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绥中县西南境内有一段长44公里,保存基本完好的明长城。绥中境内长城原为两段,一段位于李家、永安、加碑岩三乡的西南界,全长31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徐达所建,属明万里长城的主干线蓟辽长成。另一段是明万里长城的支线辽东长城,从锥子山向东南到金牛洞,全长13公里,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长城以条石为基础,外包砖墙,宽5米,高1米,顶外侧有垛口,里侧有女墙,每25米至5米建有敌台,每5米至1米筑有敌楼,每遇山口、峡谷设关口。九门口一带军事防御设施密集、完备。两敌楼之间相距仅七八十米,在2公里范围内,有敌楼12座,哨楼4座,战台1座,烽火台1座,城堡1座,布局严密,异常坚固。九门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的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在这里有过一片石大战。…详情 ▷
虎山位于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象江畔,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洲相望。虎山原名马耳山,因两个并排高耸山峰,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亦称虎耳山,至清代演化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平地孤耸,视野开阔,对岸朝鲜的田地、房屋一览无余。作为国门,长城选址虎山,确有军事意义,丹东历次被外敌入侵,虎山首当其冲,总被视为军事要塞,最先遭到攻击,任何一个懂得军事的人都知道,占据制高点,就等于控制了战斗的主动权。在虎山建长城顺理成章,睿智的中国先人,身受卫国之命,责任、义务和自家性命,都不容他们不选择虎山为屏障。明巡抚都御史王之浩登监虎山要塞时,曾写下《登马耳山望朝鲜》一诗。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峰火台。站在峰火台上环顾四周,朝鲜的义州城、中国的马市沙洲和连接丹东与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清晰可见。虎山环境优美,是早年安东八大名景之一,这里有长城、睡佛、虎口崖等二十八个景点,是丹东城…详情 ▷
清福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浑河北岸的天柱山上。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为位于盛京的东边,故又称“东陵”,是著名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创业君主,他最初是明朝的建州左卫指挥使,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开始统一女真族各部落。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称汗自立,创建了“后金”政权,成为与明王朝对立的地方政权。以后其力量逐渐壮大,开始不断往外发展,与明朝中央争夺政权。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在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负了重伤,8月11日,死于离沈阳四十里的瑷鸡堡,终年六十八岁。天聪三年(1629年)三月,才选中浑河北岸的天柱山,开始在这里营建陵寝,顺治八年(1651年)竣工。以后又经过康熙、乾隆等朝的增建,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一组完整的陵寝建筑群。陵园的总面积为1948多平方米。南向,四周围以红墙,正中是正红门,自南而北地势逐渐升高,门外的两旁对立着石狮、华表、石牌坊和刻有满、蒙、汉、回、藏五体文字的下马碑。正红门是很长的一段神路,路的两侧有坐狮、立马、卧驼、坐虎等四对石兽。尽头…详情 ▷
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沈阳故宫的东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在…详情 ▷
我国历史上秦、汉、明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锦西境内穿过的是明代长城,又称“辽东边墙”,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辽东长城始建于明正统二年至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437—169年)。《明史》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明代辽东镇长城西起蓟镇长城交接的山海关北锥子山,北至义县,东至黑山,转向开原、昌图,东南至鸭绿江边,全长1余里。明代辽东镇长城在连山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南自兴城市元台子满族乡入境,经寺儿堡镇南的歪桃山到老边,经村北越过山梁入沙河营乡,经水口子西沟过高家屯南山,穿过公路经黄土坎南山到长岭山。再沿小虹螺山脊转向正北,在今塔山乡境内盘道沟北登顶峰,到今大兴乡境内毛家沟转向东北,经虹螺岘西二台子、双台子进入平川。在火台子过女儿河,经过台集屯金家砬子、北安,在水口子村出境。穿越连山7个乡镇、53个村。全长32.5公里。连山境内的明代辽东镇长城主要分为石墙、山险墙、土墙三部分组成,明显的石墙有两段:第一段从北老边后山到水口子西沟;第二段从长岭山、盘道沟到西二台子。在底宽四五米地基上,干垒石壁,内填石馅…详情 ▷
燕秦长城位于辽宁省朝阳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燕秦长城历经了23多年的风雨蚀变,但在建平县张家湾南山至沟北梁之间,至今还保留着长7公里、宽约定俗2米、高1米左右的城墙遗址,其中烧锅营子乡化匠沟村北山上的一段保存最好,石砌结构仍清晰可见,另外,这一带还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的屯粮的附属城地。…详情 ▷
长城——燕长城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烧锅营子乡,是辽宁境内保存最完好、时代最早的长城遗址。分土筑、石筑、“天然屏障”三种。长城沿线保存有台址、障址和城址等设施,沿线出土了灰陶豆、盆、罐、瓮及各种席(绳)纹板瓦、兽纹瓦当、红陶釜、燕刀币等文物。燕长城是战国时燕国筑造。长城东西走向,由内蒙古赤峰市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梁跨越老哈河,进入辽宁省建平县境,经由热水乡、烧锅营子乡、二十家子诸乡镇后入内蒙古敖汉旗境内,再转而向东北延伸。燕长城在烧锅营子乡境内长达1公里之多,燕长城建筑在高山险峻的山冈上,表面用大石压缝砌筑,城墙宽2.5米左右,石墙蜿蜒在起伏连绵的上岗和深谷之中,宛如一条巨龙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成为抵御外敌的一道天然屏障。现遗址由于历史长河的冲刷,城墙残高再.3~1.4米不等,但仍然可清晰地看出墙体城堡以及烽火台等遗址。建平县烧锅营子境内战国燕长城遗址,是现存燕长城最好的一段,它修筑在高岭与低谷中,砌石夯土,就地取材,蜿蜒起伏。据史料记载,修筑燕长城是在燕昭王后期,距今已经有23余年。21年6月,该段燕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详情 ▷
在阜新境内,不仅有战国燕、秦、汉时期的长城遗迹,明长城和清代长城也都在这里经过,也就是说,古代五朝遗留下来的长城在阜新境内都有留存。真可谓五朝长城大聚首,长城奇观现辽西。燕长城象一条“土龙”横垣在阜新大地,说明阜新为燕国北部边境和东胡族的游牧之地。秦一统后,匈奴大败东胡,阜新地区又为匈奴所占据。汉武帝打败匈奴,扶持乌桓人进驻阜新一带。东汉时期从北方崛起的鲜卑族南移到乌桓驻地,大量的鲜卑人游牧于此。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渐南移阜新驻牧,契丹建大辽国后,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有了大量的辽代遗存和辽后族的墓葬。在辽宁境内的燕、秦、汉长城在辽宁省内长城史上统称为内线长城,其走向为上线由内蒙古自治区的奈曼旗进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于寺、大五家子、红帽子;下线由北票进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胡头沟,到大五家子、红帽子后上下两线长城合二为一,向东进入彰武县入法库,最终点到达丹东。从阜新地区经过的燕、秦、汉长城全长近3公里,距今已有2多年的历史。明代长城阜新段近6公里,前沿有阜新的卡拉山口和魏家岭山口,这两个山口是后金和蒙…详情 ▷
燕长城象一条“土龙”横垣在阜新大地说明阜新为燕国北部边境和东胡族的游牧之地;秦一统六合后,匈奴大败东胡、阜新地区又为匈奴所占居;汉武帝打败匈奴、扶持乌桓人进驻阜新一带;东汉时期从北方崛起的鲜卑族南移到乌桓驻地,大量的鲜卑人游牧于此;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渐南移阜新驻牧,契丹建大辽国后,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有了大量的辽代遗存和辽后族的墓葬。…详情 ▷
小虹螺山明长城是辽东镇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长城墙体沿山脊蜿蜒修筑,沿途地势险要,景观自然和谐,取材因地势难易而异,材料多为砖、石类型。城墙上及城墙内分布着形状各异的敌台,整体结构清楚,形制基本完整。墙体起点虹螺岘镇团山子村小毛家沟屯南2米,止点塔山乡大四台子村西23米西边山山脊上。走向东西西南,全长1727米,整个墙体共1段,其中石墙5段,山险4段,土墙1段;墙体内有敌台13座,相关遗存3座。213年3月5日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辽东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军事工程,也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和旅游价值。…详情 ▷
锥子山长城全长22455米,基本为东西走向,依山和地名分为六段:依次为大毛山段、锥子山段、椴木冲段、曼芝章段、石匣口段和金牛洞段。锥子山长城始建于明洪武14年(1381年),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多次战争洗礼,但仍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它蜿蜒于燕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上,威武雄壮,敌台林立,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6年6月1日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锥子山长城多采用石结构,或砖石合筑,或以山险为墙,六段紧密相连,却又各具特色。大毛山段山势险峻,峰峦叠嶂,雄壮威武;锥子山段蜿蜒曲折,集三道长城为一体,向南经九门口可直达山海关,向西越大毛山,出河北抚宁,即通向八达岭、居庸关,向东经蔓芝草、石匣口至金牛洞,长城止于山谷之中;椴木冲段砌筑于山势险要之处,全部为石筑,其中一敌楼内存有《椴木冲楼题名记》碑,一块城砖印有“德州秋班营造”字样,为长城文物研究提供了珍贵历史实物资料;蔓芝草段扼守谷口,每隔百米就有一砖筑方形敌台,屹立山头,互相声援,相映成趣;石匣口段走势平缓,墙体为大块毛石砌筑,设有水门;金牛洞段横跨石河,据险筑墙,工程浩大。锥子山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万里…详情 ▷
西沟长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主干线,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永安长城,还有一处天下奇观。”站到锥子山上,可以看到两道长城系统,左手是蓟镇长城,右手是辽东镇长城。东、南、西三个方向三条长城像三条巨龙齐聚锥子山,是万里长城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小河口长城位于葫芦岛绥中县永安乡西沟村,小河口是西沟村的一个自然屯,小河口地势险要,两山夹一沟,长城扼守水关,这里的原始森林景观自然和谐,敌楼上长百年青松,气势雄伟,这里敌楼门窗都雕刻着精美花纹,具有着独特的阴柔之美,被专家学者称为”女性长城”。西沟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主干线。由此向西,经绥中县加碑岩乡山神庙村,出境就是河北省抚宁县,再向西即通向北京八达岭、居庸关;从西沟东去,过锥子山,经蔓枝草、石匣口,到河口村,长城就止于其东的山谷中了。锥子山虽然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山,但在万里长城中,却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在这里的莽莽群山中,一个圆形山峰突起,下丰上锐,远望如锥,故名锥子山。由永安堡乡(驻大甸子村)沿石河北岸公路东去,到金家沟,向南望去,就可看到形状奇特的锥子山了。过…详情 ▷
小河口长城坐落在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一带雄险陡峭的燕山山脉上,是冀辽两省的分界线。这段长城大约8.9公里长,约有31座敌楼、18座战台、14座烽火台。据史料记载,小河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已有近7年的历史。在辽宁绥中的永安乡有一条古老的长城是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主干线,贯穿7个自然村的古长城现在人们习惯称她为小河口长城,小河口长城坐落在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一带雄险陡峭的燕山山脉上,由于雄居于险峻的山岭,所以又有“第三八达岭”之称。是辽宁省与河北省的分界线。小河口长城是用青砖修建的,城墙上的石头长满了青苔,书写着久远的历史。这段大约长8.9公里的长城至今依旧砖石坚牢,约有31座敌楼、18座战台、14座烽火台。据史料记载,小河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小河口是西沟村的一个自然屯,这里的长城因远处深山老林,鲜为人知,是原汁原味的野长城,小河口地势险要,两山夹一沟,长城扼守水关,这里的原始森林景观自然和谐,长城被森林掩映,敌楼上长着百年青松,气势雄伟,令人叫绝,更令人赞叹的是,这里的敌楼门窗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具有…详情 ▷
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占地33万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北部,故得此名。昭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方城是陵园的主体部分,结构与福陵的方城相似。北陵既有古老的传统建筑,又有现代化游园设施,置身园中,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它是国内外游人来沈必游之地。清昭陵内古松参天,有许多地方值得观看,像赑屃驮石碑、角楼、后山的陵墓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详情 ▷
清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座落在永陵镇西北一公里之启运山南麓。陵寝65依山面水,四周群山拱卫,众水朝宗,山环水抱,风景壮观,交通方便,气候宜人。清永陵是清皇室的祖陵,位居清初盛京三陵之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称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兴京陵为永陵。至今已有4余年的历史。这里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和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顺治五年清世祖福临追封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并追封礼敦为武功郡王,塔察篇古为恪恭贝勒。永陵古建筑群由下马碑、前院、方城、宝城、省牲所等部分组成。陵寝总占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陵前有八百多米笔直的参拜道。参拜道的南端东西两侧,及参拜道的北端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下马石碑。陵寝建筑,黄瓦红墙,琉璃瓦顶。形制简陋、朴实无华。陵山、享殿、方城门皆冠名“启运”以示满族发祥于此,清朝肇基于此。前院内并列四皇帝,四皇后圣德神功碑楼是清帝陵寝中的特例。小木作硬山式正红门别具满族特色。碑楼“坐龙”石刻为…详情 ▷
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于锦州市凌河区北京路5段1号,是一座集历史文化传播、艺术博览、风景园林为一体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1988年,中央和省、市投资27万元进行改扩建,新馆由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由三个园区组成,即南园(风景园区)、中园(纪念园区)、北园(游览园区)。馆区整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8.8万平方米,主题建筑面积86平方米。建筑风格凸显军事特色,以中国式牌楼寓意胜利的“凯旋门”。基本陈列共分为四个部分:即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馆藏文物1.1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3件。23年,省、市又投资6万元对陈列和园区进行改造维修,改造后的新馆扩建和延伸了景区面积,中轴线向南延伸了6米,建设了5余平方米的胜利广场,设计建造了雕刻5万多烈士名字的中国最长的烈士名录墙。依托南低北高的地势,修建了14级台阶,直达纪念广场。同时,对原来的四个部分进行了彻底改造,建筑材料全部采用现代化最新材质和工艺,陈列采用灯箱、光导沙盘、雕塑、油画、投影、景观复原、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全面展示了辽沈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详情 ▷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丹东市。坐落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英华山上,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保卫,派出志愿军于195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鲜进行的正义战争。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199年1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1993年7月25日,新馆落成并举行开馆典礼,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为抗美援朝纪念馆开馆剪彩,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刘华清等同志为抗美援朝纪念馆开馆题词。该馆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由纪念塔、陈列馆、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并设有大型露天兵器陈列场。纪念塔塔高53米,正面镶嵌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底部是用汉白玉雕刻的由旗帜、鲜花、彩带组成的塔徽。塔上端的东西两侧分别镶嵌了石雕的“和平万岁纪念章”和…详情 ▷
关向应纪念馆位于关向应同志故居——大连市金州区向应镇关家村。始建于1986年,由当时的金县人民政府兴建。1989年7月,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22年在关向应诞辰1周年之际重建新馆,26年进一步改扩建,27年9月1日重新开馆。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关向应故居遗址(两间草房、农家小院)、纪念馆、广场、绿地等。纪念馆中陈列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实物,形象生动地记述了关向应同志光辉的一生。关向应同志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早期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原名关致祥,192年9月1日出生在一个普通满族民农民家庭。1924年在大连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苏联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先后在中国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1928年中共“六大”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任共青团中央书记,19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参加中共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工作,1932年创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主席和红三军政委.1934年1月任红军第二军团副政委。1936年冬任红二…详情 ▷
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位于抚顺市望花区雷锋路东段61号,原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驻地附近,占地面积999平方米,建筑面积48平方米。194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196年,雷锋入伍后不久便随部队来到了抚顺,并在抚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闪光的年华。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年仅22岁。8月17日,抚顺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他安葬在葛布烈士陵园内。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年3月11日,为了永远纪念雷锋,深入宣传和学习雷锋,抚顺市委决定在望花公园内修建雷锋烈士纪念馆,1964年8月15日奠基,1965年8月15日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仪式。199年,总书记亲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视察,并亲笔题写馆名。建馆以来,抚顺雷锋纪念馆曾经接待了国家领导人及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人士,还接待了国际友人2万多人,观众达58万人次。22年改扩建以来,平均每年接待观众约12万人次。国家各部委办局,如中宣部、中组部、中纪委、发改委、民政部、旅游局等领导也专程来馆视察指导,对雷锋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极大地关心和支持。…详情 ▷
位于沈阳东北部,柳条湖立交桥西北,西靠长大铁路,博物馆主体本身就是一座历史纪念建筑物,它以残历碑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一部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从残历碑正面拱形门进入一楼正厅,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残月形时钟其时针指着1时2分这是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北大营的时刻。管内二至三楼为“九·一八”事变历史陈列。“九·一八”事变碑位于于洪区陵东乡柳条湖望花立交桥北侧。碑西侧为长大铁路,东为公路,向北就是当年的北大营。在铁路东侧,原日本关东军曾树立木制标牌,竖书“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线路爆破地点”字样,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这个形水泥纪念物,上面为尾翼形碑身高5米…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