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上海市>虹口区旅游景点

上海邮政总局

上海邮政总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邮政总局景点照片

上海邮政总局旅游景点介绍

中国上海市四川路桥北堍建筑

  上海邮政总局,坐落于中国上海市四川路桥北堍,门牌为虹口区北苏州路276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造价为320万银元。由当时沪上著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负责设计,本埠知名的余洪记营造厂负责营建。大楼拥有号称“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气势雄伟,仍为上海市邮政局和四川路桥邮政支局所在地。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上海邮政总局历史发展

  在上海南市城隍庙右侧有一条小街,名叫馆驿街。今天,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很少有人能说出小街取名的由来,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上海市区最早的邮递通信机构所在地。

上海邮政总局英国驿务署

  1861年,英国擅自在上海英租界设立邮局,称为“英国驿务署”,又称“大英书信馆”。此后,法、美、日、德、俄五国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相继在上海设立邮局,称之为“客邮局”。这些所谓“客邮局”援引本国的邮政章程,贴用本国的邮票,盖用本国文字的中国地名戳,不仅收寄本国侨民的邮件,还公开办理中国人交寄的国际邮件。

  此外,上海英租界工部局还单独设立邮务机构,名为“工部局书信馆”。

上海邮政总局历史起源

  早期的上海邮政,主条目:上海邮政。在上海,近代邮政创办以前,存在各种通信传送的机构,官办的“邮驿”“铺递”与民办的“信局”主宰了所有的邮政业务。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于1843年开埠,鉴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相邻的沿海省份的民营信局纷纷将业务扩展到上海,甚至设立总号。一时间上海地区的信局多达90多家,为全国的通信中心。当时民营信局主营业务为传递信件包裹、汇款、票据业务等等,与今日的邮局业务已十分近似。而且当时有些信局还有普通邮费和邮件保险费之分,类似于今日的平信和挂号信。开埠后乃至租界的设立,使得近代的邮政业务开始进入本埠。1861年英国当局于上海英租界设立邮政局,时称“英国驿务署”或“大英书信馆”,办理英国在沪侨民的邮件往来业务,同时也承接租界内华人交付的国际往来邮件。

  此后驻沪各国领事馆都设立了直属于本国驻沪总领馆或相关的租界当局。这种局面延续了将近10多年,直至1878年政府性质的邮政创办。

上海邮政总局地理位置

  地址:北苏州路250号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上海邮政总局其他介绍

  上海邮政总局坐落于上海四川路桥北堍,门牌为虹口区四川北路276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造价为320万银元。由当时沪上著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负责设计,本埠知名的余洪记营造厂负责营建。大楼拥有号称“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气势雄伟,现在为邮政博物馆。

  大楼整体风格为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国家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主体参照英国古典建筑风格,融合了罗马式的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钟楼。其中大楼主立面即南面和东面以及东北转角处共设有19根高数十米的罗马科林斯柱。

  塔楼两旁有两组不同的雕像,这两组青铜雕像是邮政总局的标志之一。东方的一组雕像,为分别手持火车头、飞机和通信电缆的人物,分别象征交通通信事业。而南方的一组雕像则为希腊神话人物,中央的是被称为通信之神或者商神的赫尔墨斯,左右则为爱神厄洛斯和阿佛洛狄忒,代表邮政事业是连接人类感情的纽带。不过塑像的原件毁于文革-期间,所幸被毁之前,由一位美术学校的学生用石膏偷翻了模子,当文革结束以后,在邮政总局大楼翻修过程中,根据这对石膏模子,重新铸造成和原件一样的复制品,也就是今天依旧设立在塔楼两侧的铜像。

  而主立面上,墙面使用了细粒水刷石粉面,而北墙则是经典的机制红砖墙,整体具有很浓郁的英国风情。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上海邮政总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上海邮政总局”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