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水桥旅游景点介绍
鸣水桥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区东南34公里的閤皂山凌云峰峡山口,四周崇山峻岭、翠竹苍松、壑深流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桥拱保存较好。是江西省现存的两座北宋石桥之一(另一座是庐山的观音桥)。
鸣水桥历史状态
鸣水亭在清初焚毁,1934年閤皂山住持欧阳明性重建一亭,1958年因修公路上山拆除。清江县人民政府于1979年冬季至翌年春季对鸣水桥按原貌进行整修,并采取了迁公路保护古桥的措施。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鸣水桥和一天门”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鸣水桥地理环境
鸣水桥鸣水桥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境内。
从瀑布泉沿山谷北上七十米处,有一座小桥,横跨峡谷。九龙泉两水奔来相汇,穿过桥孔,向南直泻山谷,跌岩击石,声若雷鸣,因此,这座桥被命名为鸣水桥。此桥凿崖为基,以长条石砌桥座,用长0.58米、宽0.44米、高0.34米方石7块,自左至右砌为单拱,自上游纵向并列砌17道拱圈,联为单瓮。石桥内空高2.5米,宽2.6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系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长7.3米,宽6.8米。桥上两侧设栏杆,由望柱、栏额、华板、地袱相构。望柱雕刻莲花瓣头,栏额、华板、地袱均为素面。桥瓮内,东岸基石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镌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閤皂山道众化缘信”,西岸逆流方向刻有“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清晰可识。鸣水桥是江西省现存两座宋代石拱桥之一,与庐山观音桥堪称“姐妹桥”。现桥碑上的桥名,是南宋文天祥任赣州知府时,曾游览阁皂山手书的拓刻原迹。
鸣水桥其他介绍
宋代鸣水桥位于樟树市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质拱桥。桥桥长7.3米,宽6.8米,为石砌单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上雕刻莲花瓣、桥瓮内,东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雕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辨。鸣水桥是阁皂山八景之一。据《阁皂山八景记》载:阁水源处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约一百年后,在南宋开禧年间始建亭于桥上曰“鸣水台亭”。亭台“清初焚毁”,因桥畔景色秀丽,且闻飞瀑之声,故桥曰“鸣水”。桥上台亭曾有“鸣扬万壑,水击千岩”和“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对联。历代名人朱熹、文天祥、何中、吴澄、解缙等先后道此游览题咏、1987年重新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2006年,鸣水桥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鸣水桥”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