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村于明代中期开村,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江头村保留典型岭南水乡风貌,百姓依水而居,民风纯朴,生活悠闲。村中保留了江氏宗祠、遁叟江公祠及古民居群,古村肌理尚存。江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三间三进,面积534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花草龙船脊,抬梁式木构架建筑。该建筑砖雕、木雕、石雕精美,并保留具有时代特征的满洲窗,宗祠门前的一对旗杆夹,上有香港著名粤剧编剧大师“南海十三郎”之父、著名的清末翰林江孔殷太史的亲笔。遁叟江公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1)。三间二进,面积269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工艺精美。江氏宗祠和遁叟江公祠26年被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方献夫墓原位于南海西樵镇大岗山,1992年迁至孔边村后山。该墓葬有方献夫遗骨,墓外立有原墓地迁来的神道碑。方献夫生前著有《西樵山石泉书院记》。215年12月1日,方献夫墓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黎边村是一条姓黎的明清古村,建于1274年,由黎东、黎西两个自然村组成,面积约2平方米。现时保存着明清、民国建筑群有:祠堂、庙宇、书舍、民宅等历史建筑1多间。黎边村在晚清时期出了两位朝廷大官。一位是黎东村第19代的黎延桂,他曾被清廷封为小吕宋(今菲律宾)领事,后又授为两广总督顾问、陆军少将。另一位黎湛枝,他自幼家贫,但聪明好学。于光绪癸卯年(即193年)赴京考试,高中二甲第一名,后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在民国时期,黎西村的黎照寰与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一同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全国工商银行行长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等职,门下人才辈出,被上海人尊称为“黎南海”。(一)黎氏宗祠晚清时期,黎氏家庭曾出了两位朝廷命官,其中第19代的黎廷桂曾被封为两广总督顾问、陆军少将之职;另一位为黎湛枝,他在光绪癸卯年(即193年)中科举考试二甲第一名,当上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义的老师。黎边村当时显赫一时,黎氏家族在原有住屋的基础上修建了黎氏宗祠等,逐渐形成了一个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时至今日依然保存完好。(二)黎西祠堂…详情 ▷
贤僚古建筑群三红村位于里水镇贤僚村委会现存古建筑群主要以达宏郑公祠、泗源郑公祠、熙堂郑公祠等祠堂,承流巷、由义巷、余庆巷、长乐巷等13条古巷道,三间两廊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民居为主,保存完好程度8。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泗源郑公祠,始建年代不详,是郑氏后代在清初为其祖先七世祖明诰授奉政大夫、礼部郎中、辛未科进士郑泗源而建立的,清光绪年间重修,1994年曾维修。这座公祠三间三进,面积为565.44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博古脊,这比起飞檐多了些柔和错落有致。贤僚村现保存有较完整的晚清木雕、石雕精美,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详情 ▷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南海市西南部,面积约十四平方公里,西樵山有七十二峰,以山青,水奇著称,享有“岭南佳境”之盛名。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樵山是七八千万年前由海山喷发岩浆,岩状,火山灰后形成的死火山,山体外陡内平,状若莲衣复合,大秤峰居群峰之首,九龙岩,冬菇石,石燕石等峰岩形态万千。西樵山岩石节理发育,裂隙纵横,富有潜水,形成多处水景,有口泉眼,处瀑布。“欲览西樵胜,应先访白云”。位于西樵山西北部的白云洞为——马蹄形山谷,它兼收岩泉飞瀑之美,有“胜甲西樵”之称。三峰之间有两飞泉左右迂回而下,称“大云泉”、“小云泉”。泉水折叠汇成了三个湖,即所谓“白云飞下过三湖”:上为“应潮湖”,中为“鉴湖”,下为“会龙湖”。现在其下又增辟“白云”、“人工”两湖,形成五湖飞瀑交辉,亭台山水相映的奇泉。洞山腰的云泉仙馆原是明代的玉楼书院,云泉仙馆西的“三湖书院”门额为林则徐所题,康有为青年时代曾在此面壁苦读三年,山西南部有西天湖和左垂虹瀑,右垂虹瀑等景;山东南部有清暑岩,云岩飞瀑等景,山东北部有全山最大的瀑布玉岩飞瀑,以及玉岩,仙人石,东天湖等景。…详情 ▷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广东南海西南西樵山。1958年开始调查发掘。遗址是由二十多个地点组成的大规模石器制作场。年代约在公元前3—前2年。当时在露天和山洞里开采原料,以霏细岩为原料制作磨制石器,有以双肩斧、双肩锛为代表的成品,还有半成品和大量碎块。或以燧石为原料制作细石器。因原料产地不同,两类石器地点基本上各自集中分布,但两者也常有共生的明确地层,可见是属于同时期共存的文化遗物。与石制品一起的堆积层中,还夹杂有人们食后的淡水贝壳及灰烬,有些地点发现少量陶片,但无人类长期定居生活的遗迹。…详情 ▷
南海平地黄氏大宗祠,是佛山黄氏祠堂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特色的民间宗祠,无论从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工艺、民间习俗等都有着丰富精彩的人文内涵,是黄氏祠堂文化研究和宗族传承保护的重要瑰宝。据《平地村志》记载:黄氏始祖黄适中,是南宋末年的官员,在平地开村定居至今已8余年。“崇始堂”里,一副对联很清楚地交代了黄氏族人的来历:祖籍溯龙游九百载积厚流光到此里居成四社,孙谋诒燕翼卅二传枝分衍派至今谱牒纪三房。平地黄氏建村之后,历经数辈之努力,逐渐发展成合理完善布局的大规模村舍。而根据黄氏大宗祠现门额刻记: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当年平地黄氏族人为了供奉及祭祀先祖,处理族中事务,凝聚乡情,供众人休闲娱乐,举办各种民俗活动而家族出资共同兴建。2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平地黄氏大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汤南村山清水秀,民风纯朴,历来是鱼米之乡。古时发展比较好的时期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因为当时很多人出外做生意,赚了一些钱,村民热心搞家乡建设,建造了不少房屋、厅堂、庙宇、围墙、炮楼等。这些古建筑以砖雕、灰雕、墙画为主要特点。历经沧桑,到现在仍保存下来的汤南古建筑群,重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46),传统建筑面积达34平方米。民居、祠堂、家庙、晒坪、广场、池塘兼备,聚族而居,布局协调,风格统一。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汤村古建筑群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布局,设有防火通道和防盗设施,下水道排水系统采用条石暗渠,结构非常合理。汤村古建筑群坐北向南,以池塘前后为背景的总体布局,前面开阔,背面封闭,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是研究我国古代农村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地理的实例,具有相当高的价值。21年被南海区评为“南海区十大古村落”及“南海区十大最美乡村”。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里水镇和顺汤村村委会汤南村自驾线路:广州出发—机场高速—平沙立交—华南快线—雅岗南大道里水立交—佛山一环北延线…详情 ▷
曹氏大宗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曹边村委会滘北村一巷6号。该祠又名南雄祖祠,始建于明。明崇祯九年(1636年)重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深三进,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占地486平方米,装饰古朴典雅。保存了南方独特的蚌壳墙,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古建筑有重要价值。2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四峰书院遗址明代建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山寺边村。明嘉靖二年(1523)太保霍韬创建。有崇礼堂、环翠楼、卧云楼、敦古堂、毓秀轩等。与云谷、大科、石泉书院并称明代西樵四大书院。霍韬讲学其中,强调“为学须刻励处恭,切当用功,从天理上思,便是穷理,穷理即所以养心”。曾有《心性图解》,以训导诸生。嘉靖后期,户部郎中叶春及曾掌教于此。后圮。…详情 ▷
烟桥村何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市九江镇烟桥村大巷口。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题额为清同治六年(1867)顺天举人顺德梁骝藻所书。二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4平方米。现在保留的是清末重修后的原貌,精致典雅的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在经历了百年的历史风霜后,昔日容颜展示在世人面前。…详情 ▷
“慈悲宫”牌坊在南海九江下西村翘南约慈悲宫内,始建于明代,为山字形四柱三间楼式牌坊,通高6米。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砖饰砌斗拱模样构筑,歇山顶,琉璃瓦滴水,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牌坊柱下镶嵌石雕抱鼓石,石板上有精致的龙凤浮雕,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上石板饰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2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慈悲宫牌坊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仙迹丹泉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仙岗社区。仙迹丹泉又称“蟹眼双泉”。“蟹眼双泉”自古以来便分为雄雌两泉,雄泉井口呈方形,而雌泉井口呈圆形,取义为道教中的“天圆地方”。其井水甘甜,四季长流,历史上与其并称“仙岗八景”的景观,现大多不复存在,唯有自宋代就存在的“蟹眼仙泉”历经岁月沧桑,依旧潺流不息,不负“蟹泉不息”之名。…详情 ▷
简村社区位于西樵镇中部,邻近听音湖片区,东靠樵高公路,北临樵丹公路,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行者陈启沅先生的故里,是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简村开村至今已有8年,其中主要含有七大姓氏总系:陈、冼、李、林、郭、莫、冯。简村面积为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796人。简村开村至今名人辈出,其中包括陈启沅、冼玉清、陈锦涛、冼秉熹等。简村历史悠久,自有不俗的历史建筑,包括陈启沅故居、北帝古庙、陈氏大宗祠等,每处建筑都散发出悠远的历史古味。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北帝的诞辰,这天全村上下都会举办隆重的贺诞活动,热闹非凡。简村北帝古庙座落于西樵简村,北帝庙属于三殿两廊结构,庙堂占地二百多平方米,是南海四大古庙之一。简村开村始祖简侨仁后代于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始建北帝庙,距今已有7多年历史。至今经历二次重建,第一次重建于清康熙46年(公元177年),扩大为一座三进轴线布局庙宇,改称“北帝古庙”;第二次重建于清道光丙午年(公元1846年)把原来庙宇拆除重建,改称“圣堂古庙”,采用三进轴线布局,九檩出廊,抬梁式构架。后又于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和1985年经历过两…详情 ▷
璜溪村古村落建筑群呈坐南望北走向,青砖屋居多,有部分为镬耳屋,总体布局方正严谨,密集整齐。众多古筑建于明清、晚清民国时期。村内横街纵巷,四通八达,古屋用材考究,石门框、石窗制作精细,木雕、彩绘、石刻书画、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门楣屋檐多处有雕梁画栋,建筑装饰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充分体现了广府传统的建筑特色,集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李氏大宗祠:面积619.1平方米。四进(现后楼正拆,剩下三过),屋顶为灰塑博古瓦脊,青砖墙壁,花岗石脚,祠内大厅两个,一为石柱石础,另一厅为坤甸柱石础,全部檀椽均用坤甸木。常安公祠:面积77.7平方米。外观保存较好,门楣处尚保存“竹林七贤”壁画。六世祖祠:位于璜溪村西华里,面积为13.11平方米,底座、墙体及外观保存较完整,秉裕公祠:面宽9.5米,进深14.35米,面积为9.68平方米。光绪辛丑孟春建,底座、墙体及外观保存较完整。华峰书舍:面积约8平方米,底座、墙体等保存较完整,灰雕、木雕等残存。古榕:树龄在3年以上古树尚存7棵。大部分的主树干…详情 ▷
石器时代,西樵山是我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新石器制造基地,北方只有山西鹅毛口能与之比肩,因此把它们并列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两大石器制造场,并率先提出了考古学意义上的西樵山文化”一词。以霏细岩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制造品在珠三角的广泛分布,意味着该地区“出现了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这些凝聚着人类早期智慧的工具,标志岭南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石燕岩采石遗址位于西樵山狮脑峰东南麓,为明清时期人工开掘石料而形成的矿冶遗址,因曾盛产石燕得名。石燕岩洞内人工采石痕迹明显,因长年累月开采,洞内容积不断扩大,日久受风化、雨水的侵蚀而积水成湖,可泛舟内进,形成“水上汽车”、“水底牌坊”等洞内奇景,遗址还留下石祠堂、石屏风、天窗格等奇妙景观。西樵山采石场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迄今唯一的石器时代的大型开采石材和制造石器场所,对研究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特别是研究明清时期采石技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19年,西樵山采石场遗址列入第…详情 ▷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镇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砖饰砌斗拱模样构筑,歇山顶,琉璃瓦滴水,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牌坊柱下镶嵌石雕抱鼓石,石板上有精致的龙凤浮雕,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上石板饰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2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良二千石牌坊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赤山古村位于里水镇中部,约于135年开村,始祖李文举于公元135年由南雄珠玑巷迁于此,原称赤火岗,又名积富村,因村后有个山岗泥土呈赤红色,传说“赤艳显光荣,山高仙灵气”,故山取名为赤山。主要姓氏由李氏组成,另有两朱、张各一户,占地约.87平方公里,人口734左右。“将军第”为第十二代后人李胜龙所建,另一侧则是第十一代后人李天复公祠,这是李胜龙为他父亲天复祖所建。李胜龙在嘉庆年间考上了第53名进士,任广州名威将军。赤山人民会场原本是一间生祠,即旧时代里活人修建的祠堂,为李氏第15代人李显生所建。旧时,祠堂可以用高贵奢华来形容,内设义慎堂,里面为木结构,柱子全部是昆典木,神位贴金,神牌用红布盖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改建为赤山人民会场,成为赤山村民休闲娱乐、集聚开会的主要场所,目前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以威武屹立。赤山村的古迹还有现存祠堂五间,分别是:南鸣李公祠、御夫李公祠、天復李公祠、如泉李公祠、李氏公祠。…详情 ▷
钟边村钟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区大沥镇钟边社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钟氏大宗祠就“隐藏”在这里,像是躲避着世间的喧嚣。据宗祠门外的石牌介绍,钟氏大宗祠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12年的历史。宗祠总面积约1156平方米,为三进三间。祠堂内保存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与一般年久失修、杂物堆积的古祠堂不同,钟氏大宗祠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因为一位“扫地僧”——钟锦垣多年如一日地在守护着它。在祠堂的第一进,两边墙壁贴满了钟氏后人的照片。其中有族人多年来的聚会合照,参加重要活动的纪念照片,也有钟边狮会的比赛合影。钟锦垣介绍起照片的背景时如数家珍,谈及取得一番成就的族人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祠堂的第二进,有一块大型贴金雕花中门,上书有序堂。“以前有句俗语,叫打开中门迎贵客。”他介绍,古时候,身份尊贵的客人到家里拜访时,就要打开中门迎接,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中门两边的墙壁上,可以看到挂着许多木质对联。他介绍,这都是当年重修祠堂时,捐资者捐献的对联。这些对联的内容,大多寄托着钟氏族人对后代…详情 ▷
吴家大院原处广东佛山南海区九江镇十三湾中的第二湾,现在人民路4号,占地有7平方米左右,是由越南华侨吴庚南及畅如兄弟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1887年),吴庚南,祖籍九江镇梅圳村。早年远离家乡,到越南从事经商贸易,进口大米、药材贩卖,清末光绪年间,经营数年、拥有一定家财的吴庚南衣锦还乡,购买田地,从越南等地运来的建筑材料精心修建而成吴家大院。命名为“吴庚南府第”,后改为“吴慎德堂”。宅院内现存6幢“镬耳”大屋、4幢高层洋楼及花园、亭阁等,楼房内有传统的广东特色的木“趟栊”,造工精致的雕花木门窗,也有西方元素的意大利瓷砖、色彩艳丽的雕花玻璃门窗、欧式的圆拱飘窗露台,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各具时代特色。是广东佛山地区难得的清末民初古建筑群,也是九江最大的华侨房。布局整齐壮观,对研究晚清民国建筑有一定历史和科学价值。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初期兴建的是龙船脊镬耳屋封火墙风格的住宅。建成的龙船脊镬耳屋有近十栋,大小一致,整齐排列。锅耳屋均以红石为建筑基石,再以青石、青砖建筑而成,均为两层结构。吴家大院具有广东传统特色的趟栊木门,还有造工精致的雕花木门窗。看到大院…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