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文物保护单位-P4
张陵山遗址,在吴县甪直镇西南2公里处。1956年发现,1957年南京博物院复查。张陵山实为东西两座相距约1米的土墩,俗称东山、西山,面积各约6平方米,高出地面约6米。1977年和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西山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和1984年…详情 ▷
叶圣陶先生墓园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古镇景区叶圣陶纪念馆西北。1988年12月18日,长子叶至善及其亲朋护送叶圣陶部分骨灰至苏州甪直,安放在石棺中。墓园坐西朝东,墓台高1米,长11米,宽1米,碑墙高3米,宽5米,全部由花岗石建成。碑墙上镌刻赵朴初题书“叶圣陶先生墓”…详情 ▷
遂高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横金桥。原是明代隐士王铨的住宅。王铨,字秉之,东山人。曾被选为杭州府经历,但他不愿做官,不去赴任。时其兄王鏊在京任职致词给他,其中有“输与伊人一着高”之句,遂将第宅命名为遂高堂。原有东望楼、远宣堂、遂高堂等多幢建筑,现剩布局于一…详情 ▷
山塘街鹭飞桥东五十步有古松园。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古松园为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详情 ▷
榜眼府第在木渎镇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前宅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则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详情 ▷
涵村店铺位于村中街上。店铺面阔3间,宽128米,进深七桁带前后廊78米。硬山搏风造,板瓦顶,柱圆作,柱头有覆盆形卷杀,无坐斗。檐柱系梓木,础为青石提灯形,金柱楠木质,径28厘米,高345米,木质柱础。山柱均落地,柱础木质。梁系银杏木,扁作、月形、刻纹。五架梁镶嵌在…详情 ▷
栖贤巷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相传该村曾是秦末遗民商山四皓之一东园公隐居处。现在存留的只是栖贤巷门,即是东园公隐居于此经常出入山上的一条街巷。巷门就在街巷的北端,巷门跨巷而建,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一间,进深四檩。四周设青石压沿,中间小砖铺地。立柱四根,下置青石…详情 ▷
灭渡桥位于苏州城东南隅葑门外。跨京杭古运河,该处为水陆要津,原没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取名“渡”。今讹称觅渡桥。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1月,至大德四年3月竣工,历时一年有余。明代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间再修,19…详情 ▷
斜塘土地庙位于原斜塘镇旺墓村,大门朝北,因此又被称为“朝北土地庙”,庙西3米即为广袤的独墅湖,东北面则有一座三节平板石桥—永安桥。斜塘土地庙位处苏州斜塘镇旺墓村,自古便是苏州东郊的贸易集市和苏州到淞江的重要水上驿站。物专家考古论证,从基础填加罐瓦片中有“韩瓶”碎片…详情 ▷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城东15公里吴县唯亭镇东北2公里陵南村北、阳澄湖南岸65米处。地面有两座紧邻的土墩,一名草鞋山,高15米,一名夷陵山,高1523米。1973年钻探初步查明,遗址中心区域东西长26米,南北宽17米,面积44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土墩面积的3倍。遗址…详情 ▷
申时行墓在苏州历代陵墓中,规模最大且保存较完整,在江南罕见。申时行(公元1535~1614年),字汝默,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苏州出生的大官僚(明苏州状元)。申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考中状元后,步步高升,官至礼部尚书兼大学土,卒后加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等职…详情 ▷
范文正公忠烈庙即范公祠,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52年)而建。绍兴年间重修改建天平山附近范仲淹所建祖祠及其子孙增建的范公祠,揭宋帝所赐“忠烈”之榜于庙门。元、明、清…详情 ▷
光福塔在龟山(塔山)之巅,是光福镇的标志。光福塔本名舍利佛塔,塔内原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讲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光福塔呈正方形,四面七级,高25米,系砖木混合结构。塔内陈列着四十九尊佛像,八十八级台阶。塔创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光福古镇以…详情 ▷
大觉寺桥位于原吴县车坊大姚村大觉寺遗址前。桥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47),元至正十一年(1351)重建。梁式石桥,面为武康石,基础为青石,其金刚墙以块石错缝累迭而成。宽27米,长515米。桥面由五块略带拱势的长石条组成,中间三块较宽,两侧各有一块略高,组成沿口。沿…详情 ▷
明代杰出的建筑大师“香山帮”匠人的鼻祖蒯祥墓,在吴县胥口乡渔帆村南。墓坐北朝南,面向太湖,右前方立有明天顺二年(1458)英宗朱祁镇赐给他祖父蒯明思、祖母顾氏的“奉天诰命碑”。蒯祥死后,归葬祖茔。蒯祥于明永乐年间参加北京城九门、两宫的建筑,正统中又领导过重建三大殿…详情 ▷
诸公井亭位于东山镇西街。井成于明代,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太湖涸,东山居民用水发生困难,时里中父老倡议募金挖井,以解水荒。迨井建成,周围居民得益匪浅,为纪念创建父老和捐金者,命名“诸公井”,以志不忘。井亭建于清代。东山旧俗中,以正月上旬出“猛将会”最为…详情 ▷
熙庆堂熙庆堂位于东山杨湾镇。原有门厅、大厅、门楼、前楼、后楼及附房等建筑组成。现还剩建筑年代较晚的前楼,砖雕门楼和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后楼等建筑,楼内居住着18户居民。门楼:比较高宏,砖木结构,哺鸡脊。做法精细,定盘枋和斗盘方上贴做细方砖,雕刻变体如意头纹,转折都成…详情 ▷
苏州东山新义村绍德堂,是叶姓购置的宅第。宅主轴上尚有院门,大厅,住楼三进建筑物。原还有门屋、茶厅、花园等建筑。各进都用院墙封围,中置院门贯通。院内两侧置有厢房(耳房),边侧另有备弄,为日常进出的交通道,惜今已废圮,仅留存残址。但仅从现存三座建筑也足以说明其规模。第…详情 ▷
楠木厅位于东山镇中心,厅名念勤堂,原属宋姓所有,全宅以厅历史最早,惜无文献记载,不知确建年代。从其形制可称明代建筑。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厅均用楠木为材,故又称“楠木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七檩812米,前轩后廊,平面呈矩形。外观为二坡硬山顶,山面…详情 ▷
楞伽寺塔俗称上方塔,位于石湖上方山顶。进入上方山森林公园大门左拐,至山脚拾级而上,便到了楞伽塔院,而楞伽寺早废。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8年),由吴郡太守李显所建,因“树因之最,无过起塔,崇福之重,讵甚建幢”,故“在郡城西山顶上营造七层宝塔,以九舍利置其中,外重,石…详情 ▷
韩世忠墓,在吴县灵岩山西南麓,宋“绍兴二十一年敕葬于此”。韩世忠为南宋名将,字良臣,陕西绥德人。他力图恢复中原,反对朝廷议和,于绍兴十年(114)被解除兵权,授枢密使虚职。岳飞冤狱,韩世忠面诘秦桧,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被害后,乃自请解职,自号清凉…详情 ▷
楞严经石刻位于吴中区光福镇司徒庙。狮林寺位于光福下绞村凤凰山西麓,相传建于南宋。当时,香火极盛,庙宇宏大。清乾隆帝至江南巡视到玄墓山,途径狮林寺小憩,手书狮林寺御额。光绪年间,住持定元法师时曾中兴一时,后日渐衰败。民国期间尚留金刚殿三间、大雄宝殿五间、观音殿五间、…详情 ▷
明善堂在江苏吴县东山杨湾上湾村,是一座建筑艺术极高而又富丽堂皇的民间住宅。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建筑在东部,有花厅,大厅,主楼及左右备弄,厢房等。偏西有墙门,耳房,客堂,佛楼及花园等。各栋房屋之间有天井,库门,塞口墙相隔。厅面三间,宽125米,进深八柱十架十三楗,有1…详情 ▷
文徵明墓文徵明墓,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徵明(147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详情 ▷
东山民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南东山镇松园弄。东山民居,又名春在楼,俗称雕花楼,原为金氏地主宅院,占地55平方米。砖雕门楼高达9米,仿木结构,飞檐翼角,运用细砖镶嵌、透雕、高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手法,遍刻福禄吉祥图案、文字及尧舜禅让、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等历史人物故…详情 ▷
紫金庵罗汉塑像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在洞庭东山西卯坞内。始创于唐代,清代重修。主要建筑虽仅为一殿一堂,但它因有南宋民间雕塑名潮夫妇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罗汉像而声名远扬。紫金庵大殿正面巍坐在覆莲座上的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迦叶和阿难侍立两旁;海岛观音壁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