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旅游景点介绍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内,在湘江西岸岳麓山东,指湖南大学早期阶段(1926—1959年)建成的校舍建筑。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共有九栋, 分别是:二院(现物理学院实验楼)、科学馆(现校办公楼)、工程馆(现教学北楼)、大礼堂、老图书馆、胜利斋教工宿舍、第一学生宿舍(现基建处办公楼)、第七学生宿舍(现离退休处办公楼)、老九舍(现重点实验室)。 这些建筑分别建于20世纪20至50年代,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洋式风格,只有大礼堂和图书馆属于中式风格,二院属于折中主义建筑,科学馆属于西洋古典风格,其它大部分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建筑则属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 其建筑风格与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变同步,同时也体现了从古代书院走向现代大学的历史过程。
2013年5月,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历史沿革
民国十六年(1927年),湖南大学超出岳麓书院向外发展新建一栋教学楼,称为“湖南大学第二院”,简称二院(岳麓书院被称为“第一院”),由建筑师刘敦桢设计。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院竣工。西洋式屋顶,平面呈“山”字形,门窗形式统一,富有特点。砖的砌法考究,并有多种预制砖。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湖南大学开始兴建“科学馆”(今校办公楼),最先由土木系的蔡泽奉教授支持设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科学馆竣工。此建筑为当时湖南省内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动工时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亲自参加了典礼,并题字“学以致用”,刻石刊于大楼入口门厅的墙上。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第一学生宿舍由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一学生宿舍竣工。一舍建设时值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抗战时期湖南大学迁往湘西,校舍遭到日军轰炸、焚烧,损失惨重。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了一批宿舍建筑,都是采用木屋架、木楼板,地板、青砖、青瓦、清水墙面,清一色的地方材料,因地制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九学生宿舍由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同年竣工。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老图书馆开工修复遗址,由柳士英教授主持设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老图书馆竣工。有书库三层,目录厅和办公房若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馆藏图书79182册。1951年,老图书馆扩建,总面积达2300多平米。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第七学生宿舍竣工,由柳士英教授支持设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工程馆开始由柳士英教授支持设计,今为湖南大学教学北楼。1953年,工程馆竣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湖南大学胜利斋教工宿舍建成。
1951年,大礼堂由柳士英教授支持设计。1953年,大礼堂竣工。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历史文化
湖南大学的老建筑与两次关系国家历史的重大事件有关。抗战爆发后,故宫内保存的数十万件国宝为防不测,分两路向南迁移。其中一路经过长沙,就存放在当时的湖南大学图书馆地下室内。当这批国宝刚离开不久,这栋楼就被日军飞机炸毁,故宫国宝在此躲过一劫。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日军投降,国民政府在中国国内分设了多个受降点,其中长衡岳地区的受降点就设在湖南大学。在湖南大学科学馆(今校办公楼)二楼东头的一间大房间内举行仪式,当时国民政府的王耀武将军接受日军的投降。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建筑特点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共有9栋建筑。大多可分为三种风格,第一种是将西方各种建筑式样进行集仿的折中主义风格,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一般分为横三段和纵三段;第二种是当年十分流行的,以中国固有式建筑为代表的混合式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形体由功能空间确定,外观呈现洋式建筑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建筑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第三种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采用符合功能的空间,较为简洁的体量,展现出当时最新的建筑潮流。
湖南大学校园内的早期建筑,主要以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建筑师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所做的探索。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中,如大礼堂、老图书馆较符合民族主义风格的指导思想,在外观上采用了中国“重要之国粹”——大屋顶,在细部装饰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彩画,装饰等;在技术上则大量运用西方先进的“科学之原则”——钢筋混凝土乃至大跨度木屋架以及现代平面和空间布局手法,并在其中采用斗拱等中国传统木建筑构件。
湖南大学现代主义建筑,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大胆创造出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较少量装饰等特点。如工程馆。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其他介绍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共有9栋,分别是:二院(今物理学院实验楼)、科学馆(今校办公楼)、工程馆(今教学北楼)、大礼堂、老图书馆、胜利斋教工宿舍、第一学生宿舍(今基建处办公楼)、第七学生宿舍(今离退休处办公楼)、老九舍(今重点实验室)。这些建筑分别建于上世纪20至50年代。
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洋式风格,只有大礼堂和图书馆属于中式风格,二院(今物理学院实验楼)属于折中主义建筑,科学馆(今校办公大楼)属于西洋古典风格,其它大部分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建筑则属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
大礼堂位于湖南大学内,由湖南大学土木系柳士英教授设计,于1951年动工兴建,1953年竣工。礼堂占地1566平方米,建筑面积2266.86平方米,砖混结构,主体共3层,重檐筒瓦屋顶,其外观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斗拱、脊饰、彩绘、纹样),细部处理手法独到,曲线及圆形母题的运用,富有动感的装饰造型,体现出建筑的独特个性。整个建筑清新典雅,融汇中西,风格独特,而且造价经济,空间利用讲究科学,使用率高,为当时湖南不可多得的优秀建筑。
大礼堂与岳麓书院处于一条轴线上,与岳麓书院的建筑同具传统建筑的风格。其外观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斗拱、脊饰、彩绘、纹样),细部处理手法独到,曲线及圆形母题的运用,富有动感的装饰造型,体现出建筑的独特个性。整个建筑清新典雅,融汇中西,风格独特,而且造价经济,空间利用讲究科学,使用率高,为当时湖南不可多得的优秀建筑,因此,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昌中南民族学院均依此进行了仿建。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