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景点-P49
晾马台遗址是商周时代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17公里的晾马台乡晾马台村。遗址为一长方形高台,东西长15米,南北宽1米,面积为15平方米。高出地平面2至4米。遗址上原有乡政府、学校校舍等建筑,现为明月禅寺。南、北、西三侧均为耕地,遗址保存状况基本完好。1977年,河北省文…详情 ▷
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位于容城县城南1公里处上坡村南5米的台地上。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米,东西宽2米,面积约2平方米。1981年4月1982年5,省、地、县文物工作者对上坡遗址进行了发掘。其文化层堆积一般在13米左右,面积988平方米,共分四层,从上至…详情 ▷
石家庄大石桥位于火车站大桥路,197年由正太铁路员工倡议并捐资修建。196年和197年,芦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相继通车,给当地东西交通造成极大不便,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因当时管理铁路的法国人不肯修桥,正太铁路全线员工遂自筹资金,每人捐献一天工资修筑而成。从此,方便了过往…详情 ▷
邯郸展览馆建筑群邯郸展览馆建筑群位于邯郸市中华大街45号,坐落在市中心,与战国古迹“武灵丛台”隔道相望。馆址占地总面积为1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平方米,使用面积6平方米。馆前广场开阔、青松翠绿、四季花香。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高18米,内设大小15个展厅。现为河北…详情 ▷
插箭岭遗址插箭岭遗址位于邯郸市丛台区赵苑内,包括插箭岭、梳妆楼、皇姑庙、铸箭炉、灵山、照眉池等6处文化遗存。插箭岭为一夯土筑成带状土丘,长63米,宽2~4米,高3~87米,出土有战国、汉代三棱铜镞,汉绳纹陶片。实属邯郸故城大北城西垣墙体的一部分。梳妆楼分南、北二部…详情 ▷
龟台遗址龟台遗址位于邯郸县户村乡户村村北沁河南岸的台地之上,其东南有涧沟遗址,面积4平方米,遗址东部和北部断崖商暴露有灰坑等遗迹,文化层厚51米。1957年秋,北京大学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共分九层,包括龙山时代、先商、周和汉代文化堆积。龙山时代陶器有泥质灰…详情 ▷
王郎城址王郎城址是战国、汉代城址,位于邯郸市王郎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城墙长68米,残宽16~34米,高3~12米,顶部宽约2米,黄土夯筑而成。据《邯郸县志》载:“王郎城在县西三里许,世传汉光武讨王郎,平其城,今久废无考。”曾在城内清理出战国、汉代陶瓦片以及“…详情 ▷
位于河北省邯郸县户村镇肖河村东北。据《邯郸县志》载,圣井岗龙神庙始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明、清两朝屡有重修。圣井岗为历代祈雨之所,明、清两代均有帝王派员祈雨,清代皇帝先后五次为庙加封号、赐金牌。现存银、铜、锡、铁祈雨牌113块,碑刻三通。该庙占地面积16余…详情 ▷
峰峰风月关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黑龙洞村西,神麇山北侧,座南朝北。北临滏阳河,南靠神麇山,东为黑龙洞村,西为跃峰渠指挥部。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二年(164年)重修和扩建。风月关又名滏口祠,其下是著名的滏阳河发源地黑龙洞,因而又称黑龙庙。建在一…详情 ▷
老爷山佛龛老爷山佛龛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老爷山西崖,分上下两层,共有摩崖佛龛7个,大小造像87尊,均为北宋死棋所凿。上层6龛,分别凿有佛像、武菩萨等。其中北龛规模最大,为尖拱形,龛楣刻有四条翻腾的蛟龙。龛侧雕菩提树,龛内正中供释迦牟尼立像及迦叶、阿难两弟子。佛…详情 ▷
苍龙山石窟苍龙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后西佐村,石窟凿于鼓山顶,分东西两处,东区有唐龛5个,刻在一个凸起山包的东侧岩壁上,共有造像37尊,最大一龛高115米,宽113米,其他几龛高47米。造像丰满写实,线条流畅。西区有石窟1座,位于山峰南崖。石窟平面略呈矩形,深2…详情 ▷
水浴寺石窟又称“寺后坡石窟”,建于北齐时期,唐宋时有续凿。其位于峰峰矿区寺后坡村西北2米处,与鼓山西麓的北响堂寺隔天宫峰东西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石窟小,得名“小响堂寺”。此处共有东西两座石窟,两处摩崖造像,两座北宋的经幢,水浴寺石窟的东面有古建筑群一处,建筑…详情 ▷
古地道古地道主要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永年西阳城、武安近古村等地。峰峰矿区古地道在临水、峰峰、彭城3个乡,位于地下49米,古地道由洞口、巷道、气孔、灯龛、洞室、水井组成。洞口,竖井式向地下深49米,然后向四外发展,纵横交错。有的地方分上、中、下层。巷道,宽和高为72…详情 ▷
朱熹写经碑,又名“朱子太极石刻”,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原碑书于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年,朱熹撰文书丹蔡元定刻,行书窠字体。立于常州府,即现湖南长沙市,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废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名府督学畿南按照南宋传下的“原碑”拓片…详情 ▷
马文操神道碑立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位于大名县寺庄村西,后移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青石质地,碑首、身为一体,原座已失。现通高34米,宽1米,厚36米,为龙首碑。碑首高117米,宽1米,厚36米。碑首阳面题额篆刻“大晋故赠秘书兼马公神道碑”,3行4字排列。碑…详情 ▷
罗让碑位于大名县康堤口村南,立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碑青石质,高42米,宽143米,厚5米。首身一体,碑首雕刻六龙戏蛛,碑额篆题“唐故御史大夫赠工部尚书长沙郡罗让神道之碑”。碑身阳面碑文主要记述罗让之子罗宏信代乐彦桢为魏博节度史之事。由朝议大夫、左散骑常侍…详情 ▷
佛岩脑石佛龛佛岩脑石佛龛位于涉县木井村,石佛龛凿于一块突出的青石岩上,坐北朝南,共有9龛、37尊造像。有圆拱龛、尖拱龛,最大的高127米,宽9米,内造像9尊。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一佛二菩萨像,各龛各有特点,形态不一。除佛教造像外,还有天官、地官等民间信仰造…详情 ▷
林旺石窟林旺石窟位于涉县固新镇林旺村东南约5米,现存石窟及摩崖浮雕覆钵塔1座。石窟凿于清漳河南岸的岩壁上,窟前为一条宽近2米的小路。窟内正壁及左右两壁有明万历年间用荒石、土坯等构筑的佛坛。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窟门呈圆角长方形,高17米,宽15米。门边饰…详情 ▷
赵王庙石刻赵王庙石刻位于磁县陶泉乡南岔口村东南8米处的岩壁上,壁对面原有赵王庙,故该处石刻称赵王庙石刻。据考证,该处石刻成于隋代。岩壁面东,上有龛7,其中大龛1,小龛6,龛内造像合计25尊。大龛位于壁中部,高近2米,龛尖拱额,边饰柱,内雕一佛二弟子。大龛南侧上下排…详情 ▷
堂沟石窟堂沟石窟位于涉县城东北约35公里处的木井乡木井村西北3米处,海拔751米的堂沟山谷中,石窟面东南,凿于山崖中部,距地面高8米。该处石窟开凿于髓、唐,占地54平方米,窟门上饰拱额,门高14米,宽1米,门两侧各雕束莲盘龙柱,柱外各雕力士1尊,尖拱额下雕弓形楣梁…详情 ▷
艾叶交石窟艾叶交石窟位于涉县城西北235公里的偏城镇艾叶交村东南的象山山腰上,坐东朝西。该处石窟开凿于北齐,面积564平方米。窟门呈圆角长方形,高146米,宽11米,窟门上有人字形槽。窟门左侧为北,右侧为力士1尊。窟平面方形,宽23米,深245米,三面凿坛,正面坛…详情 ▷
固新洞阳观固新洞阳观位于涉县固新村,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火焚毁,道人李平甫同年以旧址重修。洞阳观坐北朝南,原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房等建筑5余间。现存老君殿(中殿)合三清殿(后殿)。老君殿悬山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详情 ▷
西戌昭福寺西戌昭福寺位于涉县西戌镇,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寺占地面积2372平方米,建筑面积837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平面沿南北轴线纵深布局,长达85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笑佛殿、佛主殿合雷音殿,东西两侧对称有钟鼓楼、水陆殿、阎王殿、吕租殿、关公殿。笑佛殿悬…详情 ▷
窦默墓碑位于肥乡县城西村,立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篆额“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神道碑”,青石质,龙首,通高47、宽11、厚33米。碑首为四龙蛟蟠,龙首与碑身连为一体,碑文阳面和阴面共1695个字,刻36行,每行36个字左右不等。碑文由名家王盘撰文,胡祗…详情 ▷
平原君赵胜墓位于肥乡县元固乡西屯庄,现存封土高25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是赵惠文王及孝成王的相国,号平原君,他与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君子”,卒于赵孝成五十三年(公元前25年),葬肥义之乡(今肥乡县)。唐《元和…详情 ▷
武禹襄故居位于广府古城迎春街,占地面积92平方米,建筑面积6平方米,属清代道光年间建筑。故居原有房屋75间,现存42间,分东、中、西三条南北轴线排列,其房屋错落有致、左右对称、崇脊飞檐。平面布局严谨、庄重、和谐,工程完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传统风格和建筑艺术…详情 ▷
昭惠王祠遗址昭惠王祠遗址位于永年县临洺关镇石北口村西明山东麓,遗址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根据唐代元和年间重修碑,早在唐代此处就有大规模的建筑和祭祀活动。该祠原存有昭惠王祠、奶奶殿、佛爷殿、万佛楼、皇姑楼等大小72座殿宇,后被日军焚毁。现建筑是1989年当地在原基…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