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古村旅游景点介绍
南园古村,又称南园围村,是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的一处古老客家围村,距河源市区仅12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路东江航道贯穿,陆路京九铁路、205国道、粤赣高速、河梅高速公路等重要通道。
南园古村有常住人口1900多人,除建筑外的山地有800亩,可用作旅游配套的古民居达15万平方米,共有36座客家民居古建筑,始建于明末终于清初,整个古村落是同姓聚居。
另外据族谱记载,南园古村捐授的官宦就有23名之多,留下众多的官宦、商贾巨宅,是河源市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的代表性客家古村落之一。整个古村落是同姓聚居,村民都是“潘氏”一族的后代,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客家人在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凝结着祖先智慧与汗水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根。也许你每天都从它身边走过,却一直忽略它的存在;也许它正在你面前慢慢消失,你却听不到它发出的无声呼喊。
南园古村民间传说
南园古村流传着众多地方掌故和民间传说。
奇榕
当时,村口有2棵400多年的老榕树,枝繁叶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枯死倒地,据村里的老人说,有一棵是在毛泽东去世的当天被雷打中而枯死的,另一棵是在1997年邓小平去世的当天凌晨而倒下的,为此村民还在原址上重新种上几棵幼榕,不时的烧香祭拜。
曲桥的故事
当年,潘氏十二世孙潘世拔年少时,个性自由,嗜赌成性,因涉赌有违于潘氏祖祠家规,其父潘绍信恨其不争气,且屡教不改,一气之下,要处死这个好赌的儿子,可潘世拔的母亲黄氏不让,就帮不知灾祸的潘世拔逃出家门,当晚黄氏即是在六曲桥说明真相,然后才分手的,若干年后,潘世拔为官浙江,衣锦还乡时,又经六曲桥,心境与当初逃离时,真是天壤之别,站在六曲桥上感概多多,对随从和族人说,“六曲”,“曲”即人生多坎坷,须经诸多曲折,才能踏上坦途。人们自此记住了六曲桥与潘世拔的这段渊源。
横岭公庙
出入南园古村途中有一座山,叫横岭山。古时,仙塘潘氏族人外出求学、赶考、经商等,均经此过,据传,道路至岔路时,都有人在此看山,守护路人平安行过,潘氏有一先辈,一生未娶,终日默默无言守在横岭山侧看山,每有行人饥渴,他都端水做饭,他终其一生,行善积德,至九十多高龄过世,临死前,他嘱远亲后人,安葬于此,守护横岭,本族人及乡邻感其善行,仰其功德,遂建小庙一座,尊称为横岭公,在路过时祭祀,以祈求一路平安。
关于古村的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还有很多,如《抗土匪》、《笑榕》、《聚贤桥传说》等等。
南园古村村内环境
据村落老人说,清末民国初年,在面积只有约1.5平方公里的村落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绅豪宅有100多座。现保存较好的有老楼、新楼、老衙门、新衙门、大夫第、下地塘等,是游人浏览的好景点。
古村落南依东江,西临徐洞村与东源县城相连,东北紧靠仙塘镇,东江呈东南流向与古村落擦肩而过,京九铁路从东西方向横贯而下,仙塘火车站近在咫尺;古村落与205国道也仅距1公里;东江航道可通百吨轮船直达珠江口水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古村落从古到今都是个繁华昌盛之地。
据记载,仙塘潘氏一世祖铭德公的父亲伯澜公因战乱流落于韶关一带,后定居于翁源甫镇,成为该地潘氏开基祖,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明朝成化四年,因粮加租,与县官结仇,灾祸临头,被迫令遣散妻儿老少,离乡背井,迁居各地开基建业,伯澜公长子铭德,迁居顺德县冲鹤乡,明宏治十年,铭德公携家眷又迁河源县老城青云里居信,相传铭德公经营鱼种买卖,初始落脚时,租房居住,后来才买房一座,生潘洋、潘溢二子,后至洋公三代孙链公,和溢公六代孙念梅公从槎城先后迁来仙塘定居,开荒拓土,已有400年历史了。
南园古村生态环境
南园古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终年常绿,四季如春,冬天自然温和,春季风和日丽,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夏季多阵雨,雨过天晴后,视野清晰,色彩分明,视线良好;秋天,天气晴朗,温和,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南园古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南部,地处东江河畔,江水呈东南流向傍仙塘而过,陈田嶂、蝴蝶岭、柯树岭、碣砑山等环绕仙塘,瓷土矿产含量丰富,东江航道可通百吨轮船直达珠江口水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古村落从古到今都是个繁华昌盛之地。
全村水田面积450亩,果林300亩,松林地9800亩,无荒地残次林,都是丘陵山地,陂度在20度以下。在南园古村活跃着大批工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如从事建筑和生产工具制造的有木匠、铁匠、泥匠、瓦匠;从事日用品打制和维修业的有竹匠、篾匠、焊匠、补匠;从事服饰业的有织匠、银匠、鞋匠、剃头匠;从事文化、信仰和娱乐业的有纸匠、画匠、笔匠、影匠等。
南园古村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一般情况下,早田插秧、花生播种都是在清明之前完成的,故有“清明前,布好田”的说法,大家都得将农事赶在清明前完成。
5、村落结构、族系分布及层居住环境概况
古村南有东江作护,四角设炮楼高筑,由多座围龙屋连成一片,从战略防御角度方面考虑,房屋均由围墙围起,设一斗门,百姓均由斗门出入,起到防盗和御倭的功能。
古老的南园古村,大都是聚族而居。都是潘家的后代,宗族结构单一,一个村落也就是一个姓氏的,具有血亲、胞亲关系的大家庭。小屋二三十户,大屋可达上百户,户与户之间房檐相连,走廊相通,不出门便可走遍全村的家家户户,单家独居者极少,仙塘镇潘氏族系主要分布居住在红光村和仙塘村两个古村落中。
经过数百年的古村先民建设,村落中汇聚有300多座府第、商宅、宫庙等古建筑,还有36座保存较完整地古建筑。官员、商贾多住青砖砌成的府第式围屋建筑,而平民百姓住的则是泥砖砌成的其它较矮小围笼屋。
南园古村地理位置
古村落位于河源市东北部,南北走向,距离河源市区12公里,距离东源县城5公里,紧临仙塘镇,系原老仙塘镇所在地。
南园古村其他介绍
南园古村以前叫潘家围,解放后因盼望沐浴红太阳的光辉,而改名为红光村,现在所用的“南园古村”这个名字则是作为旅游区的名字。
南园古村属东源县仙塘镇管辖,位于河源市区北部,距离河源市中心15公里,东源县城5公里;整个村的面积有15000多亩,人口为1800多人;该村村民人均收入在本地区属中上水平,2003
年人均收入为4380元,其中以经商和外出打工作为主要经济收入。
南园古村不单有风光旖旎的客家自然村景,而且保留着一大片明清时期的官宦建筑群落和具有岭南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这些宝贵且颇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丰富了河源市的旅游资源和壮大了客家文化的阵营。
南园旅游区是河源市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客家古村落。它位于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紧靠东江西岸,距离河源市区15公里。这里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和独特的客家风情,构造成了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南园旅游区首期的开发建设从
2003
年年底开始,于2004年“五
·
一劳动节”完成并对外试业。
南园旅游区共有古民居建筑30多座,多数建于明末清初,建筑的选址讲究座向和周围环境,一般选址坐北朝南,所体现的特色是:取材便利,楼体坚固牢靠、规模大、结构封闭一体;同时客家民居还体现了阴阳思想和家族观念思想。南园旅游区建筑群中,规模较大保存最好的民居是“大夫第”、“新衙门”、“老衙门”;最难能可贵的是“柳溪书院”。旧时潘氏家族的显赫历历在目。
南园旅游区的“百年果园”更是大家不容错过的一道风景线,果园位于美丽的东江岸边,全部都是近二百年的老荔枝树,岁月给它们留下了弯弯曲曲的造形,一棵棵巧似一盘盘名贵的盆景。
纯朴热情的东源客家人欢迎各位朋友到南园旅游区来。品味精湛的客家民居文化、体验古朴的客家民俗风情!
地址: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
类型:古镇古村
开放时间:08:30-17:00。
门票:门票30人民币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南园古村”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