海村,距县城5公里,是撒拉族发祥地的一处圣迹。相传,撒拉族先民于元初从中亚撒马尔罕率领同族牵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辗转来到循化境。经夕昌沟、越孟达山、上乌土斯山时,天色已黑,苍茫中走失骆驼,第二天发现骆驼卧在一眼清泉中,已化为白石,他们试量水土与故乡相同,于是定居此地,随起名“骆驼泉”。80年代初,政府拨款重修骆驼泉围墙和大门,泉边用花岗石雕刻3个不同造型的骆驼石像,种花草树木,建水榭碑亭。重修的骆驼泉,明澈如镜,涟漪漾漾,蓝天白云,倒映其中;精雕细琢的石骆驼,伫立泉傍,昂首峥嵘,栩栩如生。离骆驼泉不盈百步有撒拉族祖寺街子清真大寺和始祖尕勒莽、阿合莽古墓,葳蕤苍翠的古榆,交相辉映,别具风情,常有游客观光。诗一首:化石传说七百年;阅尽苍桑经几变;昂首嘶鸣依甘露,榭亭绿茵展自然。先祖创业撒拉川,陵墓封顶显遗言;砖雕玉砌通地脉,景致幽雅太和天。大寺历劫盛世建,宏伟肃穆呈壮观;一轮星月贯乾坤,《古兰经》卷古今传。…详情 ▷
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孟达就这样被成为“青海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昆仑山支脉西倾山北坡。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它那葱郁挺拔的秀姿了。孟达自然保护区地处昆仑山支脉西倾山北坡。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乘车东行20公里,在咆哮湍急、蜿蜒东流的黄河南岸,便可看到它那葱郁挺拔的秀姿了。孟达林区面积十四万余亩,这里群山起伏,地势高峻,海拔1780米至4180米之间。但由于受东西两侧不同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芳草鲜美,林木茂盛,真是一个罕见的高原绿色宝库,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据科学考察统计,孟达林区的植物约有600多种,250多个属。许多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的植物,都汇集在这里。其中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就有42属之多。亚热带的台湾桧、暖温带的大叶钓樟、青藏高原的柴果云杉和大果云柏、秦岭山系的华山松和猕猴桃、华北平原的青杆和辽东栎等都在孟达林区竞荣争秀。自然保护区内还有人身参、三七、羌活、贝母、刺五加等名贵药材达120多种,各种药…详情 ▷
尕楞松涛距县城西南30公里的尕楞乡原始森林,苍松翠柏,神态各异,常年四季郁郁葱葱,山青水秀,景色幽雅迷人。尤以柴沟左右两山的松、柏、桦树林生长茂盛秀美,与相玉沟、中库沟林区依山傍水连成一片,交相辉映。雨后观赏松涛美景更显云雾缭绕,茫茫,格外令人心旷神怡。有诗曰:远眺青山烟波淡,溪水常流尕楞川;风吹森涛似龙吟,苍松古柏迎云汉。芳树林丛花争艳,绿荫深谷流清泉;鹤飞不知何处去,唯有精神傲岁寒…详情 ▷
积石耸翠积石耸翠,位于县城北,过黄河不及里,称小积石山或唐述山。山势陡险,嶙峋峭拔,高耸入云端。山体皆如人工用巨石堆积成的假山,欲坠而不坠。小积石山巍峨耸立于黄河峡谷两侧,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不乏有诗人尽兴发出:“积石耸翠无限好,雨过天晴蓝更娇”的赞叹。积石山下波浪滩绿洲擎托,黄河如带,缓缓向东流去,红土山下,绿树丛和流水挟裹着撒拉农庄,那就是风景秀丽的清水湾。诗一首:积石翠峰百丈遥,竞势争高九重宵;悬崖石宝若书卷,鹤衣神仙仍往返。波浪滩绿洲诗一首:波浪滩头花木深,绿阴难蔽积石峰;雉飞鸟啼芳草丛,黄河如带绕东流。喜闻欢歌笑语声,回音碧野无觅处;盛世美景惹人醉,五彩梦中不知归。…详情 ▷
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建于1987年,是古雷寺的主体建筑。古雷寺地处循化县道帏乡虎头山脚下,是喜饶嘉措大师的故寺,总面积110亩,建筑面积1422平方米。纪念堂为两层0式建筑,殿堂正中供有大师灵塔,左右两侧均为佛像,纪念堂南北各有偏房一座,一为会客室,一为殿,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布置庄严肃穆。喜饶嘉措大师是我国藏传佛教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他幼年出家,三十二岁时获得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曾主持重刻藏文大藏经(拉萨版),著有《藏族文化概论》、《喜饶嘉措文集》等,解放后历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并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多次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国访问和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多次称誉大师为“爱国老人”、“藏族学者”。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曾先后三次专访古雷寺,主持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落成开光典礼,题馆名为“格西喜饶嘉…详情 ▷
红光清真寺。是被俘西路红军在马步芳的逼迫下,在循化境内修建的唯一的一座清真寺,始建于1939年至1946年之间,该寺造型独特,保存较好,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1938年初,马步芳将被俘的西路红军编成的补充团营四百多人改称工兵营,也叫森林局,关押在赞卜乎集中营。从1939年到1946年期间,工兵营红军战士,先后逼迫在循化赞卜乎、建设堂、宗吾、占群,黄河沿岸等地伐木、垦荒、修路、建屋等。从事各种苦役,赞卜乎清真寺就是在这时修建的。西路军被俘红军战士,为了全中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虽遭种种残酷破孩而忠贞不屈,采取多种方式,对敌人进行不懈的斗争。在中国战争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篇章,在修建赞卜乎清真寺时,被俘红军战士,坚信革命一定能成功,他们不畏,不怕流血牺牲,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把五角星、党旗、旗徽、红军徽章等革命标志和工农红军等字样雕刻在砖上,安装在清真大寺殿屋脊宝瓶两侧。这些珍贵的革命标志体现了他们英勇顽强,坚持对敌斗争的革命精神,是激励我县各族人民,教育子孙后代的最好的实物资料。…详情 ▷
黄河清水湾风景区,俗称“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其背依小积石山,南临滔滔黄河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春、夏、秋时节步入该区,四周绿树成荫,草木丛生,鸟语花香,颇有“世外桃源”之情趣,周边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广为分布。小积石山鲜红色的岩石山体,峥嵘挺拔,姿态不凡,山岩有的象宝塔,有的象堡垒,有的象挺立的雄鸡,红岩峥嵘,碧水映辉,丹霞景色十分瑰丽。附近山脚下有一万丈深渊,形似夹缝,人在其中,荫天蔽日,仰望天空,只见“弯月”状,让人仿佛置于人间仙境。其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说是一位藏族谢吉央贡的地方,不失为一大人文景观。对面,河中间为清水湾“宝岛”景点,其四面环水,是黄河河床在县境段唯一裸露于地表的部分,“岛”上尽是形似各异,鹅卵大小的黄河石,春夏时节,绿草覆石,野花遍地,各种飞鸟栖息在“岛”中,远远望去仿佛一块七色花布在河中漂浮,每当周末或节假日,到此处扎帐住宿、游泳、垂钓、宰牲野炊、寻找奇石者络绎不绝。近期,为满足游客休闲乐趣,将计划在此处建一缆车,让游客从对岸飞越黄河,直达岛中,更具无限探险乐趣。…详情 ▷
庵古鹿拱北。位于公伯峡下端黄河南岸石壁顶端,西距保安河口约15公里,东距勒吾约7.5公里,藏语称阿尼夏吾。传说,是伊斯兰教一位贤者显迹的地方(一说在明代中期,有一位伊拉克传教士哈三.贝索日曾在循化一带传教,他去世后信奉者在峡口中山顶险要处修建纪念寝陵。又说是甘肃东乡北庄门宦第二道祖家三太爷之墓地)。街子韩穆撒从新疆进修返回家后曾在此拱北静修做功13个月,始建年代不可考。据传,是查汗都斯乡筹措钱粮,原在贤者显迹之地,即石岸平台上修八卦形拱北,内设墓庐,俗称“拱子”。此后,信奉拱北的穆斯林常到此处念经聚礼,或静座修身,或祈求儿女,逐渐参拜者众多,因拱北容纳有限,约光绪末年,在拱北下处修3间过亭,供信徒礼拜静修。后又在距拱北东向今拱北村修清真寺礼拜殿,供参加纪念者礼拜。1985年3月1日动工重建,1986年秋竣工。重修后的拱北更加牢固,规模空前,造型美观,攀缘方便,悬挂有光绪,民国年间各处信徒赠送的匾额及诗词。在拱北下端沟底修建参拜者住宿的大小房屋30余间,信奉者为西北五省等地信奉拱北的撒拉族、回族、藏族群众。汉族中也有祈祷、布施、烧香、求缘者,该拱北在沙特阿拉伯也很有威望,每年农历4…详情 ▷
古兰经珍藏馆清真寺对面是手抄古兰经珍藏馆,馆内还有撒拉族民俗展。我们在骆驼泉看到的貌似典型清真寺建筑其实是珍藏馆。所珍藏的手抄《古兰经》据说系从中亚带来,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本之一,另两本分别在大马士革、大英博物馆。《古兰经》有700年历史,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共30卷,分上下两函装,全书共681页。正文为阿拉伯文字墨写、书法庄重凝练。2004年8月,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专家组对这部《古兰经》手抄本进行鉴定后初步认为,其成书年代可能为公元8世纪—13世纪。2006年10月,由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权威专家对这部《古兰经》就地实施了保护修复。展馆共计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展厅布置采用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以撒拉族东迁内容为主。…详情 ▷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拉族古清真寺,均为明、清时期所建或重建后的遗存,木砖青瓦混作结构,建筑形制大同小异,各有其特点。均由中国传统建筑殿堂式礼拜殿、牌坊式大门、六角攒尖楼阁式唤礼楼、单面坡南北配房等建筑体座组合而成。它们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历史,迄今,还保留着各自原始的建筑形态,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格。这些撒拉族古清真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工程浩繁,气势雄伟壮观,风格独特。每一处建筑群的环境布局以及建筑结构的装饰尺度与彩色,都融进了伊斯兰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特征。这些建筑群记载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历史,是明、清时期统一西部边疆文化的见证。…详情 ▷
中库沟诸遗址中库沟诸遗址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自治乡境内中库沟河(文都河上游支流)西岸台地上。台地西依山地东临中库沟河长约2500米、宽400米地势平坦。台地自北向南有当地称多浪角木、阿杂日、哇让、宗其昂、岗相等并排的五条沙沟沙沟之间沿中库沟第二台地岸边遍布有陶片、杂骨等古代遗物。调查时以沟为界分别登记有文都林场、多浪角木(甲)、多浪角木(乙)、阿杂日(甲)、阿杂日(乙)、哇让(甲)、哇塘(乙)、宗其昂(甲)、宗其昂(乙)、岗相(甲)、岗相(乙)、拉龙洼等12处遗址。12处遗址中除文都林场遗址面积约20080米较大而外一般都在10070米左右。拉龙哇遗址部分压在村庄之下其他遗址皆在各沟两岸耕地内。文化堆积基本都在4070厘米上下。各遗址除地面上散布有较多的陶片、杂骨、石片外文都林场及宗其昂(乙)遗址还见有白灰碎块、灰层、灰坑以台地边及水渠两侧暴露较多。这些遗址中遗物基本相同只有数量上略有差别。从陶片看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素面和饰有篮纹的双耳罐、折肩罐、尊和泥质灰陶鬲、加砂陶绳纹罐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的加砂灰陶长颈双耳罐、红陶腹耳壶…详情 ▷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烈士陵园位于循化县城东尕庄,2009年10月搬迁至现址。建于1955年8月,位于循化县城天池北路,2010年10月扩建,并与二军纪念馆合并。陵园占地55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1079.3平米,墓区面积542.3平米,广场1709平米,陵园内建有烈士陵园展厅、二军纪念馆展厅及接待室,并分别修建烈士纪念塔、二军纪念塔和二军强渡黄河时的“英雄救英雄”雕塑。配备修建了花坛、广场照明、自来水、排水等设施。园内安葬着1949年12月13日在循化县街子镇查加沟平叛中,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一团一连的指战员及地方干部共98位烈士。还有1958年4月在循化县岗察乡、文都等地平息武装叛乱中牺牲的15名烈士也长眠在这里。同时安葬着1958年以后牺牲的3名烈士。现共有烈士陵墓116座。烈士墓为墓碑一体的西式墓。1949年12月13日青海解放初期,蒋马匪帮残余分子勾结地主恶霸,在街子查加沟进行叛乱,妄图推翻刚诞生的人民政权。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一团一连及地方干部,在副连长宋诚、中共循化县第一区委书记康凤麟、区长李来全的带领下,为保…详情 ▷
文都寺亦称“边都寺”、“边垛寺”,藏语称“文都贡钦扎西曲科尔朗”,意为“文都大寺吉祥0洲”。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在今文都乡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侧山拗。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据传,最初在今寺院上方山坡建有小经堂1座。已故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座落在文都乡麻日村,距县城西南20公里。民国27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三日,大师诞生在此。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地方。元初迁来循化,明代起为世袭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管辖“文都七族”。麻日村位于夏当山麓,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小河自南向北流注黄河。穿村而过的公路,连接循化积石镇和黄南同仁县。大师故居在一棵高耸挺拔的参天古树之下,故居一进三院,外院有停车场、杂物房、仓库等;西院为旧居,是家庭成员住房;东院三面盖有两层藏式楼房,楼北正中为佛堂,其左侧有会客室、大师卧室。梁栋门户均用油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庄重典雅。佛堂门上方挂有“河源须弥”的匾额一方,两边配:“九曲安禅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宁邦”的楹联;是1983年10月1日县城乡谊为恭贺大师新居落成而赠。故居现已成为旅游者参观和佛教信徒的朝拜之…详情 ▷
五山池奇观五山池奇观地处达里加山主峰东南侧。五山池以它独特的高、奇、险、神、绝早已闻名遐迩。每当夏季农历5~6月间是观景最佳时期,从临平公路达里加垭口南山坡登上绿草如茵,连绵起伏的山岭,步行5公里即到龙窝。再向西攀登,山势峥嵘,座座奇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势逼群山,花岗岩巨石之大,别处少见。五山池似一颗耀眼的水珠,在乱石间晶莹剔透。池面时而涟漪四起,碧波荡漾,时而泛起水泡,满目光花。怀抱山池的峻岭,石峰裸露,千姿百态。再攀主峰,就可远眺积石神工、循化山川、甘南草原及临夏风光。由于五山池地处高山之巅,路陡难行,高山反应较强,游客甚少。解放前,每逢久旱不雨,周边的群众攀登五山池祈求降雨,若采得水样,以示祈准。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遇难元勋大闹阎王殿,要还魂再返人间,但诸臣尸骨销化,阎王只好封他们为地方神,常遇春为“五山大王,河池龙王”。因他功高盖世,五山池就成为人们敬仰一代英豪的化身。山池云烟诗一首:山高峰峻云雾集,石骨嶙峋擎圣池;满目光华清澈溢,此处胜境世间稀。日照峡谷腾紫烟,登峰方知天地宽;草原云锦花斑烂,绿菌流水…详情 ▷
西路红军纪念馆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口公路边上,交通便利,县城至公伯峡三级油路可直达,距县城18公里,距西宁市上123公里,是一处红色旅游景点。简介纪念馆坐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院内栽种了17棵柏树,郁郁葱葱。纪念馆大门为简易砼体结构,瓷砖面门楼,安两扇铁栅门,大门门额上镶铜字“西路红军纪念馆”,进入大门十米开外是西路红军纪念碑,砼体结构,水泥抹面,由四面出踏跺的园形基座,方形碑身,尖顶置铁制红星组成,高11米。碑身正面刻有“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落款青海省人民政府,东面刻有“魂系昆仑壮河山”,落款青海省军区,北面刻有“心不易豪气永存”,落款循化县县委,西面刻有“红军精神如黄河奔流英雄业绩与积石永存”,落款循化县人民政府,纪念碑后是高2.3米的简易的西路红军失散人员经历碑,砼体结构,正面刻有西路红军在河西走廊战役中失利被俘,在赞卜乎地区战俘集中营监管期间垦荒、伐木、修路、建房等苦役经过,遭受非人待遇,与敌斗争,坚贞不屈的碑文,再后面是三间混凝土结构简…详情 ▷
近现代(19391946年)重要史迹。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纪念馆座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占地面积2030平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院内栽种了17棵柏树。大门为简易砼体结构,瓷砖面门楼,安两扇铁栅门,大门门额上镶铜字“西路红军纪念馆”,进入大门十米开外是西路红军纪念碑,砼体结构,水泥抹面,由四面出踏跺的园形基座,方形碑身,尖顶置铁制红星组成,高11米。纪念碑后是高2.3米的简易的西路红军失散人员经历碑,砼体结构,正面刻有西路红军在河西走廊战役中失利被俘。再后面是三间混凝土结构简单的陈列室。…详情 ▷
丹斗寺亦称“丹笛寺”、“旦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巴燕镇东南31.5公里、在今金源乡南18公里处,南距使沟旗村1公里,北距科那卡村2公里。寺处循化县城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据载,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在曲卧山修行的藏饶赛、肴格迥、玛释迦牟尼3人逃来青海,曾在此居住,剃度附近甲徐村的喇勤贡巴饶赛(892975)为徒。喇勤成名后,于丹斗建立道场,招徒,特别向卢梅·崔臣喜饶等卫藏十弟子授戒,使西藏佛教再度副复兴。因而,丹斗寺作为“后弘期”佛教的发祥地,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一直是各派信徒们向往的圣地,朝圣者络绎不绝,三世0等西藏重要人物都曾到过丹斗寺。明清以来,西藏各派到内地朝贡,途经青海,不少人都来此朝拜,有的甚至长住修持。丹斗寺的主要香火庄有科巴滩、甲徐、阿麻叉、仲塘等村,约百余户。历史上,该寺属民和才旦寺系统,清末以来,直接受才旦夏茸管辖。该寺的整个建筑至今完好无损,由阿尼鲁加殿、热杂帕殿、比丘阿吉达修行殿、…详情 ▷
旦塔又名安多天然佛塔,据《安多政教史》载,此塔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或道光年间,塔基长宽各18米,高2.5米,塔身为一小山丘匀称规范,却非人力所为,高18.8米,上镶巨型日月金顶。天然佛塔现有旦麻尼姑寺经管,该寺有27名尼姑修行,早晚颂经,青灯金钟,体验着人生的因果业缘,相传印度国王阿肖嘎(法王聂俺美)时代,由五百罗汉一夜间通力施法完成佛塔的施工,塔内有一千位先知先觉者的舍利子。…详情 ▷
孟达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循化县孟达山区,地处自治县西倾山东端,黄河积石峡南岸。该山地属当蕊山——五台山区,恰好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陇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势基本呈南北走向。总面积17290公顷,海拔在1780——3356米之间,是一个山高沟深,树大林密,植物繁多,风景优美的原始自然林区。在海拔2504米的木厂沟中部,有一处奇特迷人,久负盛名的高原明珠——孟达天池。保护区素有高原“西双版纳”的美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温和湿润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条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根据1982年初步考察,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90科,占全省的80;296属,占全省的65;517种,占全省的20。保护区还是个天然植物园,区内药用植物共有77科326种(其中收藏在国家药典的有44科81种);保护区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植物种类丰富,气候适宜,同时地域偏僻,交通不太方便,人烟稀少,为野生动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有兽类3目5科7种。鸟类有8目19科68种。…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