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旅游景点介绍
蒙顶山,又名蒙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风景名胜区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区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千米,宽约4千米。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景区总面积54平方千米,核心面积15平方千米。
蒙顶山因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皇茶”而有“仙茶故乡”之名;以风景秀丽有“游览胜地”之誉。蒙山因雨雾蒙蒙而得名。景区由蒙山和百丈湖两个主景区组合而成。
蒙顶山风景区先后被命名为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蒙顶山历史沿革
宋熙宁七年(1072年),建立“茶马司”,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专司茶马互市事宜的官办机构遗址。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前身为红军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在蒙顶山山顶建设。
2005年,人民政府在原址重新修建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同年8月底,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竣工开馆。
蒙顶山历史文化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千年贡茶,意重蒙顶。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蒙顶贡茶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文学家王心鉴在《蒙山行》一诗中写道:“踏雪蒙山去,石径入茶畦。云深无俗迹,泉壑有禅机。灵茗倚古寺,仙竹傍天梯。此间尘嚣远,不欲思归期。”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是蒙顶山独有的掺茶技艺。相传,蒙顶山“龙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茶艺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在国人心目中,茶道似乎是追求静穆优雅的高雅艺术的代表。“龙行十八式”茶技却与传统的茶道大异其趣,表现出一种刚健向上的艺术风格,以阳刚之美独树一帜,成为古今茶文化中一道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多家电视台都纷纷进行专题或者新闻报道。“龙行十八式”茶技,它是指蒙顶山“禅茶”中所独创的十八道献茶技艺。“龙行十八式”茶技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于一炉,充满玄机妙理。掺茶师手持嘴长一米多的长嘴铜壶,翻转腾挪,提壶把盏,准确将水注入杯盏中。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式式龙行云动,招招景驰浪奔。
蒙顶山主要景点
天盖寺位于蒙顶山顶,创建于汉代,宋代重修。天盖寺占地8000平方米,遥对群山,四周环绕12株千年古银杏,中间为明代建筑石柱大殿,系蒙茶祖师吴理真结庐种茶处。大殿塑有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周围有展示蒙顶茶史的图文、实物等。天盖寺为蒙顶品茶最佳去处。寺前殿后,古坊碑林,题刊较多,以《天下大蒙顶山》碑为最。
皇茶园座落在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花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蒙茶祖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仙雾绕山巅,灵泉煮碧尖。紫砂盈玉露,馨逸润心田。”胡秉言的一首《神仙》也是对此茶的描写。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考宗淳熙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茶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
甘露石室位于皇茶园左侧甘露峰,明代双坡顶单间全石结构建筑。石柱、石殿、石斗拱、石屋面,漏光不漏雨,建筑风格甚为独到。
蒙泉井位于皇茶园旁,又名“甘露井”,侧立“古蒙泉”二碑。石栏镌刻二龙戏珠。为甘露大师种茶时汲水处。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
永兴寺坐落于蒙顶西侧山腰,海拔1000米。依山向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石雕,有九龙蟠绕,透雕"永兴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对。大雄殿为重檐悬山式,石楼三间,面阔12米,柱、梁、壁、楼等皆为全石结构。寺周有清剑南观察使黄云鹄诗碑、告谕、楹联等石刻十多幅。寺内植有七心茶花和红、白玉兰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满枝。
盘龙亭位于蒙顶山山脊东侧。系木结构六角亭,内塑有一长36.7米的石刻盘龙,造于明代,造型生动,亭内镌刻有218个造型不同的"龙"字。
天梯古道位于山腰禹王宫至天盖寺,有1430级石阶,沿30°一50°的坡度上升,宛如云梯,故名“天梯”。
茶史博物馆位于天梯古道起点处。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和茶具。记载蒙茶的碑碣,是历史的佐证。各类名茶、边茶的实物与历代形态各异的茶具相映生辉。
蒙顶山地理环境
蒙顶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名山县境内,与成都相距100千米,与雅安相距15千米蒙顶山318国道纵贯景区,成都一雅安高速公路有两条引道与蒙山和百丈湖。位于北纬N30°04′32.48″东经E103°02′33.76″。
蒙顶山风景名胜区
蒙顶山所在的雅安为著名的雨城,景区也多雨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左右,一月平均气温5℃左右,七月平均气温23℃左右。无霜期308天,雨日多达200天左右。秋多绵雨,夏为阵雨。
蒙顶山所获荣誉
蒙顶山风景区先后被命名为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蒙顶山其他介绍
由蒙山和百丈湖两个主景区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坐落在名山县境内,距成都110公里,离雅安市15公里,318国道纵贯景区,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两条引道与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蒙山,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现存建筑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春夏秋季,从山巅俯瞰,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琼阁。冬天从山下仰观,冰丝雪挂,山岗云绕,亦真亦幻。日出时金光漫射,红云飘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凤凰,沐浴着初升的朝阳。傍晚远望名山、雅安两城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景象万千。
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好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位于四川雅安名山县,是世界茶文化圣山,是茶文明发祥地。西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这里开人类种植茶树先河,从唐代到清末,中央朝廷祈天祭祖专用茶源于皇茶园。“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倾倒亿万茶客。佛经“蒙山施食仪规”,供佛用“蒙山雀舌茶”皆源于此。中国茶经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遍及五湖四海。
其中的黄牙和甘露为上品,另外还有雀舌,毛峰,碧潭飘雪等。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蒙顶山”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