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改编旧址旅游景点介绍
瑶里改编旧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占地面积1544平方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于此举行瑶里改编。
瑶里改编旧址包括宏毅祠、敬义堂、程家祠堂3处历史遗存。瑶里改编是陈毅领导南方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的重要历史事件,旧址是研究新四军历史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5日,瑶里改编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瑶里改编旧址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红军与游击队,开始了三年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了多个游击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于国民党的“清剿”,分布在皖浙赣边区的各游击队被迫离开原游击区,转移到休宁与婺源交界的鄣公山。皖浙赣省委扩大会议成立了赣东北、皖赣、上皖浙、下皖浙和开(化)婺(源)休(宁)等5个特委,建立了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蒋介石被迫调走“清剿”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主力部队,分散在皖浙赣边区各地的游击队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区域鄣公山集结。同年9月22日,国民党以发表《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形式,宣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同年9月29日,项英、陈毅以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名义发表《告南方游击队公开信》,在南昌设立南方红军游击队接洽处,召集红军游击队下山。与此同时,皖赣特委也派人赴南昌寻找上级领导。陈毅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两次来到靠近鄣公山的景德镇瑶里,居住在“敬义堂”,领导红军改编。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指示:红军游击队改编时机已经成熟,应尽快下山改编。从便于扩军训练、交通给养,能尽快开赴抗日前线考虑,陈毅经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商洽,决定把靠近鄣公山的瑶里作为新四军改编地。红军游击队350余人从舍会山开到瑶里,驻扎在瑶河西岸的吴家祠堂、敬义堂、宏仁寺等处,准备接受改编。同年2月初,陈毅再次来到皖赣边区,抵达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与整训。他在瑶里召开各级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方针和关于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决定,宣布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正式编入新四军序列。同年2月8日,各界群众抗日动员大会在瑶里程氏宗祠举行,一千余人与会。陈毅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全面分析国内政治形势。时任国民党军26师政治部主任的陈毅胞兄陈孟熙也受邀参加大会,兄弟二人用自身生动的事例说明“家人不和外人欺”,国共两党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的道理,号召每一个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投身拯救祖国的战斗中。同年2月10日,集中在瑶里参加改编的全体红军战士,以及当地许多群众,在程氏宗祠召开抗战誓师大会。附近群众蜂拥而至,杀猪慰问,为子弟兵饯行。
1978年,瑶里镇人民政府对宏毅祠进行修缮和维护。
2000年,瑶里镇人民政府对瑶里改编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
201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对瑶里改编旧址进行维修。
2019年11月28日,瑶里改编旧址文物消防工程竣工。
瑶里改编旧址历史文化
主词条:陈毅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当代·王子江《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
改编故事未封存,晾在青山晒在云。
百岁悠悠枫柳树,枝伸西岸找红军。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底,在陈毅的部署安排下,红军游击队350余人从舍会山开到瑶里,驻扎在瑶河西岸的吴家祠堂、敬义堂、宏仁寺等处,准备接受改编。当时已近年关,当地老百姓把准备过春节用的鞭炮拿出来燃放,热烈欢迎工农子弟兵进驻瑶里。也正赶上这时候,陈毅的胞兄陈孟熙(国民党川军上校)从景德镇赶到瑶里。兄弟俩久别重逢,在何家旮的敬义堂楼上,同住一室,共叙家常,畅谈国共合作抗日大事,一直聊至深夜。
第二天,在瑶里吴家祠堂召开的欢迎大会上,陈毅兄弟俩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陈孟熙站在祠堂的戏台上说:“我和陈毅,一个是国民党,一个是共产党,过去打了许多年仗,现在日本鬼子打我们,是因为我们家里不和。‘家人不和外人欺’,因此,兄弟之间要团结,国共两党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
陈毅对着祠堂戏台旁写着的“礼义廉耻”四字又讲开了:“这是2700年前齐国的管仲给齐桓公建议的第一句话,‘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今天读‘礼义廉耻’,这个‘礼’,就是国共两党要以兄弟礼待,不计前嫌,抛开积怨,共同抗日;这个‘义’,就是我中华民族之大义;这个‘廉’,就是心地坦荡问心无私;这个‘耻’,就是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共同抗日,共雪国耻!”
战士们纷纷举起手中的枪和梭镖长矛,群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陈毅与胞兄陈孟熙握手言和,相拥相抱,这也成为抗战史上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2022年7月4日,为学习传承伟大革命精神,探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二十正当前”红色走读团队前往瑶里改编旧址开展实地红色走读活动。
瑶里改编旧址其他介绍
瑶里是著名的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为了胜利完成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新四军高级将领陈毅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亲临瑶里指导。整编工作分统一番号,思想整顿,加强军事训练,扩编等四步进行。
1938年1月,新四军在瑶里"敬义堂"设立了招兵处,并分别到祁门、休宁、至德和浮梁、景德镇的广大农村城镇宣传,十多天扩军200多人。部队在整编期间,召开了边区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干部会,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改编的决定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具体指示,同时宣布成立皖赣浙省委,以李步新为书记。陈毅在瑶里程氏宗祠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讲了话,宣传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经过整训改编的"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于同年2月底开赴安徽县岩寺。3月中旬,根据新四军军长叶挺命令,正式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陈毅为第一支队司令员。
不久,这支部队便离开了皖赣边区根据地,奔赴了抗日前线。留下的部分人员,设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处理善后事宜。留守处旧址,现已列为市级保护文物。1988年5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瑶里建了一座"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碑。陈毅之子陈昊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的领导和省、市、县领导数百人参加了揭碑仪式。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瑶里改编旧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瑶里改编旧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