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文物保护单位-P2
竦口瓷窑址位于歙县竦口村外,东临扬之水,北襟双竦水,窑址在两水汇合处的小山丘上,主要产青瓷,胎色乌黑或深蓝,产品主要为碗、盏、盘,亦有壶、盅等,釉色多系青灰,深浅不一,部分有碎裂纹。早期瓷釉呈酱储色。部分釉浸全身,部分釉不及圈脚。碗、盏多系正叠烧,以大套小,有多达…详情 ▷
麟凤桥黄山市仙源镇水东村横跨麻川河,为五孔石拱桥,桥长916米、宽71米、高12米。桥南侧有石经幢一根,地面刻一枚钱纹。麟凤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竣工,清光绪五年(1879年)曾维修过。该桥系一座单曲拱形石桥,全青麻石垒…详情 ▷
甘棠崔家镇守月弯河风水的村口亭,配有锁桥、钥桥各1座,并有铁链和石桩栓锁。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崔宪按参加北京皇宫修建的太平艺师毕昌带回的图样捐资修建,八角;17块青石浮雕则出于青阳—艺师之手。因毁于火,明崇祯四年(1631),崔应兆重建,改为六角,…详情 ▷
苏氏宗祠与海宁学舍位于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岭下村。苏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重建于清同治年间。该祠三进,进深38米,宽153米。前进门厅为五凤楼式,檐下木构件雕有人物、山水、楼台亭阁等图案,雕饰精美第二进两边墙上绘有山水壁画两幅和忠、孝、节、义4个黑漆大字第三进寝殿台…详情 ▷
希范堂位于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岭下村。是清朝官员、著名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建于清光绪11年(公元1885年)间,距今有12多年历史,2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范堂主体建筑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左右两边有厢房,后进为3间走马楼。堂内的斜…详情 ▷
黄山古观景亭,初始于汉末会稽太守陈业隐居黄山,至明万历三十四年(166)普门和尚入山后,寺院亭阁数量渐多。亭阁集揽胜、休憩、避雨诸多功能于一体,更兼点缀景观效应,是景区观光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据黄山旧志记载,黄山曾有历代亭阁4余处。以此推算,平均约15…详情 ▷
知还山庄位于黄山区耿城镇沟村村由当地徽商谭芝屏所建。民国9年动工,民国16年建成。山庄内建有花园、庭院、水池等。主楼外部为西班牙建筑形式,内部参入徽派建筑的元素,坐北朝南长方形两层楼。面阔128米,进深24米,楼高12米。建筑面积614平方米。保护范围:四周院墙外…详情 ▷
弦歌里廊桥建于明代,建于清代,是黄山区保存完好的唯一的廊桥。该建筑为一进三开间二层,面阔13米,进深6米,高7米,占地面积66825平米。其下石拱桥2米高、4米长、6米宽。阁面东南,巷棚硬山式,两旁有封火墙。主楼一进三开间,木架结构穿斗式,黟县青大石块砌,圆柱方梁…详情 ▷
三甲祠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城区六角楼广场东侧,年代为明。三甲祠又名世德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每年腊月二十三晚,是祠堂祭祖之时。祭祖膳桌摆列36桌,每桌系红帷,点一对红烛,共72支红烛,所有梁钩上挂有大小宫灯、琉璃灯,烛火融融,红光一片,着实可见其气象之不一般。三甲…详情 ▷
岩寺文峰塔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北郊的原入村口又称水口塔或岩寺塔,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在通往岩寺高速入口的公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塔的全貌。该塔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寺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23年(即公元1544年),为里人郑佐倡建,历时十五载。郑佐,字双溪,…详情 ▷
慈光阁古称朱砂庵,原为法海寺,明嘉靖间(1522—1566),玄阳道士居此,题额“步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166年)普门僧来此,改法海禅院。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曾是徽、宣两州禅林之首。清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详情 ▷
黄山摩崖石刻群黄山摩崖石刻,是黄山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它使神奇险秀的黄山更具灵妙之蕴。黄山风景区园林管理者为弘扬黄山博大精深的文化,保护黄山独特绝伦之瑰宝,对全山摩崖石刻进行普查与描漆出新,并辑录成集。黄山摩崖石刻,或一字,或几字,或数十上百字;或咏赞,…详情 ▷
时代:唐至民国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游览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完善于当代。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目前,全山磴道总长约85公里,有石阶63万余级。历代铺筑磴道的同时,还在沿线…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