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襄公祠旅游景点介绍
左文襄公祠坐落于湖南湘阴县文星镇金湖社区八甲老街左宗棠文化园中心,又名左公祠,俗称相国祠,是祀左宗棠的专祠,是纪念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左宗棠的场所。
左文襄公祠祠堂简介
左文襄公祠位于文星镇八甲村,又称相国祠、左公祠。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去世后,清廷恤典颇丰,予左身后以极大哀荣外,还将左附祀京师贤良、昭忠两祠,并在左的出生地及立功省份建专祠以彰功绩,足见清廷对左的重视。光绪十三年(1887年),湖南巡抚吴大征奉旨建此祠。祠前广植树木、花草,祠内宽敞明亮,正堂侧室,井然有序,走廊迂回,曲径通幽。门窗雕满花草、鸟兽图案,玲珑剔透,美观雅致,庭院栽满花草乔木,暗影浮动。整个祠堂建筑奇特,气势恢弘,造型优美,无不昭示着主人的尊贵地位和无上荣光。左公祠内塑有左公遗像,另有其功业介绍和生前好友、部属的诗文挽联与诗赞。
湘阴左文襄公祠于1885年动工兴建,至1892年建成。专祀左宗棠,春秋两季,地方官员祭拜。1950年,湘阴和平解放,左文襄公祠收归国有,交县房产部门管理。1951年,左文襄公祠辟为小学,祠内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题匾改作黑板。同年,湘阴有群众将此事报告省人民政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至函湘阴县人民政府,要求查实,并作为文物加以保护。1958年,大跃进时期,左文襄公祠改作酱厂,天井加盖屋顶,西侧附属建筑北面杂屋被拆除后新建厂房,西侧马头墙改作厂房西墙,南侧厢房北部切除三分之一,辟为厂房(木柱,牵手枋被割断)。1990年9月,湘阴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湘阴县人民政府湘政发[1994]34号文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县博物馆申报材料,要求将其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湘阴特大洪水,左文襄公祠被淹1米,时间长达1个月,左文襄公祠受到了严重破坏。1998年5月,县政府召开左文襄公祠保护县长办公会议,县房产局、县国土局、县文星镇、县文体局、县文物管理所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决定将左文襄公祠房屋主权无偿交文物管理所管理。1999年5月,县文物管理所筹资8万元对其进行第一次维修,修复了前门及中栋前门,并竖立了保护标志及说明词。2002年5月,湘政发[2002]11号文件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12年5月,为纪念左宗棠诞辰200周年,湘阴县人民政府拨款200余万元,对左文襄公祠进行大修。2013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发[2013]13号文件,公布左文襄公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文襄公祠实为相国祠,1885年湖南巡抚奉旨营建,祠为砖石结构,由三组硬山式殿宇和边廊组成,专祠左宗棠。
左文襄公祠历史文化价值
湘阴左文襄公祠是湖南境内唯一保存尚好的、由皇帝颁旨营建的殿宇式建筑;是研究和纪念左宗棠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湖湘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晚期殿宇建筑的重要标本,有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融祭祀、凭吊、聚会、游历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百年以来,已成为湘阴最重要的地方景观。因此保护好左文襄公祠,有重要的意义。
左文襄公祠其他介绍
左文襄公祠,又名左公祠,民间称相国祠。是为纪念清末爱国将领左宗棠而修建的地方性祠庙建筑。清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去世后,湖南巡抚吴大徵奉旨所建;光绪十八年(1892)竣工。祠位于县城文星镇八甲老街上,由三组硬山式屋宇组成,屋宇间用边廊连结,形成整体,加上东西两侧庑院,占地面积达2640平方米。
左公祠为砖木结构,整个平面基本呈方形,单层、单檐,其祠坐北朝南,由照壁、中栋和后殿及东西庑房组成。外围封火山墙,东西为马头墙,屋面小青瓦,中栋和后栋中设天井。主体建筑为长方形,由南向北,由一字型影壁墙、门院、前厅、丹墀、东西庑廊、后寝组成祠庙主体。东西庑房为附属建筑,包括前、后厢房和天井,与主体建筑一起共同组成左文襄公祠建筑组群。后殿正中设木龛,立左宗棠牌位。晚清时期,每年春秋两季,由地方官员专往祭祀。整个建筑风格为晚清小型殿宇式,构造简洁明快,用材合度。
左宗棠是清末爱国将领,叱咤中国近代史,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军政要职,卒后赠太傅东阁大学士,二等恪靖候,谥号文襄,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中国近代共发生六次抵御外侮的战争,其中仅有两次取得战争胜利,皆与左宗棠有关。左公祠作为这段中国苦难史中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保留至今而弥足珍贵,是融祭祀、凭吊、聚会、游历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场所。左文襄公祠是湖南境内唯一保存尚好的、由皇帝颁旨营建的殿宇式建筑,是研究和纪念左宗堂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百年以来,已成为湘阴最重要的地方景观。2002年5月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左文襄公祠”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