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姬墩位于园区斜塘盛墩村金鸡湖东南岸、金鸡湖花园内。园区开发前,土墩的外形如穹窿,周边灌木丛生,传说为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女儿琼姬的葬地。1984年12月,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琼姬墩东南边缘发掘到一座砖石结构的双重墓,出土有墓志、菱花形铜镜、铜质鎏金发簪和影青粉盒等宋代遗物。1986年,因曾有新石器时代的穿孔石斧和宋代文物出土,该墩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经苏州博物馆考古发掘证实,该墩为一处史前人类祭天用的土坛,墩内并无墓葬。经全面的抢救性考古调查,初步断定为新石器时代即良渚文化至崧泽文化时期(距今大约50005500年前)的人工堆筑的土台,没有发现传说中的吴王或张士诚时期的遗物。…详情 ▷
江苏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苏州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东西至阳山环路,南至太湖大道,北至兴贤路,规划面积1029.8公顷,2005年6月20日经江苏省林业局批准为苏州大阳山省级森林公园,2009年2月10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江苏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以森林生态游憩为特色,融生态保护、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人文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将整个公园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树山景区、温泉度假区、森林康体休闲区、植物园景区和一个预留区,突出体现“森林·人文·田园·温泉”四大主题特色,结合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开展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游憩活动。森林公园各大景区中已形成规模并向游人开放的有北侧的树山景区和温泉度假区,按照《总规》要求,正在开发建设的是:森林康体休闲区和植物园景区,分东、南、西三大景区实施。景区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浒关经济开发区阳山环路乘车线路:苏州市内乘322路公交在大阳山站下车即到。自驾线路:南京方向:沪宁高速转苏州绕城西天池山出口下太湖…详情 ▷
真山位于浒墅关镇西北,分为大真山和小真山两个山脉。1992年调查发现在真山上共有57座土墩墓。真山春秋墓位于高76.9米的大真山主峰。1994—1995年发掘,墓室位于山体主峰正中,从山体基岩下凿为长方形。墓口东西长13.8米,南北宽约8米。虽曾被盗,仍出土遗物12573件,有玉覆面、瑗、罩、琀、戈、钩、饰件,原始瓷盖碗、罐,印纹硬陶瓮、罐,夹砂褐陶三足器以及贝壳与绿松石贝形饰物等。根据墓的形制及出土遗物判断,疑似为吴王寿梦墓。楚国墓地分布在高32.2米的小真山上,墓凿山为穴,虽被开山炸石所破坏,但从保存下来的东壁和北壁来看,墓室修建得非常规整。出土青铜鼎、盔、戈、尊、剑、玉器、印等,重要的是有枚铜印,印文为“上相邦玺”,经考证墓主似为春申君,《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一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使。因并献淮北十一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自以为都邑。,《越绝书吴地传》曰“春申君,楚考烈王相也。烈王死,幽王立,封春申君于吴。三年幽王征春申为楚令尹,春申君自使其子…详情 ▷
观山摩崖石刻位于浒墅关经开区观山南麓,观山公墓范围内。观山是阳山的一支,山上巉岩壁立,摩崖题刻极多,南麓山壁上有明嘉靖石刻“仙人洞”、“来鹤峰”、“积翠峰”等,还有清代道光时期的“管山”石刻等,大多是点景题字,字体各异,笔力遒劲,是研究明清书法艺术的极好资料。…详情 ▷
窑墩遗址位于东渚镇淹马村的范家里村土墩处。窑墩原是一处高出地面3至4米,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土墩,被当地窑厂取土,逐渐变为平地。遗址范围西界延及范家里村池塘,南边到范家里村池塘南边,东界到窑厂小河,北界延伸到高田,总计面积4万余平方米。1980年4月,村民取土建土窑时发现东汉古墓,在考古发掘时,又采集到磨制得非常光滑的双孔石斧、常型石锛、夹砂红陶鱼鳍形大鼎足、“丁”字形断面的鼎足、满饰划纹的夹砂红陶器耳、泥质黑衣陶豆盘、饰有竹节和镂空的豆把、带有断凿附加堆纹的夹砂红陶罐腹片,以及泥质灰陶、黑衣陶罐口沿等。这些文化遗物的特点,与吴县草鞋山、张陵山遗址中早期良渚和典型良渚文化的遗物相接近,为一处距今4500年左右的古文化遗址。窑墩遗址是吴县西部山区发现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座文化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太湖流域的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详情 ▷
章钰、章元善墓位于高新区横塘街道老梅湾村,年代为民国。2019年8月23日,章钰、章元善墓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茶店头遗址位于枫桥镇高景山东北麓,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文化遗存分布在茶店头村西、高景山东北东西长约200米左右的范围内,从茶店头村旁新开河的断面看,文化堆积层厚约2米。该遗址是1985年5月初由吴县文管会在附近清理一座残墓时发现的。在调查中,采集到很多陶器残片和少量石器。石器有打制粗糙但刃口磨光的石斧、通体磨光的石镰。陶片有夹砂硬陶、印纹硬陶、泥质陶等,表面拍印各种纹饰,能辨出的器形有田底内凹罐、喇叭形圈足豆等。根据出土遗物的质地、纹饰等特点分析,该遗址与上海马桥遗址具有相同文化特征,考古界极为关注。它为进一步探索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惜部分已在开喇叭河工程中被破坏。…详情 ▷
华山遗址位于浒墅关镇西北3里(即现在通安镇华山村3组、4组的地域),时代系商周,面积为0.7万平方米。1956年在省文管会组织的普查中发现,文化层厚度约1.5~2米。采集标本有穿孔石斧、石钺、石镞、三角形石刀、凿、锛、篮纹圆底内凹罐、原始瓷钵、鼎以及回纹折尺纹、席纹、菱形纹的硬陶罐片等。该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内五十余座名称造型各异的桥梁,与五里木栈道蜿蜒相连,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客至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详情 ▷
文昌阁太平军营垒遗址在市郊浒墅关兴贤桥南大运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23年(1595年),四周小河环绕,居高临下俯瞰运河,形势险要。1860年至1863年太平军驻守浒墅关期间,将文昌阁作为扼守运河的营垒和屯储粮草的所在,曾在阁四周构筑一道高3米余,厚约1米的砖墙。北面沿河正门之内还筑有类似月城的砖垒,东南角有辟门,下通水池,门上有阳文砖刻“草园”两字。砖墙营垒虽已于1958年被拆毁,仅留残迹,但太平军进驻过的文昌阁前后两殿及两厢尚存,均为清代硬山顶建筑,屋顶还可见到太平天国特有的龙凤纹瓦当、滴水。文昌阁是古镇浒墅关的重要史迹和古运河畔一景。…详情 ▷
大石山,位于通安镇南,是阳山的余脉,高80多米。大石山位于苏州高新区树山村。背靠阳山,危岩峻峰,环秀叠翠,远远望去,犹如挺拔在阳山半山坡的一朵巨莲。元、明以来,大石山胜名鹊起,不知吸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赋咏题刻,因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天公也似乎特别青睐大石山,所有山林之美,概由此山承之,清泉、奇石、秀木,都让它占全了;幽、奇、险、古,名山的四字要诀,它也一字不落。明代戈裕良游览大石山后依照大石山原型构筑了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浒墅关志》、《阳山志》等记载了大量古人留下的有关大石山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旧时有大石八景,曰:拜石轩、招隐桥、宜晚屏、毛竹磴、玉尘涧、青松宅、杨梅岗、款云亭。大石山的秀色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作诗题字,有著名的“大石联句”。现在还存有“大块文章”、“夕照岩”、“仙桥”和“仙坪”等摩崖石刻.。游大石山以夏至时节为最佳,此时山前山后的杨梅已熟,树树如火如云,游人可大饱口福。附近树山村保持着原始生态,山上盛产茶叶、翠冠梨,还可品尝农家饭。大石山素享“独步江南,天然画本,尺辐千里”之誉。…详情 ▷
张士诚墓,位于斜塘镇盛墩村,1960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张士诚(13211367),小名九四,东台白驹场(今属大丰市)人,以驾船运盐为业。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不堪富户,率众杀诸富户,率苦役、盐丁万余人起义。次年,据高邮,称城王,号大周,年号天佑。在高邮击败元丞相脱脱所率大军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二月攻占平江(今苏州),并在此建都,后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七月朱元璋率军攻占平江,张土诚被俘,解至金陵(今南京)后自缢身亡。张土诚墓面积三亩有余,墓冢封土高出农田1米。墓前原有国时期吴中保墓会所立张吴王墓碑,墓西原有张王庙,现均已不存。…详情 ▷
魏了翁墓原规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据《浒墅关志》载:“魏文靖公了翁墓,在高景山金盆坞。嘉熙元年葬,史绳祖撰神道碑。”后屡经毁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江苏布政使倪良用曾为魏墓补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公了翁墓”。后毁。辛亥革命后,吴中保墓会吴荫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文革”期间,墓碣荡然无存,连墓的确切位置也无从寻找。1984年文物普查时,吴县文管会在金盆坞一小山包前发现了魏了翁的圹志,据查墓冢封土被坏,湮没已久的魏墓终于复现,并得到了妥善保护。…详情 ▷
行春桥,是宋代修建,位于苏州石湖风景区上方山路的一半圆拱薄墩九孔连拱长桥。桥为东西走向,全长54米。中宽5.2米,中孔净跨5.3米,矢高26米,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越城桥西,跨石湖北渚,系九孔石拱桥,初建于宋。每逢农历八月十八,相传可见该桥每个桥洞中各有一个月亮映在水中,其影如串。“石湖串月”盛会已成吴地民俗。行春桥始建年代无考,南末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时,诗人范成大作记。其地山清水秀,波光塔影,景色宜人。范成大《行春桥记》称: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末始游者无异。明成化、崇祯间再修。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拆去桥东四孔,1953年修复,1957年重修。花岗石砌筑,但长系石为武康石,且端部雕兽面,可能为宋代旧物。条石栏板各望柱头雕蹲狮。桥身平缓,势若长虹。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的习俗。相传这一天,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桥者,倾城而出,游船如织,歌舞音乐之声通宵达旦。清代诗人尤侗诗云:常是携儿看串月,行春桥畔听吹箫。…详情 ▷
章涣墓位于枫桥镇章家山,1986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变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章涣,字懋宪,明吴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政事文章为时人推重。《吴县志》有明右副都御史章涣墓在支硎山的记载。章家山是支硎山的一支,南临天平山,西接寒山岭,东邻金山浜,地势较高,环境幽静。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有:据传章氏墓地旧为中峰寺,章氏谋山葬坟,假火焚寺,另捐别地建寺的记载。如确凿的话,说明该墓地原是支硎中峰寺的旧址,被章氏占为墓地。该墓规模较大,文革期间墓穴被毁,但墓道旁的翁仲石兽尚存。现有石人一对,文臣武将相对而立,高27米;石马一对,高1·5米,长19米;石虎一对,高15米;石羊一对,高1.1米,长1米,均为青石质,雕刻手法较简练,是现存明墓保存神道石刻较完整的一处。…详情 ▷
寒山摩崖石刻散落在寒山岭中。寒山岭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赵宋王室后裔赵宧光买山葬父之所。他守孝终生,并叠石造园,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别业,形成了集山水、园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建筑,内藏胜景。清乾隆帝六次南巡均驻跸寒山别业,赐诗三十余首。现存的寒山摩崖石刻主要为乾隆御题和赵宧光自题。现已发现的38处寒山摩崖石刻全部拓制完毕,其中包括珍贵的明代首辅申时行、高士赵宧光手书的摩崖,清乾隆帝御碑等。…详情 ▷
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著名的国家级太湖风景区石湖景区内,距苏州市中心4公里,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取胜的天然公园。山水相依,风景如画,胜迹遍地,被誉为“吴中胜境”,是太湖风景名胜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92年由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面积500公顷,林木覆盖率95以上,植物种类繁多,有89科,300多种,苍松挺拔,花果满园,植被茂密,林木葱郁。公园由主景区、观光果园区和森林游憩区组成,主景区内有名胜景点楞枷塔、拜郊台、越公井、乾隆御道、吴越古城墙、治平寺、茶磨屿、石湖草堂、烽火台等二十余处,既有2500年历史的吴越春秋遗迹可探,又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雅事可觅,还有珍稀动物和植物园可游可赏。景区内已修复了1500年前古建筑楞枷寺、宝积寺、治平寺,形成了上方山上中下三院一个整体。明代“吏部尚书”申时行墓石人、石兽、墓道、三环拱券门整修一新,对外开放。1996年由日本妙香园株式会社投资新建“中日和平园”“金光大佛”,合资兴建“观光索道”888米,是一组富有时代气息的观光景点,极宜广大游客登临远眺,场面雄伟壮观。地址:苏州市虎…详情 ▷
宝山遗址位于东渚镇宝山村的阳抱山,这是座海拔仅20多米的小山,位于阳山西侧,又名铜顶山。1983年3月发现古文化遗址。遗址分布在阳抱山南麓,宽10米、长约200米的范围内,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80厘米,文化内涵丰富,采集到磨光石锛、刃口磨光的斜面石钺等石器和夹砂红陶罐、印纹硬陶罐、原始瓷等陶瓷的碎片。陶器的纹饰多为拍印纹,有云雷纹、弦纹、席纹、曲折纹、方格纹、叶脉纹,体现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地方性文化特征。阳抱山已知的著名古墓尚有鲁肃墓,鲁肃是吴国最重要的名臣。陆绩墓,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朱德润墓,元代官镇东行省儒学提举,曾与倪云林叠成“狮子林”假山。朱用纯墓,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和教学家。1928年,李根源二次赴阳抱山访考朱墓,既得“墓在北三梓堂,穴已山亥向,地为朱家产,先生墓志铭,二千余言,彭定求撰”。…详情 ▷
十里亭位于枫桥街道,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建。亭用花岗石砌成,顶单檐歇山式,坐西面东,有四柱,平面呈方形,边长44厘米。内立《浒墅关修堤记》青石碑1块,碑高3米,置于赑屃背上,惜头已损坏。碑文为明中期太极殿大学士申时行撰,江西巡抚杨成书,翰林院侍读学士韩世能篆额。该亭是研究明清时期仿木结构石亭建筑的实物资料。…详情 ▷
乙未亭始建于北宋至和乙未年(1055年),780年以后的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年得以重建,是一座纪念疏浚至和塘(现娄江)而建的碑亭。娄江从苏州娄门向东流经唯亭、昆山和太仓,接浏河后入长江。自古以来娄江就是重要的水运航道,唯亭老镇的人沿河而居,娄江俨然成为了唯亭人的“母亲河”。可见当年疏浚娄江这一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乙未亭坐北朝南,亭北紧贴着墙面,形成独特的半亭制式。亭高三米余,造型端庄典雅。古亭由台基、柱身和屋檐三部分构成,采用砖、木、石、瓦等不同建材。其中石柱为花岗岩,美观坚固,柱间缀以精美的挂落。…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