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瓦克佛寺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城西北50公里处的沙漠中,是一处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遗址,总面积达2370平方米。塔院建筑遗迹平面呈方形,院墙土坯砌筑,东西长49米,南北长49.4米,残高约3米,南墙中部为院门。佛塔用土坯砌筑,残高9米,平面为“十”字形,长50米,宽45米。
热瓦克佛寺遗址,塔基分四极,平面呈方形,边长15米,高5.3米。塔身为圆柱形,直径9.6米,残高3.6米,塔顶为覆钵形,已残。院墙内外两侧塑有精美的佛和菩萨像,以及大量形体较小的辅像和浮雕饰件,院墙上还有少量壁画。热瓦克佛寺遗址的形制和精美塑像在新疆古代佛寺遗址中独树一帜,并与犍陀罗艺术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某些塑像还具有秣菟罗艺术风格。是研究新疆古代佛教、佛寺形制和塑像艺术难得的重要资料。
热瓦克佛寺遗址,于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2001〕25号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瓦克佛寺遗址遗址简介
在于阗大行其道之时,也是于阗建筑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大大小小的佛寺庙宇、泥塑壁画遍布于阗各城郭,热瓦克佛寺就是那一时期寺庙建筑的代表。热瓦克佛寺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和田以东的大沙漠中,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群。佛塔周围有一座院落,院墙内外有许多泥塑壁画,塑像风格与中土迥异,衣饰形态都带有鲜明的西亚风格。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洛浦县吉亚乡西北70公里处的沙漠中,离县城60公里。是和田地区保存较好的唯一具有犍陀罗风格的佛寺遗址。兴衰年代为公元2——10世纪。
热瓦克佛寺遗址发展历史
1901年4月11-18日,斯坦因在热瓦克发掘8天,得到一些珍贵文物,测绘了遗址图,对91尊无法搬走的佛像进行了拍照。斯坦因发现这些佛像的风格与印度西北部的庙宇里的许多佛像极为相似。
1906年9月,斯坦因又来热瓦克,发现泥佛多被本地寻宝者破坏。他又挖掘了不少文物,并核对了1901年的图纸
1928年,德国人椿克尔大肆挖掘,获文物6箱,虽一度被和田当局扣留,但后来仍被携往国外,今存德国不来梅市。
1929年6月12日,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考古舒适途中经过热瓦克,后于《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略为论及。1942年,洛浦县当局发现此遗址,由县长周宝成派肉孜阿洪等民工挖掘了寺院墙北,出土涂金塑像3尊,完整泥塑佛像20尊以及五株钱、泥猴、碎古钱、珠子、檀香木等。次年呈报省府,组成古物保管委员会,在和田城举办了历史文物展览。这批文物的下落不明,其中存于县政府的2颗佛头50年代有人看到,后散失。
热瓦克佛寺遗址布局结构
是一组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庙宇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两个门形缺口,院墙每边长45米。
东墙外有一小庙,部分墙壁残存,内壁涂石膏,庙东墙内壁有穹形壁龛,壁上满刻逐层缩小的穹形纹路,线条规整流利,据说曾有立佛在内,此庙现毁坏殆尽。四面院内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残迹,以西、亲墙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于外,有些则毁坏不存。
热瓦克佛寺遗址其他介绍
导 游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和田洛浦县玉龙喀什镇40公里的库拉坎斯曼沙漠中,周围沙丘茫茫无边人迹罕至。热瓦克,维吾尔语意为亭台楼阁,因佛塔中土塔耸立,故名热瓦克,又译洛瓦克、姚瓦克、拉瓦克。介 绍 热瓦克是一组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庙宇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两个门形缺口,院墙每边长45米。东墙外有一小庙,部分墙壁残存,内壁涂石膏,庙东墙内壁有穹形壁龛,壁上满刻逐层缩小的穹形纹路,线条规整流利,据说曾有立佛在内,此庙现毁坏殆尽。
四面院内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残迹,以西、东墙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于外,有些则毁坏不存。佛高约3米,每隔0.6米即有一尊。在未风化的墙壁上均有壁画,供养人像,此丘云气纹和图案插于佛佝之间,色彩单调,以褚色为主,泥塑佛像有明显的健陀罗风格。
院中为佛塔。塔系土坯砌筑,多处被人挖坏。塔基基本为正方形,高约6~7米,塔身为复钵式,残高为3米,为典型的印度复钵式佛塔。寺院内外散布着红、黑钯和少量彩轴陶片,还有散乱于地表的人骨、泥塑佛像残体和剪轮五珠铜钱,附近有屋宇建筑的痕迹。
关于热瓦克的历史沿革和兴废年代,史无记载。学者据出土文物和佛像,壁画风格,以及以塔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推断为南北朝及唐代所建。热瓦克佛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热瓦克佛寺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