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旅游景点

门板湾遗址

门板湾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板湾遗址景点照片

门板湾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新石器时代遗址

  门板湾遗址位于湖北省应城市西南约3公里处,是一个以城址为中心,城外分布有数个半从属聚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在田野发掘期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列入“20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

门板湾遗址简介

  门板湾遗址位于应城市区西南2公里城北街道办事处星光村。方位:东经113°32′23″,北纬30°54′48″;海拔高26—37米。门板湾遗址的城墙与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筑皆保存较好,为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罕见,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是中国南方水稻农业聚落的典型遗存,也是江汉地区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突出表现了长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鼎盛时期,文化发展和社会分化等方面的特征,在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演进、文明的起源以及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该遗址为国家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板湾遗址位于湖北省应城市西南约3km处,是一个以城址为中心,城外分布有数个半从属聚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的中部,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一座,呈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4m,城内东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壕沟。城址内发现大型房屋建筑,面积为115.5平方米。房屋内分4室,外有走廊,门窗等。

  房子周围有由围墙构成的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门板湾遗址是中国南方水稻农业聚落的典型遗存,也是江汉地区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突出表现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鼎盛时期文化发展和社会分化等方面的特征。

  在遗址的中部,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内东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沟。城址内发现大型房屋建筑,面积为115.5平方米。房屋内分四室,外有走廊,门窗等皆保存较好。房子周围有由围墙构成的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

门板湾遗址著名景点

门板湾遗址门板湾城墙

  门板湾遗址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用于防洪的城池。门板湾古城残存城墙高出地面4至5米、顶宽20多米、底宽30至40米。主持发掘的省考古所副研究馆员李桃元介绍:根据发掘资料判断,门板湾先民早在5500年前就在富水河边台地上建房,到距今约5000年时形成了超过1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聚落群并建筑城池。古城依丘傍河而筑,城南、东、北三面环水,城墙底部有洪水浸泡痕迹。被城墙叠压的房屋,紧靠河道,地势低洼,室内器物被搬空且地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屋保存完好,不是通常在考古发掘中看到的废弃房屋状态,当为遇到突然事件而有组织的搬迁。

门板湾遗址应城汤池温泉

  汤池温泉位于应城市22公里的汤池镇,由湖北汤池温泉旅游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的,整体占地560亩,按国家AAAA景区标准建造,集温泉沐浴、休闲保健、生态、红色旅游以及完善的住、餐、娱、购配套于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景区。汤池温泉储量丰富,水温高达72℃—79℃,日产量10400吨,属国内已发现的产量最大的温泉资源(目前国内经营的温泉项目中,产量最大的为4000吨)。其水中含有益人体矿物质48种,平均每吨水矿物质含量35千克之多,尤以对人体最有益的氡和氢含量之多而受青睐。不仅对心血管和消化道疾病具有良好的辅助疗效,而且对镇惊安神、清热怯痰、祛翳明目、解毒生肌、通脉活血等也具有一定医疗保健作用。丰富的矿物质含量,温和的水质和充沛的储量,是国内罕见的保健型温泉。

门板湾遗址玉女泉

  玉女泉在应城市区西20公里。相传昔为王女炼丹之处,故名。泉有三眼,分上、中、下三池,水由眼中喷出,汹涌翻滚,雾笼云蒸,气象十分壮观。水温高达70设施度,内含硫黄等矿物质,以此沐浴,对风湿病、皮肤病等有较好的疗效。周围树木葱宠,花草繁茂,丘陵起伏,流水潺潺,景色秀丽。唐代诗人李白寄居安陆时曾专程来此游览,留下了“池底烁朱火,沙旁敲素烟。沸珠耀日月,皎镜明中天”的诗句。1937年中共中央委派陶铸在此主办“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培训抗日干部,当年的办公室、教室,保存完好。建国后除建有浴池、疗养院外,并建了旅社、餐馆接待游人。

门板湾遗址景点评价

  门板湾遗址入口处门板湾遗址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城池发展史,具有特别重大意义。门板湾遗址的城墙与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筑皆保存较好,为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罕见,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是中国南方水稻农业聚落的典型遗存,也是江汉地区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突出表现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鼎盛时期,人地关际,文化发展,社会分化等方面的特征,在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演进,文明的起源,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房屋建筑的发现,为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最,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门板湾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孝感地区唯一的一处“国保”级的古文化遗址。

  省考古所所长王红星等专家根据门板湾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研究认为,门板湾古城的建筑似乎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门板湾先民傍河而居,以稻作农业为主,长年累月与水打交道,屡受洪水之害。早期分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无力抗御洪水灾害,而当这里发展成为中心聚落群时,人们就有集体力量来修筑防洪设施了。

门板湾遗址其他介绍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星光村门板湾,大洪山东延余脉向江汉平原北部过渡的连接地带。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2米。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聚落的典型遗存。

  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9、2000年发掘。遗址中部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一座。城址平面呈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00米。城垣底宽约40米,顶宽约14米,残高约1~5米。垣外有城壕遗迹,长约260米,最宽处约60米,深约3.5米。城垣外坡陡峻,内坡稍缓。城垣内含有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彩陶杯、曲腹杯、鼎等残片。尤其是西城垣内坡发现一处石家河文化的灰坑,为判明城址的相对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城内发现大型建筑基址,迭压在城址西垣之下。由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及三面围墙所组成,面阔四间16.2米,进深一间5.5米。墙体厚约0.38~0.55厘米,残高2.1米。

  该遗址出土石器有斧、锛、铲等;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泥质黑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彩陶,器形有鼎、簋、豆、杯及纺轮等;石家河文化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纹饰有篮纹、弦纹,器形有鼎、罐、杯等。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门板湾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门板湾遗址”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