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雪山位于德钦县东北部1公里处,是滇藏界山,传说是藏传佛教尼玛派的分支枷居巴的保护神。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它位于德钦县东北约1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它是康巴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高达674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太子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3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中日登山队连续三次攀登,均未能达峰顶。卡格博峰下,冰斗、冰川连绵,犹如玉龙伸延,冰雪耀眼夺目,是世界稀有的海洋性现代冰川。山下的取登贡寺、衮玛顶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民都要前来朝拜,有浓郁的藏族习俗,是人们登临探险的旅游圣地。梅里雪山是云南最壮观的雪山山群,数百里冗立绵延的雪岭雪峰,占去德钦县34.5的面积。海拔6米以上的太子十三峰,各显其姿,又紧紧相连。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米,是云南最高的山峰。迪庆藏族人民在梅里雪山脚下留下了世世代代的生存痕迹…详情 ▷
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整个村寨有百余户人家,几乎全部都是傈僳族人,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已经成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村落。据村中老人叙述,寨子已有三百年历史。村尾有叶枝王氏土司的避暑山庄。同乐傈僳族乡土建筑群是云南傈僳族乡土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体现了傈僳族依山、临水、就林的建村理念,完整地保留了傈僳族居住、生产、社会活动设施的传统风貌。村中民居依山而建,远观只见房屋层层叠加非常漂亮。又因村子处在高山陡坡上,种不出什么庄稼,出产最多的就是玉米,每年到了秋冬季节,家家户户房前都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谁家挂的越多,也证明他们一家的收成好,这也算是同乐村的民俗景观。房屋多为木楞结构,形式有三种:一是三间相连,类似两室一厅;二是三间并排式,门都朝一个方向;三是院落式,过去为富裕者,现比较普遍。木楞房用圆木或方木垛成,上盖木片压石。现发展到两层楼房,上层仍用木楞,下层关牲畜,上层人住。房内设火塘,置铁三脚,围火塘。过去的窝棚式,千脚落地篾笆房式已很难见到。同乐原始生态文化村傈僳族民居建筑风格全部用原…详情 ▷
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沙坝”。奔子栏地处金沙江西岸,区位独特,奔子栏以上的金沙江怒涛滚滚,汹涌奔流,以下一段江面则豁然开阔,江水平静。奔子栏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奔子栏渡口为滇藏“茶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也是“茶马古道”由滇西北进入西藏或四川的咽喉之地。从这儿往西北行即可进入西藏逆江北上,即是四川的德荣、巴塘;沿金沙江而下,就是维西、大理;往东南走,则是香格里拉县及丽江。地处这样的位置,奔子栏就自然而然成了交通的重要通道。清政府曾在此设渡口,并设汛驻兵。如今,在奔子栏已修建了横跨金沙江的公路桥——“伏龙桥”,使两岸人民沟通往来方便不少,同时,也为今天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里的民族节日也很特别。新年并不盛行,而是与汉族一起过春。与汉族春节不相同的是,除夕之夜,人们围着点燃的篝火,喝着青稞酒,跳起弦子舞、锅庄舞,直至东方既白。总之,各种节庆活动中,汉族、藏族、纳西族等各民族文化,以及佛教、东巴教、自然崇拜、敬神活动等宗教内容的东西与民族习俗综合在一起,形成了茶马古道上文化的一大特色——多元文化的交融。这就是茶马古道的文化,也是小镇奔子栏的独特之处。地址:…详情 ▷
在很早以前就是香客络绎不绝的佛教圣地了。维西县塔城乡其宗村是一个藏族聚居的村子,其环境可谓山清水秀,田园村舍倚山临江,掩映于各种果木的浓荫之中。村子东面约6公里处的高山,人称阿海洛山,因达摩祖师洞,又称达摩山。此山树木葱郁,山顶有巨型岩崖,达摩祖师洞位于崖壁上。此洞本为天生岩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而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洼圣迹,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大约在清初,信仰佛教的人们沿崖壁叠木为基,依洞筑成禅房数间,达摩祖师洞就成为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和的场所。清末,开始修建达摩祖师洞外的经堂和僧舍,其样式为沿悬崖叠木而成,据说修建过程历时三十年,足见其艰险之状和虔诚之心。这种在悬崖上建成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远远看去,仿佛悬挂于崖壁上的一种装饰,可谓巧夺天工。以达摩祖师洞及洞外经堂僧舍为中心,山下的来远寺和达摩寺恰好在其左右,形成三足鼎立、互为倚角之势。达摩祖师洞在历史上几经毁坏而又重修,人们始终把此当作一个佛教朝拜圣地。香客们常进行转山活动,路线以洞口为起点绕山顶一周,路程约3公里。因转山活动历来已久…详情 ▷
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从青藏高原一路走来,鬼斧神工地将巍峨的群山切割成驰名世界的沧江大峡谷。当澜沧江行进到维西县叶枝境内时,来了一个靓丽的大转弯,造就了一块开阔的土地。千百年来,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茶马古道灿烂的文化。凭吊悠悠历史,叶枝土司衙署记载着茶马古道灿烂文化。尽管遭遇“文革”浩劫,但经过修葺,叶枝土司衙署依然见证着叶枝作为茶马古道要镇的灿烂文化。走进叶枝镇,就像走进民族文化大观园。这里是茶马古道要镇,这里是傈僳族音节文字的发源地,这里是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之乡。让我们走进叶枝,走进叶枝土司衙署吧。叶枝土司衙署记载着茶马古道的兴衰。它位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城北86公里的叶枝村,为历代纳西族世袭土司王氏官邸,自清乾隆年间始建,经历代王氏不断完善至清光绪年间形成现今规模。王氏土司府无疑反映了纳西土司贵族习俗与建筑风格,除少数房屋倒塌与重建外,其建筑规模布局还保存完整。显赫一时的“三江司令”历史上,叶枝境内曾存在过一个显赫一时的家族——王氏家族,王氏属纳西族,其祖先为木土府所委“木瓜”,即纳西…详情 ▷
来远寺在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乡其宗村。来远寺是直贡噶举派的寺院,文革期间遭破坏,25年重建,佛学院214年底正式挂牌成为迪庆佛学院的分院,215年招收了二十多名学员。景点位置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乡其宗村…详情 ▷
云南戈登遗址景区,位于维西县城东北九十公里的塔塔乡戈登村西约5米的腊普河东岸崖下,距离河面约5米。此遗址于1958年发现,由省博物馆考古队清理发掘。戈登遗址被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这无疑填补了迪庆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证明州境内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将出土文物的制造技术与邻近地区发掘出土的新石器准比较,发现其上限不早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年代(距今4、5年),下限不晚于宾川白洋淀遗址(距今3—35年)。戈登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不仅把迪庆州人类发展的历史推进了近千年。还对深入研究西南三江(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与北部诸省的新石器文化间的联系有重要作用;为上述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徒、原始社会状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戈登遗址被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这无疑填补了迪庆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证明州境内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将出土文物的制造技术与邻近地区发掘出土的新石器准比较,发现其上限不早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年代(距今4、5年),下限不晚于宾川白洋淀遗址(距今3—35年)。戈登遗…详情 ▷
寿国寺寿国寺位于云南省澜沧江东岸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城北8公里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离县城73公里。寺院占地面积26平方米,寺坐东向西,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为三重檐攒尖顶式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3平方米,横面阔2.32米,纵面深2.4米。外形为清代式建筑,内部装修为藏式风格。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装饰,具有清代汉式楼阁建筑风格,又有藏式寺院的藻井殿堂特色,在装饰技巧上还融进了剑川木雕技艺。正殿共有3层,第一层为诵经殿,柱头、横梁和柱帽均绘有精美的藏汉图案,左右壁上绘有工笔重彩画,现保存有十幅壁画和一幅隔板画。绘画内容涉及观音、天王、罗汉、地狱黑神、天龙八部及花乌动物等密宗题材。这些壁画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用笔流畅,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殿内还供奉着释迦三世佛、、二宝法王和莲花生祖师造像。正殿第二层和第三层存放有寺内的贵重器物、经书和法器。二层隔板上绘有17幅画和两幅字,正中为转经楼栏,可凭此俯视诵经殿。殿堂内现存壁画1幅,高2.77米宽2.754.5米绘密宗造像、金刚力士等。2…详情 ▷
小维西天主教堂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统维村委会小维西村。亦名圣心堂。187年由法国人修建。是目前中国内地教会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式古教堂之一。解放前,小维西圣堂附设有孤老院、医疗所,男、女学堂,学生多半是藏族。那时的小维西天主堂平时就有三、四位神父驻堂。由于云南省内民族众多,百多年前兴建的教堂也都分别浸染上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小维西教堂就是依照传统纳西族民居风格建造的。白墙、青砖、灰瓦,如果不是身处云南,会觉得这就是一座徽州古民居,如果不是房顶上高耸的金色十字架,谁也不会联想到这会是一座教堂。…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