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田故城地处郑州东南部,位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王庄办事处蒋冲村、古城村。面积204万平方米,城址区较之周边高出25米,西北城角保留有部分城墙。城有四门,东门在韩庄西,南门在刘家岗,西门在蒋冲村西,北门在西古城。城外发现有古墓葬区及灰坑等遗迹,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石器等。圃田故城是东周、汉代时期文化城址,北部紧邻战国魏长城遗址,是郑州东南部郊区古城址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城址,对于研究东周、汉代时期的社会结构及魏长城走向具有重要意义。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该城东、北、西三面城墙都较直,惟南城墙曲折,造成东西城墙的不均等,东宽西窄,使故城形状呈“刀把形”。该城有城墙和城壕两部分组成。城墙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墙长983米,西城墙长446米,北城墙长887米,东城墙长560米,城墙周长为2876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城墙四周均有城壕,宽约60米。城墙采用砂质粘土和粉沙土,分层夯筑而成。城墙四周发现缺口六个,有的是城门遗迹。城墙西南角处,上顶平坦,传说是“点将台”。东城墙内侧有一高岗,传说是监仓,即犯人之处。东城墙外有一并列的双峰岗,叫门仓岗。该城址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较厚,为春秋战国时期城址。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圃田乡古城村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列子祠位于郑州东部的黄泛区,属豫东平原的西侧边缘地带,古称圃田泽。列子祠原位于圃田村北部,创建年代无考,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监察御使苏民望巡视河南路过圃田时,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郑州事许汝生重建祠堂,并立《重修列子祠记》碑刻一通。祠堂原有硬山房大殿、卷棚、左右厢、过厅、门楼15间,呈长方形院落。1964年拆除,在其旧址建起小学。到2006年,在圃田村民张金贵的带领下,于列子祠旧址东移15米恢复重建列子祠,10月份完工。新建列子祠基本保持原貌,南北长35米,东西宽20米,面积700平方米。大殿三间,为仿古式建筑,座北朝南,内置列子像。列子祠内现存碑刻三通,大明万历年间碑刻一通,宽0.85米,高2.68米,厚0.17米;清康熙年间碑刻一通,宽0.66米,高1.2米,厚0.13米;另一通碑刻因年久风化剥落,字迹不清。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圃田乡圃田村北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耿庄遗址地处郑州东南部郊区的沙丘岗地,东南临黄淮大平原。遗址区中部为一道东西向的沙岗,地表多为农田和枣园。遗址区地势为北高南低,中西部有一小沙丘,南部沙丘被破坏。剖面暴露有文化层,厚07米。在沙岗的南半部地表分布着丰富的陶、瓷片。采集的遗物均为泥质灰陶和酱黄釉瓷片。陶片纹饰有绳纹、素面等,器形有陶盆、罐、瓮等遗物。瓷片器形主要是瓷碗等遗物。村民种地时还发现有铜箭头等。在遗址的北部还曾发现有砖室墓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曹古寺遗址地处郑州东南部的沙丘岗地,东南为黄淮大平原。遗址区地势较平缓,中部较之周围稍高,由东南向西北部稍微倾斜。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遗址区建有一座砖窑场,因取土发现较多的陶片,后来废弃。在遗址区中部地表采集有陶器残片、石器等,陶片陶质有泥质陶、夹砂陶,陶色有灰陶、红陶、褐陶等,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盆、罐、瓮、釜、豆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小刘遗址地处郑州南部郊区的低山丘陵区,嵩山余脉延伸的东北部地带。遗址区地势呈南高北低稍微倾斜。地表已被下挖0508米深。地表未见遗物,在遗址的东北部断崖剖面发现有文化层分布,距地表08米,厚055米。文化层堆积为红褐土,夹有红烧土颗粒,结构疏松,土质较硬,内含泥质红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遗物,可辨器形有陶罐、钵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十八里河镇小刘村北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西营岗遗址地处郑州东南部的沙丘岗地,东南为黄淮大平原。遗址处在一个分布呈三角形的三个沙丘上,西北部沙丘面积约1000平方米,呈不规则形,高约4米;东北部沙丘近似椭圆形,较为平坦,高约2米,上面种有桃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南部沙岗,近圆形,土丘状,上面分布有近代墓葬。三个沙丘下面均为起伏不定的台阶状荒地和小块麦田,东北部紧邻免烧砖厂。在断崖上发现有文化层分布,厚112米,红褐土,夹有烧土、炭粒等,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兽骨、石器等。在东北部发现有丰富的绳纹陶片、兽骨和石器等。陶片陶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陶色以灰陶为主,另有少量的褐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素面等;器形有大口尊、深腹罐、大口罐、盆等遗物。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青龙山实为一圆形土岗,由此向东有高低不平的山岗10余个,陇海铁路由青龙山北坡下东西穿过,东有潮河,北流折东;东北古时为圃田泽,岗上有列子故里和新建的管城老年活动中心。据调查,青龙山岗高近50米,在岗南侧半坡上,发现一个有沙性粘土分层夯筑而成的带状夯土遗迹。该遗迹残长50余米,宽20米,残存高度07米,北到青龙山岗顶,被七十年代修建的军事工程叠压,东南部被修路取土破坏,夯层厚度812厘米,夯窝较平。包含物有泥质绳纹陶片,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器形有豆柄、大口瓮、宽沿盆、板瓦等。根据夯土遗迹的形状、结构及包含物分析,应为魏长城遗址的一部分。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于庄遗址地处郑州东南部郊区的黄土高原前缘向沙丘岗地过渡地带,东南临黄淮大平原。遗址区地势相对较为平坦,较之周边稍高。在地表采集有陶片,中部尚留有一土台,面积约50平方米,断面暴露有文化层,厚08米,红褐土,土质较硬,遗物较少,包含有陶片等遗物。其它地方因未钻探,文化层厚度不祥。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另有少量的泥质灰陶;陶片多饰有绳纹,器形有陶罐、鬲等遗物。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乡于庄村西北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站马屯遗址位于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乡站马屯村南古河道两侧的土岗上,平面形状呈不规则,遗址区原为隆起的圆形土岗。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17米,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为1.52.0米,是一处龙山文化的遗址。1984年,国家文物局郑州培训中心两次组织考古训练班学员在此进行考古实习,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发现房基9座、灰坑27个、井7眼、墓葬5座、瓮棺葬1座、陶窑1座、灰沟1条。其中除7眼水井和3个灰坑为东周遗迹外,其余均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两次发掘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比较完整的各类遗物达200余件。主要是陶器,还有骨、角、蚌、石器等。陶器,器表多磨光或素面,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绳纹等。器形有鼎、罐、澄滤器、碗、钵、盘、瓮、盆等,石器有锛、打制的细小石片等。骨器有匕、簪、凿、锥等。蚌器有锥、镰等。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遗物特征,可分为3个时期。第1期为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偏晚遗存;第2期属河南龙山文化中期偏晚遗存;第3期属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站马屯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原地区古代人类活动提供了珍贵资料。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站马屯西遗址位于郑州南部郊区的丘陵区,地势为南高北低,遗址区地势较为平坦。2004年8月,在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文物点的勘探、试掘、复核工作时,发现该遗址。此遗址为单一仰韶文化时期遗址,文化堆积比较厚,历史与考古价值都非常重要。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十八里河镇站马屯村西南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梁湖遗址地处郑州东南部郊区的沙丘岗地,东南临黄淮大平原。现地表为农田及部分临时建筑物,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在地表采集有零碎的泥质灰陶片,多为素面。另有少量的绳纹纹陶片。可辨器形有陶盆、双系罐等遗物。在遗址东北部临潮河处剖面发现有文化层,厚0508米,灰褐土,夹有草木灰及细沙,土质松软,包含物有陶片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郑州清真寺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清真寺街。该寺始建于元代。明代已具相当规模,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和四十七年(1782)曾进行过两次大的重修,1982年又重修。现存大门、望月楼、拜殿等,均为清代中叶以后建筑。寺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1497.2平方米,由主院和北跨院组成。主院中轴线依次排列为照壁、大门三间、望月楼三间两层、礼拜大殿五间及窑殿三间,望月楼两旁分列掖门各一间,中轴两侧分布厢房五间。院西南角有著名的“巴巴墓”两座,北跨院建有经学及武学(已毁)、沐浴室。郑州清真寺的殿宇为采用地方手法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部分构件带有伊斯兰风格,部分为早期构件。寺内殿宇肃整、古槐参天,古碑林立,文物荟萃,匾联生辉,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风格清雅。郑州清真寺是郑州伊斯兰教传播发源地,是郑州市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布局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伊斯兰清真寺。这里也是郑州回族同胞和国内外友人进行宗教活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小魏庄遗址地处郑州东南部郊区的沙丘岗地,东南临黄淮大平原。地势呈东高西低,稍微倾斜。遗址保存状况较好,现地表为农田及枣园。在地表发现有丰富的遗物,采集有陶片等遗物。陶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陶色有灰陶、红陶、褐陶等;纹饰有绳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盆、罐、豆、釜等遗物。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乡小魏庄村东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安庄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6万平方米。在北侧断崖上发现有灰坑。灰坑土色灰褐色,黑褐色,包含有烧土,兽骨,陶片等。陶片陶质有泥质和夹砂,陶色有灰陶,黑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弦纹、素面等。器型有盆、甗、罐、杯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乡安庄村西南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八郎寨遗址地处郑州东南部郊区的沙丘岗地,东南临黄淮大平原。遗址区地势相对较为平坦,较之周边稍高。在遗址中部有一条新挖的沟,南北向,长约35米,宽45米,深约12米。沟壁发现有灰坑、文化层、灶等遗迹。文化层厚07米,黄褐土,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灰坑内填土为浅灰土,夹有草木灰及少量的红烧土颗粒,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等。陶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陶色有灰陶和红陶;纹饰有绳纹、弦纹、素面等;器形有陶罐、鬲、瓮、器盖等遗物。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十八里河镇八郎寨村东南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位于郑州市管城区南乾元街与东三马路交叉口西北角天荣服装城内(原三益街小学),在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的北侧.民国年间曾是“湖北会馆”。1920年北洋政府交通教育司在这里创办铁路职工学校,被称为“京汉铁路郑州职工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三益街小学”。1921年初,经北洋(京)政府交通部批准,在郑州建立郑州铁路职工学校。1921年6月,学校建成并启用。因铁路工人高斌、姜海士等人经常于夜晚来校上课,故称“工人夜校”。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赵子健从北京被派到郑州铁路职工学校任教,并代校长。他从调查工人情况入手,向工人讲授文化知识,介绍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觉悟。1921年3月,李大钊到郑州视察和指导工人运动,并在赵子健陪同下,到夜校向工人介绍俄国工人解放的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人夜校很快成为联络团结工人的阵地。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到郑州向工人进行革命宣传。同一时期,赵子健在郑州建立中共刊物《劳动周刊》和《工人周刊》发行站,组织夜校学员阅读。9月,由高斌、王宗培等48位夜校学员发起组织成立郑州铁路工人俱乐部,高斌为总干事。郑…详情 ▷
崔庄遗址地处郑州东南部的沙丘岗地,东南为黄淮大平原。遗址区地势较平缓,西南部较之东北部稍高,由西南向东北部稍微倾斜。遗址东临潮河,西南绕城高速从遗址南部穿过,东北为京广铁路,西部为崔庄。在遗址东部的断崖上发现有灰坑分布,灰坑填土为灰褐土,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兽骨等遗物。地表采集陶片也较多,发现陶片陶质有加沙陶、泥质陶等陶色有红陶、灰陶等纹饰有绳纹和素面,器型有陶鬲、盆、罐等遗物。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乡崔庄村东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李马庄东南遗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30万平方米。遗址区现位于郑州市东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南绕城高速公路的北侧,西临潮河。遗址区地表现为农田及经济林,目前保存状况较好。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乡李马庄村东南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简称黄博。位于郑州市紫荆山路4号,隶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藏品共一万余件(套)。黄河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黄河作为专题陈列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占地7000多平方米。黄河博物馆现有建筑2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200平方米。黄河博物馆为砖木结构,仿苏式建筑,整体形状为工字形。米黄色的墙体圆拱形的木质红窗,房檐下白色的造型和石膏花纹为整个建筑添色不少,加之穹形圆顶极具欧式风格。黄河博物馆的前身是“治黄展览会”。1957年7月将“治黄展览会”改为“治黄陈列馆”。1972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20周年,重新举办“治理黄河展”,馆名定为“黄河展览馆”,郭沫若提写馆名。1987年6月,正式更名为“黄河博物馆”。黄河博物馆主要宣传黄河自然概况及治理工作情况。基本陈列通过照片、文献和标本、灯光图表、过水工程模型、录像和触摸屏等,生动展示和介绍了中华摇篮黄河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患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1999年底,基本陈列中新增添…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