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坪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国道323线侧旁经过。东湖坪民居建筑属于清代,整座民居建筑座北向南,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东湖坪民居建筑由栋十八厅、曾氏宗祠、上窑背围楼、银库和民居房屋组成。古村落厅堂上的窗花、斗拱、格扇等主要部位都刻上精美图案,里面不同质地的灰塑、木雕、石刻等工艺品巧妙地镶嵌在房屋的各个不同部位上,村庄以大厅(祖堂)为中心,四平八稳地向左右两边伸延,栋与栋相连有序、紧紧相依,檐街宽阔毕直。每套房为二厅六房组合(厅居其中,分前、后厅、房居厅的两侧,各有二、三间。每间厅的天檐下均有灰塑。它对研究清代民间建筑艺术、客家民风格俗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2015年12月10日,东湖坪古建筑群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汇川别墅位于始兴县。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栋护晴岚围楼和李氏宗祠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属于明清古建筑,2015年12月1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37)。…详情 ▷
大安坪村古民居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马市镇红梨村民委员会大安坪村。清代可加民居,一组为前后六栋平房,坐东南向西北总面阔55米总进深56米。每栋中间为大厅(祖堂)左、右两边为住房,两厅四房组合,悬山顶盖青瓦。有6个大厅前后贯通的民居当地少有。一组为方楼平面呈方形边长15.5米、五层高约18.6米。圆拱门匾《竹苞松茂》咸丰十一年。红砂岩墙脚青砖墙,炮角稍凸出,内有木梯刻登楼。对研究客家民居有参考价值。…详情 ▷
王屋村围位于始兴县东南9千米顿岗镇新村王屋,王姓先人建于清代,地处清化河东岸,清化河冲积平原东北隅。坐北向南,卵石砌墙至顶,两侧一对锅耳形垂脊(无顶),鼓钉檐纹,青砖镶角、红砂岩设竖一字形、塔形和十字形窗,二面坡硬山顶。长方形,5层,高约11米,面阔8米,进深7米,占地面积56平方米,围墙厚1.1米,青砖砌拱门,墙体上半部崩塌,内部损毁。…详情 ▷
南岭红沙漠位于始兴县马市镇黄田村和联俄村之间,距离县城20公里,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景区主要是红色盆地,色为紫红,多为裸露丘陵地带,形似沙漠,当地俗称“黄沙坷”,学术名为“南雄红土层”。“南岭红沙漠”景区的开发是始兴县围绕“旅游旺县”发展战略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政府筹资3000多万元,首期建设涉及范围近2平方公里。景区具有休闲观光、徒步露营、影视摄影和科考探秘等几大特色,内设一个占地60亩的游客中心,一个拥有2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一圈总长度超过200米的仿古城墙及80多米长的室内廊道,景区设福、禄、寿、喜、财、智、贤等七个景点,并建有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一圆一方两座古堡、5公里游客步道和3个公厕。山坡沟壑纵横,把整个山坡0成一列列的土堆,土堆在雨水冲刷下,形成嵴状,两边布满沟壑,远看如连绵的山脉,人走在其中,恍然有行走在沙漠戈壁的幻影。始兴红土地与西北的沙漠相比,可谓是方寸之地,但是在南方,却显得千金难求。行走在红土地,既能够感受到红土地的神奇魅力……门票:20元…详情 ▷
顿岗竹苞松茂围位于顿岗镇周所村。整座围楼青砖、瓦和木构筑。该围楼坐东北向西南,面阔25.8米,进深17米,四层(四角五层)高约13米。围的四周有护围墙,高3.5米。围楼顶层四角稍高有炮角。围墙牢固结实,外层墙厚1米,二层以上围的外墙有一米宽。呈“回”形走廊,围内有木梯可登楼,围内天井只有二、四层出靠栏(走廊),楼板上铺薄青砖。门楣“竹苞松茂”,阴刻咸丰三年(1853年)孟冬年款。该围田野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2010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竹苞松茂围楼地处光岭北侧田野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0毫米。清化河流经西南面,罗坝河流经东南面。矿产资源有煤等。植物资源有松、杉等林木。东临244线,南面1.5公里是周所村,西面1.5公里是总村,北面1公里是镇政府。村民姓张,有45户、约200人。村舍坐落在清化河左岸的田野间,房屋多为青砖、瓦、木构筑的平房,呈块状分布,结构整齐,檐街毕直,村民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花生、蚕桑等农作物。…详情 ▷
红梨渡槽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马市镇红梨村民委员塘梨坑村旁。是尖背水库西干渠配套灌溉设施,1979年动工兴建、1981年竣工通水。渡槽长1000米,宽1.85米,最大跨度63.2米、最高高度22.2米,以钢筋混凝土修筑,采用梁式和拱式结构。灌溉着安水、高水、马市等村300多公顷农田。是始兴县最大的引水渡槽,现仍为当地农田输送甘泉,保证粮食的稳产高产。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沈所镇红围位于沈所镇沈北村。整座围用红褐色沙灰及河石砌到顶,外墙呈赤红色,故称“红围”。该围坐西北向东南,面阔27.05米,进深36.08米,五层高约15米。围楼瓦面已毁,只剩下四周残墙,竖一字形窗,内大外小。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门楣“奠安”,清道光年建。1940年春夏至1941年春,原广东省委机关曾在此办公,指挥全省人民的抗日斗争。1945年2月被侵入始兴县的日军焚毁,红围省委旧址是我省目前发现尚存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省委旧址,是党领导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2009年增补为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始兴万古观光围楼位于始兴县城东南8千米顿岗镇七北村斗塘斗二组西南隅,林氏后人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地处浈江墨江盆地东北隅,罗坝河北畔,林氏宗祠西南面,县城都亨公路东侧。伫立于野色葱笼的田中央。坐东北向西南。长方形,4层,高12米,面阔18.4米,进深16.6米,占地面积305.44平方米。如缺顶庑殿式,围成“回”形,上凹弧形檐,出脊短促。卵石砌墙至顶,磨洗光艳,墙厚1米。青砖砌角、叠涩致密齿纹重檐。巨大花岗岩条石砌外拱内方门,楣镶花岗岩条石“万古观光”匾。红砂岩砌方形、竖一字形和十字形窗。内青砖铺天井,中央红砂岩甃0.4米高沿井。青砖砌拱门,木栏围井,回形走廊,有木梯可登。整体基本完好,弃空。…详情 ▷
永成保障围位于太平镇东湖坪村(太平镇东湖坪民族文化村)。整座围楼砖石、瓦和木构筑。该围楼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9.12米,进深20米,四层高约11米。顶层四面出檐,四角稍高稍凸出。河石砌墙到顶,红砂岩石砌拱门,青砖砌围角和窗,底层外墙厚1.3米。围内有天井,二楼以上四面出靠栏(走廊)。天井内有水井一口,红砂岩石凿成圆形井圈,直径0.92米。门楣“永成保障”,上款: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冬,镜川兄弟叔姪造,下款:仙喦张之洞书。永成保障围地处墨江河右岸较平坦的地方,土地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00毫米。植物资源有松、杉等林木。东面1公里是九江坑村,南面0.5公里是狮石下村,西临墨江河和国道323线,北靠石泉岩。村民姓曾,有95户、约320人。村舍聚落在墨江河右岸平坦的田野间,房屋多为青砖瓦木和泥砖构筑的平房,呈条状分布。…详情 ▷
三栋屋围楼位于沈所镇沈南村。整座围楼由青砖、河石和木构筑。该围楼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清代。面阔21米,进深18.4米,五层高约15米。顶层四角稍凸出。二层以上天井四周出靠栏(走廊)。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二层以上开竖一字形和圆形小窗,围内天井有水井一口,围内有木梯可登楼。2010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栋屋围地处塔岗岭南侧平坦田野间,土地平坦、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700毫米。矿产资源有煤等。植物资源有杉、松等林木。东面1公里是罗所河,南面2公里是石下村,西面1公里是镇政府,北面1公里是宝塔岭。村民姓邓,有23户、约75人。村舍坐落平坦的田野间,房屋为青砖、瓦、木构筑的平房,呈块状公布。村民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花生等作物。有村道与县道344线相通,连接村委会和镇政府。…详情 ▷
罗坝廖屋围楼廖屋围楼位于罗坝镇田心村。该围楼坐西北向东南,有二座围楼:一是清代建的围楼,面阔21.65米、进深27.6米、四周残墙高3.5米、墙厚1米。里面的结构早已损毁,只存四面残墙。二是民国年间村民在老围的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围楼,面阔9.6米、进学10.3米、三层高8.6米,由砖石、瓦、木构筑,竖一字形和方形窗,顶层四面出檐,正面的右上角和后面左上角稍凸出呈扇形,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0.73米。对研究民居建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该围楼于2012年8月3日已被尹福龙先生成功认养。目前围楼已全面维修好,正式投入使用。廖层围楼地处刘张家山小溪的右岸屋背岭山脚下,土地平坦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00毫米。矿产资源有钨矿,植物资源有松、杉等林木。东面4公里是镇政府,南面1公里是刘张家山小溪,西面1公里是马子石村,北面背靠屋背岭。村民姓廖,有32户、约140人。村舍聚落在山脚下平坦的地方,房屋多为泥砖瓦木构筑的平房,呈长条状分布。…详情 ▷
位于始兴县西南5千米沈所镇石下村。据族谱记载,石下李氏始祖火德公,原居福建宁化李家坊,时值宋、元兵燹,携妣避乱于上杭,历经数次徙居始兴碰塘水,后至此,450多年,繁衍20多代,现人口3000多人。始建于清乾隆甲申29年(1764年),后迁至石下,其后裔李必盛(火德公)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村坐北朝南,地处浈江墨江盆地南部,南朝围溪岭,北遥靠塔岗岭南麓,东北、西北有墨江和沈所河流过,北与沈南村毗邻,东与城南镇接触,南与石内村和围溪村相伴,西与群星村并肩,全村由李氏宗祠贞胜公家祠贞胜公围屋肇迹公贵公乔栋公荣公仕凤公本立公世源公三德公新富公育良公怀良公裕良公等18头大门(每大门即为1个宗祠)构成,“荣、华、富、贵”4公后裔分居,北南纵列17街道,6栋正房。大门前后天心厅中堂厅后院组成,俗称“十八头大门”,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当地称:“新村的鱼塘,杨公岭的禾场,石下的屋场”。门户巷道藕连,小门,防匪备盗,连防连保。已繁衍20代,4000多人口。“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广东古村落。“司马第”村为…详情 ▷
文路梯田位于始兴县马市镇文路村,满山遍野的梯田从山脚到山顶,一块连着一块,一层接着一层,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五月的文路梯田,犹如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每当有晨雾升起,影影绰绰的群山和梯田,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详情 ▷
马市墟古井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马市镇马市墟内,是一处清代水井。该井用红砂岩石凿成圆形井圈,高0.58米、厚0.13米。圆形井壁由数十块红砂岩石砌成,直径1.3米、深15米、水深5米,井坪铺河卵石。据当地村民讲,此井有300年历史了。马市设墟以来、便开凿此井,清朝康熙年间最兴旺,每日过往的商船有上百只之多,车水马龙的商人们常在此歇息。可惜,井坪上的洗衣盆已毁,四周民房包围。…详情 ▷
崇益堂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2年10月2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93)。崇益堂位于始兴县太平镇瑶村上邓自然村东面。邓纯杰、邓纯周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地处墨江盆地腹部,墨江北畔,北靠南蛇岭南麓。绿韵缠绵。坐西北向东南。总体长方形,由主厅民宅围围墙连成回字构造,东北角开拱门。面阔39.6米,进深27.1米,占地面积1073.16平方米。正面为二面坡悬山顶建筑,红砂岩砌框,配二只圆窗的中门通祖堂,天井两面各竖二根白圆柱,顶饰半开莲花。厅高7.1米。罗马柱,卷云斜撑,花鸟山水泥塑。方门与二面坡硬山顶面厅房民宅相通。面有卵石铺通道与二座细围相接。围雄踞南北,与主体同向,长方形,如双阙并峙,4层,高12.88米,面阔4.49米,进深4.86米,占地面积21.82平方米。叠涩卵纹重檐,陡峭凤脊顶0,青砖筑炮角,气势夺神。红砂岩砌框门。设竖一字形、方形和圆形窗。有梯可登。围墙厚0.3米,高6米。尽卵石砌墙,青砖砌角,瓦、木结构。全围中西合璧,整体稳固。…详情 ▷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始兴县东南部,距县城约46,属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度地带。始建于1981年7月,1988年5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是我国综合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地貌复杂、山高谷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天平架海拔1256。最低处樟栋水海拔330。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9.6,年降水量为1468,气候温暖湿润。保护区物种资源丰富:植物有1928种,其中食用植物有40多种,药用植物有526种,果类植物有83种,观赏植物有215种,淀粉植物有54种,油脂植物有187种,饲料植物有64种,鞣类植物有67种,用材树种共有236种。在这些植物中,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茶树、伯乐树、伞花木、观光木等14种;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有2种。动物种类也很丰富,脊椎动物与昆虫纲动物共有1552种,其中兽类38种,鸟类217种,爬行类36种,两栖类16种,鱼类25种,昆虫1220种。有34种珍稀濒危动物,如华南虎、黄腹雉、海南虎斑(升鸟)、穿山甲、苏门羚、白腹山雕、白鹇和虎纹蛙…详情 ▷
贵庐,就是张发奎故居(包含贵庐、竹溪桥、向华泉),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风度村村民委员会张屋自然村。旧居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面阔19437米、进深1966米、二层高9276米。门楣“贵庐”,砖瓦木构筑。由厅堂、住房、厨房、饭厅、花园等组成,中西结合颇具特色。贵庐是张发奎的故居,他在这里生活了15年。张发奎祖辈务农,父名居之,字竹溪,充县衙小吏。张发奎8岁入私塾,光绪三十三年就读县立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夏,张发奎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张发奎惧牵连出走广州,先当学徒习染织,后从军当兵。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他聪敏好学,于民国2年在3000名同学中以《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随后他参加中国同盟会。1916年,张发奎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回粤军由排长逐级升至旅长。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功成名就之后,他多次返乡,由部下的工程兵部队在自…详情 ▷
胆源人民会堂位于韶关市始兴县城南镇胆源村村民委员会旁。1975年动工建造,1976年春节建成,座西北向东南,阔154米,深469米,高约12米,砖、木构筑,方形砖柱金字架盖青瓦,泥砖砌墙。正面二屋混凝土结构,书“胆源人民会堂”。上联“四海欢腾云水怒”下联“五洲震荡风雷急”。在此演出的有市县剧团和附近业余居团多为采茶戏和样板戏,十里八乡百姓来此观看,反映了当地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的情况。…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