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门寺旅游景点介绍
木门寺,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镇木门村,为临济宗禅院,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占地面积约600平米。
木门寺为亭内修塔,亭外建殿的古建筑群, 由无际禅师亭、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建筑组成。木门寺仿木结构的石建筑,是现代建筑学者和雕刻艺术家研究、鉴赏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
2006年5月25日,木门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门寺历史沿革
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木门寺始建。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无际禅师圆寂于北京,明英宗命大臣祭奠,派人运送遗体回安岳,安葬在木门寺无际禅师亭内。
1951年,木门寺庙产被分给贫下中农。
1953年至1957年,通贤、石鼓粮站将木门寺大雄宝殿作为临时粮仓。
1958年以后,石鼓乡中心小学迁驻木门寺。
1960年,木门寺古戏楼、千手观音殿、天王殿、祖师殿和观音殿被拆除,改建为木门村小学和石鼓、胜利乡人民政府。
2013年,木门寺移交安岳县文物部门管理。
木门寺历史文化
无际禅师(1380年~1446年),安岳人,俗姓莫,讳了悟,法号无际,临济宗第十五代禅师。幼颖悟,好诵佛典,20岁出家为僧,遍历蜀中名刹,参礼诸大尊宿,后行脚云游,走繁昌山中,参禅宗高僧古拙昌俊,得其真传。返回安岳后,建立道林寺,继续苦习禅法,著有《道林录》。无际禅师的声望在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达到顶峰,被英宗召至京师,敕封护国蚕骨宗师,“登坛说法,观者如堵。”其弟子楚山绍琦禅师也非常有成就,师徒二人在四川大力弘法,振兴禅宗,形成和发展了四川体系,为中国禅宗做出了贡献。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无际禅师在北京圆寂后,明英宗下诏礼部尚书派官船护送灵柩回蜀,安葬在清凉山“佛胜寺”(后改名“木门寺”)八方石塔内。为使舍利塔不受风吹雨打,明英宗命蒯祥建一亭覆盖于石塔之上。为使亭塔结构统一协调,形成一个整体,蒯祥采用了仿木石雕的方式建筑“介”字塔亭。
木门寺其他介绍
木门寺的构建十分奇特,独具匠心,它为亭内修塔,亭外建殿的一种罕见的古建筑群。因其亭仅两扇大门用木料制作,其它部位均为石料仿木建造,故名木门寺。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木门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门寺位于安岳县城以北20公里的八庙乡石鼓片区的清凉山麓,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寺前立有石坊,-“东普禅林”。石亭内葬明代高僧无际禅师尸骨(公元1380-1446年)。无际禅师俗姓莫氏,讳了悟,法号无际,潼川府安岳白鹤岩人,著有《道林录》流传于世。
无际禅师亭背北面南,为石砌仿木建筑的无梁方殿,成“介”字形,高12米,长7.8米,宽6.8米。亭的柱、枋、檐、脊、斗拱、熬头、房瓦、滴水、椽子等均为石制,但从外观看却和木制毕真无异,真可谓天工开物。石亭系单檐四角攒尖式,飞檐挑角面宽6.8米,进深5.65米,通高10米,檐高3.6米,四周以斗拱撑托,空隙间以镂空雕卷叶花装饰。脊上雕饰仙人、异兽,亭顶雕刻待放的莲蕾,象征着佛家的圣洁。亭内正中立五级八角石塔一座,高4.7米,须弥座塔基。这便是无际禅师圆寂的石塔,内葬禅师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镜,正面阴刻无际禅师坐像。塔顶部呈穹窿状,中心雕团花图案,内壁四周四角雕卷草斗拱12朵,每朵卷草上面圆雕禅师弟子像一尊,身披袈裟,神态各异,皆面向禅师墓塔,个个面部表情悲戚凝重。
为充分显示塔亭的无比煊赫庄重、珍贵典雅,又建一木质结构的大殿将塔亭覆盖。此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共5间,每间宽13.7米,进深11米,通高12米,檐高5.5米。梁
-“雍正九年”题记。檐下饰有柱头铺作及铺间斗拱。门额饰“二龙抢宝”图案,楷书“无际禅师塔亭”6字,门前有石阶三级。大殿宏伟壮丽,雄踞清凉山麓,殿中修亭,亭中建塔,巧夺天工,绝无仅有。殿内尚有两块高3.4米,宽1.2米,厚0.2米的大石碑分立左右,一为《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碑,一为《西蜀东普无际禅师塔铭》碑,刻记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生平事迹,甚详。
木门寺这种仿木结构的石建筑,为世所罕见,是现代建筑学者和雕刻艺术家研究、鉴赏的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
木门寺后还保存了一座“大雄殿”。此殿依山而立,古朴壮丽,雕工精美。它和清凉山麓那一片葱茏炽盛的森林相映生辉,把木门寺装点得更加古朴幽静,令人陶醉。木门寺与卧佛院又相距甚近,是一个探幽揽胜的好去处。
保护范围:建筑台基向东外延150米,南至石牌坊,西至150米,北至国有森林地界,面积约4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0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木门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