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古城墙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城赣江东岸与恩江交汇处,距吉安市区约17公里。自唐代乾符年间开始修筑,千百年来,几度兴废,几经沧桑。现存部分长约850米,高5.5米,宽4.6米,多为明代正德年间重修的砖墙,直至今日仍屹立于赣江之滨。夕辉斜抹中,显示出生命的苍劲和沉郁的美感,显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吉水古城墙经历了土墙——砖墙——石墙——防洪大堤的过程。唐朝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为了城内的百姓安全,县令解世隆率领吉水百姓开始修筑城墙。这座用混合土修筑的土城墙,高六尺,周长四华里,设东、南、西、北四门。这就是如今的吉水城内以四门划分区域的由来。解世隆修城后,因城墙的西南二门靠近恩江、赣江二水的交汇处,至明朝年间,几度被水冲决,又几度修复。明朝,太祖朱元璋因信奉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特别重视修筑城墙,明朝300年来修城成风。吉水古城墙也在这种风气下,于正德初年(1506)由知县朱寅兴倡导修复。新城墙全部用特制每块十公斤重的城墙砖和石灰、桐油混和砌成,高5.5米,长4公里,比原来的土城墙扩大一倍多…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