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红碱淖旅游景点介绍
红碱淖,也称红碱淖尔、红碱淖海子,陕西、内蒙古边界湖泊。位于陕西省神木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之间,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总面积54平方公里,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红碱淖是中国最大沙漠湖泊。
红碱淖是清代起逐渐积水而成的年轻湖泊。21世纪初,因旅游开发及生态问题受到关注,而为人所知。同时,红碱淖是当地主要渔场,湖水也可为陕北煤田开发提供水源,因此对陕北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红碱淖流域概况
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由沙漠洼地积水而成。红碱淖地处界于海拔738.7-1448.7米的沙漠丘陵地带,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时间长,受海洋热带气团影响时间短,加之深居内陆,地势较高,下垫面保温、保水性不好,所以大陆性气候显著。其主要特点是寒暑剧烈,气候干燥,灾害频繁,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大;冬季少雨雪,夏季雨水集中,年际变率大;多西北风,风沙频繁,无霜期短,日照丰富,光能强,积温有效性大。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海拔在987-1449.4米之间。基底为侵蚀残留的黄土梁峁地形,表面为波状起伏的风成沙丘(多为片流沙和半固定沙丘),沙丘间形成大小不等的洼地(亦称滩地),一般洼地在5平方公里以上,亦有数十平方公里的,多为草原和农耕地。其周边微向中心倾斜,滩地中心与边缘呈缓坡过渡,高差约为10-30米。滩地中湿生植物茂密,低洼部位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形成沼泽或水泊(俗称海子)。是农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红碱淖流域在神林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支流秃尾河西侧至陕蒙边界。而流域西部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境内,虽然水面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流域广大,是红碱淖的主要水源地。
神木市位于黄河中游、长城沿线,陕西省的东北端,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总面积7706平方公里,居陕西各县之首。县境四五千年以前已有人类定居,秦汉始有建置,而后或郡或县相沿至今,历史上向称严疆要塞,是多民族杂处之区。光绪二十九年(1903)确定陕蒙边界,大致形成了现代县境版图。人口密度南稠北稀、神木镇最高,每平方公里281.8人,大柳塔乡最低,每平方公里8.6人;全市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35.55人。境内矿藏资源有煤、铁、石英砂等。在县境西北部4500平方公里内,储煤500多亿吨。煤质优良,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被中外专家誉为“得天独厚,世界罕见”。
经济向以农牧为主,工商次之。秦汉时县境畜牧业已相当发达,西汉王朝六大军马场之一的“天封苑”就设在今大保当乡一带。唐以后,境内东至黄河、西至窟野河下游,形成汉民族农业经济区。到清光绪年间,由于县城以北逐渐放垦,才由以牧为主的经济转为以农为主的经济。民国年间战火纷飞、时局混乱,各行各业的发展十分缓慢。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本县认真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等事业,使本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末,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上马,交通运输、煤炭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198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2110.4万元(其中农业占74.01%),比1949年增长了12.3倍,社会总产值达13985.8万元,人均收入297元,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但到20世纪末该县仍未完全脱贫,财政支出还是主要依靠国家补贴。1950年至1986年,国家共补贴16665万元,为本县同时期财政收入的4倍还多。尔林兔镇位于神木市城西北60公里的红碱淖海子东南,地势平坦,木草丰茂。蒙语意为此地多生竹芨(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汉语叫竹芨滩。历代为少数民旅游牧区,清代中叶以前为蒙地,清末划归神木市。
伊金霍洛,汉意为“圣主的院落”,历史上长期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争战的边界之地。以境内有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园而得名。汉时分属西河、朔方郡。唐时分属榆林等郡。元置西夏中兴等路,后属东胜、云内二州。清顺治年间(1649年)为便于控制蒙古各部落,在鄂尔多斯地区实行盟旗建制,其中之一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即郡王旗)。乾隆年间(1736年)从乌审旗将近族台吉的平民分为十三个苏木,划拨土地,组成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萨克旗)。1958年11月5日经国务院82次会议批准,札萨克旗、郡王旗合并,暂称“札郡旗”。1959年1月15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取旗名“伊金霍洛旗”。
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南部,全旗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7个镇、13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5万,其中少数民族1.4万人。煤炭资源量多、质好、易采,全旗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约560亿吨,保有储量325亿吨。有各类现代化大中型煤矿77座,是世界上开采技术最先进、生产效率最高、煤炭开采最安全的矿区之一,是全国第三大产煤县和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之一,也是内蒙古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旗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8%和36.4%,成功申创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名旗”和“国家园林县城”。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区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和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内蒙古佛教文化博览园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全区保存最完整的郡王府,有距今4000年的“朱开沟文化”遗址和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有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和北方地区罕有的红海子湿地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宗教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传承千年的“成吉思汗祭祀”和流传悠久的“鄂尔多斯婚礼”已被载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全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1亿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42亿元,全区103个旗县区第一位,其中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960元和16774元,均增长8.3%,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第19位,西部百强县第2位。
红碱淖被称作“昭君泪”,来自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回还,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汹涌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红碱淖位置境域
红碱淖的命名与蒙语有关。“淖”是蒙古语“淖尔(湖泊)”的简称,湖岸及浅滩的沙子呈淡红色(盐类表色),湖水为咸水,含有碱,所以取汉语红碱二字,称红碱淖。
红碱淖,是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共有湖泊,位于陕西省神木市西北部尔林兔镇东北角、中鸡乡、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东部札萨克镇交界之处,交界地段全长32公里。1980年代该湖总面积达54平方公里,湖岸周长50公里,水面达10万亩,蓄水量达7亿立方米,最大深度15米,平均水深4米,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状似三角形。由于水源减少及蒸发等原因,水面呈缩小趋势。根据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的监测,1997年,红碱淖面积尚有57平方公里,到了2015年仅剩31.51平方公里,缩水44.7%。
红碱淖水面高程1222米,平均水深15-16米,最大深度20米,总水量为8.1亿立方米。是陕西省贮水最多的湖泊。
神木红碱淖其他介绍
红碱淖风景名胜区位于神木县西北部神府、东胜煤田腹地。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意思是水泊、湖泊。景区似三角形,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长处12公里,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属高原性内陆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红碱淖四周生态环境良好,东侧有天然牧场尔林兔草原,水草丰盛,牛羊成群。南北两侧以沙丘、滩地为主,滩地上足以沙柳为主的大面积固沙防风林带,沙丘多已固定。红碱淖盛产多种淡水鱼类。
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许多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共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主要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以及鸬鹚、海鸥、鱼鹰、野鸭、鸳鸯等。每逢春秋两季,成千上万只鸟类聚集于此,上下翻飞,翩翩起舞,和乐齐鸣,场面非常壮观。
红碱淖周围错落起伏的沙丘与大小不等的片状草场相间,雪白的羊群似朵朵白云点缀其间,簇簇沙柳在金黄色的沙丘中格外翠绿,激越的信天游在天空中久久回荡。辽阔的湖面、绵软的沙滩、静谧的原野、翠绿的草原、充满生机的植物、翩翩起舞的飞禽、奔腾汹涌的巨浪、随波逐流的小舟、喷薄欲出的朝阳、夕阳西下的霞光、典型的塞外风光与蒙汉两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风情,构成红碱淖风景名胜区完美独特的自然景观。
地址:榆林市神木市尔林兔镇
类型:湖泊乘船游览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4-5小时
电话:0912-8482009;0912-8482029
官方
开放时间:8:00-19:00
门票信息:门市价:25.0元起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邮资门票:48元,普通门票:47元;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邮资门票:26元,普通门票:25元。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神木红碱淖”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